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体备课的设想

朱老师闲聊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 晴 星期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于集体备课的设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我想聊的话题是关于集体备课。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六个班,近200名学生,二十多位老师,平均年龄达50多岁。这样的现象在乡村学校已是普遍。关于集体备课的话题不止一次的被列入上级以及学校工作的重点,但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或者是有效解决。我想有这样两点原因:一是观念问题。很多老师认为集体备课浪费时间,其实这个观念的背后还是组织低效的问题;二是时间问题。很多时候在开学课时安排上做了统一调整,至少两节课。但由于乡村学校人数少,有一两人请假也正常。只要学校有人请假,代课的人如果是正好学习时间,那就影响了教研(6个人少2-3人无法教研),或者与上级教研时间冲突,也无法教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年我先后经过四所不同的乡村小学,每学期都会就集体备课做过一些思考和落实,但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一,XHXX,当时这所学校有两至三轨,采用的1-2、3-4、5-6三个学段分段式集体备课。由于当时非常流行在网上集体备课。我们采用一位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在网上跟帖进行集体备课。这样有效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让集体备课有一些实效,但形式还是大于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二,NTXX,当时这所学校是一轨制,采用的是1-6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我们首创“半日研活动”,每次活动两节课,同学科老师集中到备课室。把集体备课、教研课、教研活动三者一体,由下一周上教研课的老师把教学设计打印发放到同学科老师手中,在集体备课时各位老师结合设计分别发言。这样做总算让教研活动正常化,老师们也有了一些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三,SZXX,学校也是一至两轨制,采用的是1-3,4-6两个学段分别集体备课。半日研活动安排已上升至区级层面。执行的也是集体备课、教研课、教研活动三者一体。区级层面的活动往往冲淡了学校的半日研活动,慢慢地,集体备课似乎是为了完成任务。但学校有了自己的课题——创意作业的研究。每周每位老师都会结合自身学科设计创意作业,我每周都会进行适当反馈,每学期至少一次主题分析(讲座)。老师们对于作业设计逐渐有了强烈的创新设计意识。最终课题得以结题,编制了作业设计集和案例集,教学成果在《江苏教育》发表,并获得了盐城市一等奖。现在想想,每周的双休作业设计就是一种集体备课,反馈就是我的美篇发布,大家在共思共读共写中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和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四,WYXX,由两轨制过渡到了一轨制了。尝试1-6年级集体备课,似乎形式主义重了一些,不符合我的管理思路。完全形式主义的东西坚决不行,浪费老师们的时间。于是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二课”制度,分别是研一个主题、看一节课、评一节课。上学期各组一个主题形同虚设,本学期每一个组经过商讨,各形成四个主题。目前正在逐步实施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一直推崇的是想与大学校“联姻”,形成城乡合作教研。我所在学校也做过一些尝试,但由于多种原因,最终还是得以“瓦解”。</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想可能对于“集体备课”这个概念还是要做一些阐释。集体备课不能仅理解成备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备课,它只要是研究有关于教育教学的事情,都属于集体备课(仅个人观点)。针对这样的阐释,我想针对教研主题设计学校的集体备课用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注:此表以电子表格呈现为主,也可以手写。每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前至少要填写好前两项,带到现场进行交流。“现场反思”可以现场手写,也可以会后再深度思考后撰写完成。定稿后交给备课组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仅是个人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