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深处寻禽踪:马来西亚森林打鸟札记

四海为家

<p class="ql-block">一句随口在摄影群里提起的 “想打鸟”,竟意外促成了一场奔赴马来西亚的观鸟之旅。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了满心的期待,也让这次行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随性与未知的乐趣。</p><p class="ql-block">9 月 30 号的夜晚,少了通关高峰期的拥挤,我们搭乘巴士顺利进入马来西亚。第一站抵达新山,夜晚的城市还透着几分热闹,一顿晚餐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之后又在一家按摩院放松身心,直到凌晨 1 点,才坐上司机兼鸟导 Ah Heng 的车,朝着吉隆坡附近的congkek方向出发。</p><p class="ql-block">夜色渐退,晨光微亮,清晨 6 点多,公路旁一家难得开门的早点店成了我们的补给站。大概是出来游玩时心情格外舒畅,食欲也随之大增,一碗中号的云吞面下肚,暖胃又满足。餐毕,车子再行驶半个多小时,便抵达了一处国家公园的侧门。沿着小路往里走不远,我们此行拍摄翠鸟的机位就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那是路旁一处不算平缓的陡坡,只能借着裸露的树根当梯级,小心翼翼地往下走,直到来到溪水旁一个极小的水坑边。Ah Heng 熟练地往水坑里撒了些小鱼和青蛙,一切准备就绪,剩下的便是考验耐心的等待时光。听 Ah Heng 说,这里曾是热门机位,每到拍摄时节,水坑旁都围满了前来打卡的摄影师,拥挤程度甚至让人担心安全问题。或许是周边国家的摄影师们早已拍到满意的作品,又或许是大家觉得此处拍摄久了少了新意,这次竟只有我们三人独享这片静谧的拍摄地。</p><p class="ql-block">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人高的野草在风中轻轻晃动,湿润的环境成了蚊虫的温床。即便提前涂了防蚊膏,叮咬依旧防不胜防,可这些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等待翠鸟的心情。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一只身披亮蓝色羽毛的翠鸟突然停在水坑旁的树桩上,它警惕地观望了一阵,随即猛地扎进水里,捕获猎物后又以神速飞进树林深处 —— 不同于以往在沙湖见到的翠鸟,会回到树桩上慢慢享用渔获,这里的翠鸟多了几分灵动与仓促,也让每一次抓拍都充满了挑战。</p><p class="ql-block">整个上午,我们的镜头追随着翠鸟的身影,幸运地抓拍到了三种不同种类的翠鸟,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惊喜与专注的叠加,这样的收获,足以让所有的等待都变得值得。</p><p class="ql-block">然而天公不作美,中午时分,一场滂沱大雨毫无预兆地降临。密集的雨帘让拍摄无法继续,我们只好暂时收起设备,先去吃午饭,之后前往酒店办理入住。午后,雨势渐小,但天空依旧阴沉,我们抱着一丝期待再次回到国家公园,想在林中继续寻找鸟儿的踪迹。可昏暗的天色让树林里更显幽深,鸟儿们似乎也躲进了树叶深处不愿出来,四处寻觅无果后,我们只好遗憾地提前返回酒店,为这一天的行程画上句号。</p> 三趾翠鸟 (Three - toed Kingfisher)。它属于翠鸟科三趾翠鸟属,体型较小。羽毛色彩鲜艳,常栖息于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以小鱼、水生昆虫等为食。 蓝带翠鸟。蓝带翠鸟具有蓝白相间的羽毛、橙红色的脚,以及细长且尖锐的喙 蓝耳翠鸟(Blue - eared Kingfisher)<div>它属于翠鸟科翠鸟属,体型小巧。头部有蓝紫色羽毛,喙长且鲜艳,身体羽毛色彩丰富</div>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 6 点半,天刚蒙蒙亮,我们便收拾好设备出发,朝着新的拍摄目标 赶去—— 白眉长颈鸫 (Malayan Rail Babbler) ,因高度依赖原始森林且行踪隐秘,被列为东南亚 “难见鸟种” 之一. 一路迎着清晨的微风,想到或许能拍到心仪的鸟儿,心里满是期待。</p><p class="ql-block">抵达目的地后,Ah Heng 熟练地在树上拉起黑幕,又在倒地的树干上撒了些面包虫作为 “诱饵”,一切布置妥当,我们便屏住呼吸,再次进入等待模式。没过多久,一只羽毛透着黄色调的马来黑冠幽鹛率先出现,蹦跳着啄食面包虫,我们赶紧按下快门,生怕错过这珍贵的瞬间。