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道札记十五篇》(第八篇):聊聊“刀劈斧凿”那股劲儿——从我的军旅经历唠到与“金石气”的撞衫,再沾沾“爨八体”的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咱这札记写到第八篇,得来点个人化的实在感悟——最近临“二爨”拓片,盯着那些方硬的笔画,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部队练劈柴的日子:斧头下去得稳、得狠,柴劈开的茬儿才干净利落,这不就和碑刻上“刀劈斧凿”的笔意对上了?再翻刘熙载《艺概》里“金石气者,坚而不脆,古而弥新”的话,更觉得:我这军旅生涯里练出的“硬劲儿”,和古代碑学的“金石气”,竟是种说不清的道艺共振。今天咱就不绕弯,实打实地唠:先说说“刀劈斧凿”笔意的实在模样,再讲我的军旅经历咋和“金石气”对上的,最后聊聊这对“爨八体”的启发,保证全是掏心窝子的实在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把概念掰扯明白,省得聊岔——咱说的“刀劈斧凿”笔意,不是真拿刀子刻字,是写出来的线条像用刀斧凿在石头上,边缘方硬、劲儿往里扎,不飘不软;而“金石气”就是这种笔意带出来的味道:像老青铜器、古碑刻那样,透着股经得住磨的厚重劲儿。刘熙载说的“坚而不脆”,就是这意思——硬但不脆,有韧劲,不是一折就断的“脆木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刚退伍练字那阵子,总写不出这股劲儿,线条软得像煮过的面条。有回对着《爨宝子碑》的“爨”字瞅,突然想起在部队劈柴的场景:班长说“劈柴得‘心到、手到、力到’,斧头没到心里先认准劈的地儿,下去才有力”。我试着把这感觉用到写字上——写横画前先想“这是劈柴的斧头,得稳着往下压”,下笔时手腕绷住劲,不贪快,结果那线条真就多了点“硬茬儿”,不像之前的“面条”了。后来翻《艺概》,看到“书之力,源于指,注于笔,达于纸”,才明白:这股劲儿不是瞎使劲,是心里有谱、手上有准,和劈柴的理儿一模一样——都是“意领着力走,力托着意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给咱说个实打实的对比——我有回写“二爨”的“龙”字,特意试了两种写法:一种是按平时的软笔调调写,线条圆乎乎的,没点劲儿;另一种是想着当年扛枪站岗的姿势——腰杆绷直、肩膀稳住,写字时也照着这股“立得住”的劲儿,结果那字的撇捺像枪杆似的,硬挺挺的,还真带出了“刀劈斧凿”的味儿。你看,这军旅生涯练出的“身体记忆”,和古代碑刻的“金石气”,就这么撞上了——古人刻碑要“立得住、传得久”,得用刀斧凿出硬劲儿;咱当兵要“站得稳、扛得住”,得练出身体的硬劲儿,本质上都是“求坚、求稳”的理儿。这不是啥玄乎的共振,就是“道”通了——不管是刻碑还是当兵,核心都是“把劲儿用在点子上,立得住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这儿,就该往“爨八体”上靠了——之前我总纠结“爨八体”的“硬劲儿”咋来,现在才算明白:不是故意把线条写方,是得把军旅里“劈柴、扛枪”的那股“稳劲儿”揉进去。比如写“爨”字的竖画,我会想着“这是站岗时的枪杆,得直挺但有韧劲”,下笔时不一下子压死,而是慢慢加力,让线条中间藏点“扛住劲儿”的涩感;写折画时,就想“这是劈柴时斧头拐的弯,得脆但不裂”,转笔时稍顿一下,带出方硬的角儿——这么一来,“刀劈斧凿”的笔意就不是装出来的,是从心里、从身体记忆里透出来的。有回这么写,旁边练书法的老大哥瞅了说“你这字有股‘兵味儿’,硬得实在”,我听了挺乐——这大概就是“道艺共振”的实在模样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咱今天就唠到这儿,总结句实在的:“刀劈斧凿”的笔意、“金石气”的味道,说到底和咱当兵练的“稳劲儿、硬劲儿”是一个理儿——都是刘熙载说的“坚而不脆”。不是学个表面模样,是把心里的“谱”、身体的“记”揉进笔里。后面的札记,咱还接着唠这股“劲儿”在具体笔画里的用法,保证全是实打实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