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壁长19.9米,宽1.48米,高7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分为下、中、上三部分;下部为须弥座,中部壁面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与云海,上部为仿木构建建筑屋顶,背面和侧面砖砌墙体上镶嵌黄色琉璃龙五团。该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照壁,1980年因壁体歪闪倾斜严重,拆迁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建于善化寺山门外。</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龙壁中间一条龙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南隅,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据寺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易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今名</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山门是善化寺的正门,现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这两尊天王像手持宝塔(左)、琵琶(右)。</p> <p class="ql-block">这两尊天王像手持宝剑(左)、长蛇(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寺内主殿,为辽代遗构,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在3米多高的台基上,前有宽及五间的大月台,月台东西长31米,南北宽21米。大殿明间与左右稍间设门,四壁无窗。檐下斗拱五辅作出双抄。</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有藻井2间,雕刻精湛,其形制、手法属典型的辽代形制。</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上。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内采用减柱法。</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粧。</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有金碑两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bian)所撰,文字优美,书法苍劲古朴。</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内有普贤菩萨骑象坐像,周壁绘制《普贤经变》壁画。</p> 文殊阁原为和普贤阁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楼阁式建筑。民国年间毁于火灾,仅存台基和柱础石。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重建。 <p class="ql-block">方山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一处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整个墓室建筑形制规整,规模宏大,是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490年)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城区,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院。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题额“崇福禅伟”。</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大殿高21.98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是中国现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殿门楣悬挂的约4米高的华带式匾额“弥陀殿”堪称“中华名匾”。</p> <p class="ql-block">大殿殿顶绿色琉璃瓦脊饰。</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佛坛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主像两侧有胁侍菩萨四尊,金刚两尊。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法古朴、精美。</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光制作精美,巧夺天工,以藤条托底。</p> <p class="ql-block">这是佛像背光上的飞天形象,有的手持乐器。</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现存金代壁画共321.02平方米,以金代经变水陆画卷最为珍贵,展现高超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的窗棂花典雅,雕工精细,其雕花门窗被称为崇福五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是崇福寺第二大佛殿,为金代晚期建筑,单檐歇山顶。观音殿砌梁架结构最为独特,采用“减柱营造法”,减去前槽金柱,以双重人字形叉手分解受力,结构精妙合理,既让殿顶浑然一体,又使殿内开阔敞亮,将古代建筑营造技艺发挥至极致,堪称古建典范。</p> <p class="ql-block">匾额“观音殿”由明景泰四年武德将军京兆杜斈(xue)文题写,笔力雄浑。</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供奉的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塑像为明代彩塑,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内壁画——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金刚殿又名天王殿,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年间在唐初原址上重建,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简洁牢固。</p> <p class="ql-block">千佛阁原名藏经楼,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年(1383—1387年)重建,又置许多佛像于内,遂更名为“千佛阁”。此阁上下两层,下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环廊,明间门楼外凸,上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设围栏。造型端庄秀丽、典雅,堪称别具一格的古代楼阁实例。</p> <p class="ql-block">千佛阁殿顶黄绿蓝三色琉璃脊饰精美,正脊鸱吻如腾空,垂兽、戗(qiang)兽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三宝殿)始建于唐初,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年间在原址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大雄”为释迦牟尼德号。</p> <p class="ql-block">殿内明代泥塑彩绘三世佛,沥粉贴金,结跏趺坐莲台。</p> <p class="ql-block">殿内东西两壁千佛壁画绘于明代,清同治年间补绘;南北两壁绘关羽、赵云等三国人物为佛侍卫,身材魁梧,尽显“武将无项”艺术特色。这是南北壁画中的几幅三国人物画像。</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内的钟楼、鼓楼为明代建筑,结构呈方形,二层阁楼式建筑,小巧玲珑,典雅端庄,四角立柱上置斗拱,楼檐舒展,翼角如飞。这是钟楼。钟楼上现存大铁钟铸于清代,至今敲起来仍非常响亮,宏音贯耳。</p> <p class="ql-block">这是鼓楼,所置大鼓为明代遗物,直径2米。钟和鼓是寺院必备的法器。鸣大钟是号令僧众集合,击法鼓表示说法是为劝诫僧众尽趋于善。</p> <p class="ql-block">进入云冈石窟景区,迎面而来的是昙曜法师塑像。昙曜法师是北魏僧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令废佛,佛教一片凋零。续后七年,废佛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去世,佛教的复兴事业开始出现一线生机。而实际担任复佛重任的正是昙曜法师。他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他以大无畏的气度,展开了一连串复兴佛教的工作。无论在政治、经济、教化、艺术或译经,都将佛教带向复苏、繁荣的景象,可谓为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昙曜的复佛事业中,首推云冈石窟的营造最为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昙曜法师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云冈石窟编号为16—20的五个洞窟是最早开凿的,这五个洞窟即帝王象征的五个洞窟,统称“昙曜五窟”。这是第20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是施禅定印的佛坐像。高13.7米,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19窟,主像是三世佛。窟中是施无畏印的佛坐像,高约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像。</p> <p class="ql-block">第19窟外东西凿出2个耳洞,各雕一身高约8米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侧耳洞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18窟。正中佛立像高达15米,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生动感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17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交脚菩萨像,高15.6米。</p> <p class="ql-block">第17窟东西两壁各雕龛,西侧为立像,这是东侧的坐像。(注:云冈石窟的编号系自东向西逐一编号的,与洞窟开凿的时间先后无关)</p> <p class="ql-block">在第20窟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时期(471—494年)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第1—15窟是这个时期开凿的洞窟。这是第6窟,中心塔柱窟,又名塔庙窟。塔柱高15米,分上下两层,各镌一佛二菩萨。这是其中的一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6窟的中心塔柱。</p> <p class="ql-block">窟内四壁现存佛传故事图三十余幅,表现了佛陀从出生到成家、成道、弘法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场面,内容完备,设计缜密,技艺高超。这是其中的一幅:佛陀诞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一幅:九龙浴佛。</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10窟毗卢佛洞,分前后两室。窟内石雕佛像,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这是其中的几尊佛像及壁龛中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第11窟为接引佛洞。窟内有直达窟顶的方形中心塔柱,上下两层,四面雕有佛像。这是其中一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窟内四周壁上佛龛刻满造像和小佛。</p> <p class="ql-block">第12窟俗称音乐窟。前室北壁上层天宫乐伎14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箜篌、腰鼓、法螺等乐器,门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还有一个身着红衣者,似在指挥乐伎。</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是文殊菩萨洞,正中端坐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p> <p class="ql-block">交脚弥勒佛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一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