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根在广西桂林大瑶山里的翟家村,这里的故事,藏着父辈的坚韧与乡土的温情,父亲在日本侵略中国飞机轰炸江门时与家人失散,逃难至此,母亲也是相同情况从广东而来,两人后来结为伴侣,养育了我们兄妹三人,旧时的翟家村,山脚下的几条巷子里住着翟、周、石等多姓人家,后来人口渐增,大家陆续搬到油麻地、对门岭村,如今已有160多户、670多人。村子被广西特有的花岗岩山体和茂密树林环绕,田地里种着稻谷,山间藏着秀丽风景,空气里满是自然的清新</p><p class="ql-block"> 翟家村</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的合作社与生产队,日子虽清苦,人心却格外齐,除了生产队出工干活,谁家盖房子,喊一声大家都会无条件来帮忙,父亲老实勤劳,曾和村里青年去县里煤矿挖煤,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回村务农,还被推选为村干部,母亲去世后,他怕后母待我们不好,便不再续弦,独自扛起“既当爹又当娘”的责任,那时生产队晚上开会,他常带着年幼的我,我困了就睡在办公桌上,有时他把我独自留在家,山里天黑得早,煤油灯的光很暗,楼上老鼠走动的声音总让我以为是“鬼”,吓得大哭,直到哭累睡着,多亏村里的婶婶、嫂子们心疼,总为我们操心、想办法</p> <p class="ql-block"> 父亲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不管是晒谷子还是帮邻居家忙活,我总爱跟着他,村里的叔伯长辈也格外疼我,连我们兄妹的出生日期、时辰,都是他们帮父亲纠正的,他忙得竟记错了这些重要的日子,小时候的我们,在牛棚里玩“朦朦躲”,在晒谷坪上跳绳、打波珠、滚铜钱,用木头车追逐打闹,山间的风里满是童年的笑声,哥哥姐姐没读几年书就加入生产队劳动,父亲、哥哥、姐姐常常天不亮就出门,忙完集体的活还要打理自留地,直到天黑得看不见才回家,后来家里攒了些钱,在油麻地建了新房,我们终于搬出了旧村的小巷子,这是1969年父辈建的土房</p> <p class="ql-block"> 生活慢慢好起来,我在村里读完小学、初中,那时农闲时各村会放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翻来覆去地看,学校偶尔组织去县城看电影,记得为了看《金姬和银姬的故事》、《刘三姐》,我们凌晨四点就起床,两人抬一捆柴去县城卖,换的钱交5分钱电影票,剩下的再添几分钱吃碗米粉,那份高兴劲儿,比过年还足,高中我去了县城河对岸读,经历了批林批孔、高考等事,高考失利后我在县城打了一年工,后来去广东深圳边防部队服兵役,退伍时恰逢改革开放,我便留在深圳工作,这一留就是四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对门岭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退休,当年离开家乡的懵懂少年,再回去时已两鬓花白。父母虽早已离世,却仿佛从未走远,村里叔伯兄弟、奶奶婶婶的情谊,也从未因时间和距离变淡,那些藏在瑶山深处的岁月,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缘分,始终在我心里,暖暖的,不曾凉……</p><p class="ql-block"> 油麻地村(上翟家)</p> <p class="ql-block"> 金风送爽时,国庆与中秋的圆月同悬天际,踏上去往村上的路,山里的空气裹着草木清香,四季的痕迹在山间清晰流转,而更动人的,是政策暖风吹拂下的新貌,家家户户通了水电,水泥路蜿蜒到门口,医疗保障也守在了山脚下,趁着双节假期,挨家挨户探望村里的老人们,全村有19位80岁以上的长者,是这片山水最珍贵的宝藏,更有一位101岁的寿星:石玉英,她用跨越世纪的人生,见证着大山从闭塞到安居的变迁,每一次敲门、每一句问候,都像是在与岁月对话,也在感受着好日子里,山里人“长寿密码”里藏着的安稳与幸福……</p> <p class="ql-block"> 6位91至97岁的老寿星,精神矍铄</p><p class="ql-block">吴秀英,周耀忠,王继初、王水英、王炳林、翟国凡</p> <p class="ql-block"> 6位83至85岁的寿星</p><p class="ql-block">王玉涛、余翠平、翟田生、游爱华、丘培高、李爱云</p> <p class="ql-block"> 看得出吗?是3子妹,这次回来才知道:姐姐94岁,妹妹91岁,弟弟87岁</p> <p class="ql-block"> 6位81至84岁的长者:翟天锡、周继才、翟华生、石凤兰、陈大金、彭明凤、雷光风</p> <p class="ql-block"> 小学旁五保村的2位孤寡老人:张学智、王启才</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站在翟家村的路口,花岗岩山体依旧矗立,对门岭、油麻地的新房与旧村的巷子遥遥相望,670多口人的烟火气里,藏着我从懵懂少年到两鬓染霜的全部记忆,那些年煤油灯下的哭声、晒谷坪上的笑声、父亲扛着锄头的背影,还有婶婶伯娘们递来的热饭,从未随岁月淡去,父母虽已远去,但他们在瑶山扎根的坚韧、与乡邻守望相助的温暖,早已刻进我的骨血,这趟双节归来,看山还是那座山,人却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亲,往后的日子,依然会常回来走走,循着记忆里的草木香,把这份瑶山情、翟家缘,好好珍藏,慢慢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