紧接着,几只小巧灵动的小鹊鸲也被食物吸引而来,在倒木上叽叽喳喳地穿梭,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更让人惊喜的是,一只不常见的变色龙(树蜥)竟也慢悠悠地爬了过来,它通体带着灰,棕的斑纹,时不时转动着圆鼓鼓的眼睛,模样憨态可掬。我们一边悄悄拍摄,一边感叹这份意外之喜,可没一会儿,面包虫就被这些 “小食客” 们一扫而空,而我们最初期待的主角 —— 白眉长颈鸫始终没有现身,心里难免有些失落。</p><p class="ql-block">正在这时Ah Heng 叫我们:“快来,我这里的树林里有不少鸟呢!” 果然,刚靠近就看到一群身披金黄色羽毛的棕胸地鹃在枝叶间穿梭,它们的羽毛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只是动作格外敏捷,我们举着相机追了好一会儿,才好不容易抓拍到几张清晰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在树林的另一侧,我又邂逅了极其活泼的王鹟。它们体型小巧,在树枝间灵巧地跳跃,我紧紧盯着镜头,捕捉着它们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之前的失落也渐渐被这份收获的喜悦取代。</p><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我们准备返程。车子刚开出没多远,一只羽毛色彩艳丽的鸟儿突然从车前掠过,那漂亮的身影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立刻停下车,钻进路边的树林里四处搜寻,可树林茂密,鸟儿早已没了踪迹,只能带着一丝小小的遗憾回到车上。</p><p class="ql-block">虽然没能再次遇见那只惊艳的鸟儿,也没拍到最理想的白眉长颈鸫,但这一上午的寻鸟之旅依旧充满乐趣 —— 意外出现的变色龙、灵动的棕胸地鹃、活泼的王鹟,每一个邂逅都成了旅途中珍贵的片段,也让我更加享受这份与自然、与鸟儿相遇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马来黑冠幽鹛</p> 鹊鸲 (Oriental Magpie - Robin): 鹊鸲体长19-21厘米,体重29-51.3克。雄鸟具有光泽的蓝黑色上体和胸部,腹部白色,翼部有白色带,尾羽两侧白色. 棕胸地鹃 (Raffles's Malkoha)。它属于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羽毛主要呈棕红色,眼部周围有蓝绿色的裸皮,喙为浅色。棕胸地鹃多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等植被较为茂密的环境中,以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是杜鹃科中具有独特外观和生态习性的鸟类。 树蜥 (Tree Lizard): 属于蜥蜴的一类,通常具有适应树栖生活的特征,比如灵活的四肢、适合抓握的爪子等。它们多栖息在树林、灌木丛等环境中,以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部分树蜥还具备一定的变色能力,可通过改变体色来适应周围环境或进行交流等。 王鹟 (Monarch Flycatcher): 属于鹟科鸟类,它们通常具有较为醒目的外观,羽毛色彩搭配独特。王鹟多栖息在森林、林地等环境中,以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部分种类的雄鸟在求偶时会展现出漂亮的飞行姿态或进行鸣唱,是鸟类中颇具特色的一类。 中午时分,天空又飘起了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打乱了原本的计划,却没浇灭我们寻鸟的热情。等雨点稍稍变小,我们商量后决定重返昨天的国家公园 —— 既然前一天在这里收获了翠鸟的惊喜,或许今天还能遇见新的飞羽精灵。<br>这次我们从公园正门购票进入,沿着蜿蜒的小溪往里走,沿途设有几座木质亭子,恰好能供人躲避阵雨,也成了天然的观鸟据点。或许是运气眷顾,刚抵达溪边,天空竟渐渐放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溪面上,泛起细碎的金光,潮湿的空气里也多了几分清爽。<br>就在我们沿着溪边搜寻时,Ah Heng 突然指着前方,压低声音说:“看,那树上有鸟!” 他立刻停下车,熟练地拿出设备开启鸟鸣录音,试图吸引鸟儿的注意。我们则轻手轻脚地沿着溪边散开,目光紧紧锁定溪中 —— 据 Ah Heng 说,这种小鸟最爱在溪中的石头上跳跃,寻找水里的小虫当食物。<br>果然,没过多久,一只羽毛带着鲜明黑白纹路的栗枕燕尾鸟就出现在溪中央的岩石上。它体型小巧,尾羽修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们按捺住兴奋,迅速举起相机,快门声在安静的溪边此起彼伏。