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行走日记(三

乐妈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六天,也是中秋佳节。早上八点左右,我和先生带着公公从家里出发,沿着大奇山绿道,开启了一段走走停停的漫游。我们由西向东,途经大塘头、红豆杉园、溪旁水库、大脉里、西坞里、西庄、翙岗,最后到华林寺而后返回。在大塘头,我们碰见了一位84岁的大伯。公公与他特别投缘,两人在凉亭里聊了好久,仍然不舍得离去。他们的对话时轻时缓,时重时急,宛若秋日晒谷场上的风,吹拂着一些我们听不真切的,属于他们那代人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到了大脉里,我们寻访了何氏宗祠的遗址,只在蔓草与残砖间,想象一族往昔的烟火。随后我们又打卡了接龙桥,重温了一番李龙老师视屏中的讲述。折回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背着锄头的老农,公公很自然的上前打起了招呼。那一问一答间,没有我们平日关注的宏观经济等,只有关于土地与庄稼最朴素的交谈,听着特别的亲切,让人不由的心安。</p> <p class="ql-block">“西庄”是我们前一晚便定下的目的地-------那里是他们的根系所在。与先生结婚多年,但我却从未涉足,所以也便有了一份期待。立于华佗像与苍虬的古樟树下,公公沉默着,眼神里有种我未曾见过的,寻到了源头的肃穆。铁壳岭的风吹过他稀疏的鬓发,那一刻,他仿佛不仅仅是我的公公,更像是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人,眼神中写满了难以言说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午间的翙岗,热的发烫,38°的高温却丝毫未减公公的热情,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非遗馆、嘉庆堂、东边厅这些老建筑,一边看一边感叹:“这些老屋子保存得真好啊!”。公公在非遗馆、嘉庆堂里流连,一遍遍地呢喃:“这儿的老房子,真多。”那语气里没有惊奇,倒像是与一群久别重逢的故人打着招呼,声音里满是怜惜与慨叹。</p> <p class="ql-block">在翙岗用过午饭后,我们又去了华林寺。这座寺庙比圆通寺要开阔些,寺边上的狮架山上还有一段古驿道。我们沿石阶向上,可惜公公体力不支,中途便在阴凉处歇息等候着我们。我和先生继续攀登直到山顶的观景台,眼前豁然开朗——不仅能看到整个翙岗的全貌,连桐庐和富阳的部分区域也尽收眼底。最让人惊奇的是,山崖边还开着几丛杜鹃花,在这个季节显得格外明艳。</p> <p class="ql-block">下山与公公会合时,他正坐在石板上休息,虽略显疲惫,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路走走停停,看老屋、遇故人,寻祖迹,于公公而言,似乎像完成了一次特别的仪式。他用脚步重新丈量了这片熟悉的土地,在点滴中找到了深植于心的归属感。这样的一个中秋,值得以文字记录留存。</p> <p class="ql-block">晚餐是妹妹这儿用的,一家人谈天说地,感恩家人的相聚。于此也祝愿我们的生活如今晚这圆月般美满,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