上下九步行街

沐棉(AI摄影短视频爱好者)

<p class="ql-block">我踩着午后的阳光走进上下九步行街,宽阔的街道像一条舒展的绸带,两旁红砖老楼静静伫立,檐角微微翘起,仿佛还留着百年前商贾往来的气息。一面面中国国旗在风里猎猎作响,像是为这条老街打着节拍。行人三三两两,车流缓缓穿行,远处那座中式塔楼在蓝天下勾出一道沉静的剪影,仿佛在提醒我:这里不只是买卖的街市,更是时光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弯,眼前忽然亮起一座气派的老字号门面——“陶陶居”三个鎏金大字高悬于白墙红柱之上,字迹苍劲,透着一股子讲究的体面。屋檐层层叠叠,飞翘如鸟翼,金边勾勒的纹样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我停下脚步,仿佛听见了早茶时竹椅挪动的声响,看见了老广们慢悠悠掀开茶盖的指尖。这不只是一块招牌,更像是一句温厚的问候,从旧时光里传来的。</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整条街像是被喜庆染红了。灯笼成串垂挂,国旗在风中翻卷,街心一座红拱门横跨而过,上面“2013”与“2014”的字样虽已有些年头,却仍像一段未褪色的记忆。人们在底下拍照、说笑,孩子踮脚去够灯笼穗子,老人慢悠悠地踱步。我忽然觉得,这条街的热闹从不靠喧嚣取胜,而是藏在这些细碎的日常里——是节日,也是平常;是庆典,也是生活。</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侧的骑楼依旧保持着旧时的风韵,灰雕彩绘,木窗雕花,可商铺里卖的却是新潮的糖水、网红的凉茶。红灯笼在头顶轻轻摇晃,映得人脸也暖了几分。我看见一对情侣站在招牌下自拍,背景是“中国银行”那熟悉的绿字招牌,新与旧在这里并不争执,反倒像老友般默契地并肩而立。这街不怕变,因为它早已把岁月走成了自己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热闹的岔口,街中央立着个红黄相间的装饰架,上面大大地写着“30”,不知是纪念哪一年的盛事,但人们早已不在意数字的含义,只记得它曾照亮过某个值得庆祝的夜晚。莲香楼的招牌在二楼静静挂着,墨字沉稳,像一位不说话的老掌柜。我走进去点了一笼鸡仔饼,咬一口,酥香里带着陈皮的微辛——这味道,和小时候外婆从纸包里掏出来的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再往西走,现代的气息渐渐浓了。高楼在街尾探出头来,玻璃幕墙映着云影,西门町、金汇黄金广场的招牌闪着金属光。可即便如此,红国旗依旧高挂,像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把新旧两头牢牢系住。行人脚步快了些,手里提着刚买的金饰或奶茶,脸上却是一样的轻松笑意。这街从不拒绝热闹,也不怕喧嚣,它只是用自己的节奏,把一切收进怀里。</p> <p class="ql-block">我停下来看“莲香楼”那块招牌,字是旧体,笔锋里藏着功夫。墙边一面国旗静静垂着,风吹过时才轻轻一扬。街上人不多,脚步声清晰可闻。我忽然觉得,这条街最动人的不是节日的红火,而是此刻的安静——像一壶泡到第三巡的茶,浓烈已过,余味正长。它不必说话,站在这里,就是一段活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段路,灯笼更密了,红彤彤地连成一片,像是要把整条街照得通宵不眠。恒泰珠宝的橱窗亮着金光,隔壁“喝嘛”凉茶铺的伙计正忙着打包龟苓膏。人们走走停停,有人为孩子买糖画,有人在老字号前排队买鸡仔饼。阳光斜斜地洒在骑楼的廊柱上,影子拉得老长。我站在街口回望,整条上下九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载着声音、味道、颜色,也载着无数个像我这样,想在这里多走几步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