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只栗枕燕尾鸟格外 “配合”,Ah Heng 都忍不住直呼:“今天的鸟太乖了!” 往常它总是在一个地方停留片刻就会飞走,可这次却在岩石上不停变换身姿,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梳理羽毛,仿佛特意为我们的镜头 “摆姿势”,让我们得以拍个尽兴。<br>拍到满意的栗枕燕尾鸟后,我们想起前一天拍摄翠鸟的遗憾,决定再去那个溪水旁的小水坑,试着重拍翠鸟的飞版画面。可天公再次变脸,不仅光线变得昏暗,拍了2,3次翠鸟捕渔, 一场大雨就倾盆而下,密集的雨珠打在树叶和水面上,模糊了视线,也让拍摄无法继续。今天又没拍好飞板. <br>这一天,在雨与晴的交替中,又以满满的惊喜画上了句号,也让这段马来西亚的打鸟之旅,多了几分难忘的起伏与趣味。 栗枕燕尾 (Chestnut-naped Forktail)。它属于鹟科燕尾属,羽毛色彩丰富,头部有栗色羽毛,体羽具黑白等色斑纹。栗枕燕尾常栖息于山涧溪流等水域附近的林下,多在地面或水边活动,以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鸟类,也是生态系统中较为活跃的成员。 从背后了解燕尾名称的由来. 10 月 3 日清晨,我们依旧按捺着期待早起,原本计划重返第二天的拍摄地,再试着寻觅那只心心念念的 Malayan Rail Babbler。可推酒店,天空却飘着细密的雨丝,抬眼望向山的另一侧,厚重的乌云层层叠叠,丝毫没有要散开的迹象,连带着我们心中的期待也蒙上了一层阴霾 —— 看样子,今日想等到天晴拍摄,大概率是无望了。<br>“不如换个地方,顺路去麻坡的稻田看看?”Ah Heng 的提议打破了沉默,也给我们的行程带来了新的可能。既然山边寻鸟遇阻,不如顺势转场,或许能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撞见不一样的惊喜。于是我们收拾好心里,驱车朝着麻坡的方向出发。<br>一路上,雨水几乎没有停歇,乌云像追随着车轮般紧紧跟在身后,车窗上的雨痕模糊了窗外的景致,我们心里也难免有些忐忑:这样的天气,稻田里真的会有鸟吗?可大概是连日来的好运气还在延续,当车子缓缓驶入麻坡的稻田区域时,天空竟渐渐放晴,金灿灿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刚收割完的稻田裸露出湿润的泥土,空气中满是清新的稻禾与泥土气息。<br>更让我们惊喜的是,稻田里远比想象中热闹。放眼望去,成片的秃鹮与白鹭分散在田埂间、泥地里,它们似乎早已摸清了规律,紧紧跟随着正在翻地的拖拉机 —— 只要铁犁划过泥土,藏在深处的虫子、蚯蚓便会暴露出来,这时秃鹮便迈着细长的腿快步上前,尖喙一啄便能精准捕获食物;白鹭则时而伫立在田边静静观望,时而展翅低飞,轻盈地掠过泥面,一举一动都透着灵动。<br>除了这些体型稍大的水鸟,稻田里还活跃着一群群 “小精灵”—— 那是体型极小的斑文鸟,它们羽毛带着细碎的斑纹,成群结队地在稻茬间欢快飞翔,时而落在残留的稻穗上啄食,时而在空中盘旋嬉戏,叽叽喳喳的叫声此起彼伏,为寂静的稻田添了满满的生机。<br>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Ah Heng 之前提起的 “稻田鸟”,原来就是这般热闹的景象。没有茂密的树林遮挡,没有昏暗光线的困扰,只有开阔的田野、温暖的阳光,以及与农耕场景相融的鸟儿们。原本因雨天改道的遗憾,早已被眼前这幅生动的 “稻田飞羽图” 冲淡,我们举着相机,定格下秃鹮觅食的专注、白鹭展翅的轻盈,还有斑文鸟群飞的灵动,每一张照片里,都藏着意外转场后的惊喜。 秃鹳(Lesser Adjutant)。它属于鹳科秃鹳属,体型较大,具有长而粗壮的喙,羽毛主要为黑、白等颜色,颈部有裸露的皮肤。秃鹳常栖息在湿地、沼泽、稻田等环境,以鱼类、两栖动物、昆虫以及动物尸体等为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不过部分地区因栖息地等问题,其种群数量受到影响。<br> 白鹭 斑文鸟( Lonchura)体型小巧,羽毛主要为棕褐色,带有白色斑点。斑文鸟常栖息在农田、草地、灌木丛等环境中,以谷物、草籽、昆虫等为食,是常见的小型鸟类,在农业区域较为活跃,对农作物有一定的依赖,同时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传播种子等角色。 离开了那片充满生机的稻田,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巴东码头,准备在那里寻觅一顿地道的海边午餐。<br>起初,我满心期待能尝到一条正宗的巴东阿 sang 鱼,想象着它原汁原味的鲜美在舌尖绽放。可同行的 Ah Heng 却笑着提议:“不如试试这里的炖鱼,这才是当地最有特色的吃法” 听他这么一说,我们便改了主意。后来才发现,炖鱼对鱼的新鲜度要求远比清蒸、红烧更高 —— 若是鱼不够新鲜,那股子海腥味会在慢炖中被无限放大,唯有最新鲜的海鱼,才能在长时间炖煮后依旧保持鲜嫩,还能熬出醇厚的汤汁。<br>很快,一锅热气腾腾的炖鱼端上了桌。白白的鱼汤像凝脂般温润,表面泛着一层淡淡的油花,一眼就能看到里面丰富的食材:翠绿的蔬菜吸饱了汤汁,变得软嫩多汁;切得厚薄均匀的芋头片炖得粉糯,轻轻一抿就化在嘴里;最让人期待的石斑鱼块更是惊艳,鱼肉紧实却不柴,经过长时间炖煮,鱼皮里的胶质全都融入了汤中,使得汤汁愈发浓稠鲜香。桌下的几只猫咪似乎也被这香味吸引,乖乖地蹲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们的盘子。等我们吃完,把剩下的鱼骨丢给它们,小家伙们立刻围上来,三下五除二就把鱼骨啃得干干净净,那满足的模样,让人忍不住笑出声。<br>饭后,我们沿着海边散步,意外闯入了一片 “鸟类乐园”。目光所及之处,全是灵动的身影:体态优雅的秃鹮站在沙滩上,海中的木桩上,时不时梳理一下自己的羽毛;雪白的白鹭展开翅膀,在浅滩上轻盈地踱步,寻找着水中的小鱼;苍鹭则像个沉稳的猎手,一动不动地站在水中,耐心等待猎物出现;红脚鹬的脚爪鲜红夺目,在沙滩上留下一串串小巧的脚印。最让人惊叹的是伪装专家杓鹬和鸻类小鸟,它们的羽毛颜色与沙滩、礁石的色调完美融合,若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它们的踪迹,稍不留神,它们就会扑棱着翅膀,从你眼前 “突然” 飞走,让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神奇。<br>还有成群的小白飞鸟燕鸥,更是海边最活跃的风景线。它们伸展着长长的翅膀,在海面上空盘旋、翱翔,像一群灵动的小精灵。时而,它们会猛地收拢翅膀,像一支支白色的箭般扎进水里,瞬间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浪花,再迅速带着捕到的小鱼高飞而起,整个动作流畅又敏捷。我拿着相机,想要捕捉下燕鸥入水、出水带起浪花的瞬间,可它们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我举着相机追了半天,按下了无数次快门,却始终没能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即便如此,看着它们自由飞翔的模样,心里也满是欢喜。<br> 苍鹭。体型较大,具有长而直的黄色喙,头部有黑色羽冠,体羽主要为灰色。它们常栖息在湖泊、河流、沼泽等水域附近,以鱼类、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为食。 杓鹬: 最显著特征是拥有细长且向下弯曲的喙,这一形态与其在湿地、滩涂等环境中挖掘土壤或泥沙里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环节动物)为食的习性高度适配。 鸻类小鸟: 这类鸟通常体型小巧,羽毛多为棕褐、灰白等与环境相融合的色彩,便于在滩涂、沙石地等栖息地隐蔽。它们常栖息在沿海滩涂、河岸、湖泊周边等湿地环境,以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为食,有着快速行走、偶尔短距离飞行的活动特点,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是较为活跃的成员。 <p class="ql-block">左侧红脚鹬。它具有长而直的喙,体羽带有斑驳的棕褐与白色,红色的腿部较为显眼。红脚鹬常栖息在湿地、沼泽、河岸等水域周边,以甲壳类、昆虫等为食。</p> 燕鸥: 具有修长的翅膀、分叉的尾羽,羽毛多为白色并带有深色斑纹。它们常栖息在沿海、湖泊、河流等水域附近,以鱼类为主要食物,飞行姿态轻盈敏捷,在水面上空飞行时,会频繁俯冲入水捕食。 就这样,为期三天的马来西亚打鸟之行在一连串的惊喜中落下了帷幕。这三天里,我们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鸟类,每一次发现新的鸟种,都像解锁了新的成就,满心都是激动与喜悦。但这份收获的背后,也藏着不少 “小插曲”—— 我的身上布满了五六十个蚊子包,红肿发痒,时不时就要挠一挠;更让人难忘的是,我还两次被蚂蝗咬到,鲜血止不住地流,当时又惊又慌,现在回想起来,却成了独特的记忆。<br>这次雨林野外打鸟的经历,让我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深深的敬畏。它既有着让人沉醉的美景与生灵,也有着不为人知的 “小考验”。正是这份独特的体验,让这段行程变得更加珍贵,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与大自然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