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水脉为骨,文脉为魂

一切向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奔涌,历史缓缓而来,东昌建成两千五百年,运河蜿蜒,承载千年帆影……</p><p class="ql-block"> 在聊城,黄河与大运河的奇缘,一横一纵交汇相遇,也是刚与柔的碰撞、力与美的交融。两条大河如巨笔,一撇一捺间,既写下了“江北一都会”的昔日繁华,也勾勒出“两河明珠”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城因水兴,文随水长。鲁西大地的朝花夕拾里,数千年时光,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相拥相互渗透,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共生于此。勤劳朴实的百姓,在嘈杂闹市与宁静月夜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光岳楼的飞檐承接过明清的月光,山陕会馆的雕梁见证过漕运的喧嚣,立于聊城古城中央的光岳楼,是时光写给这座城市的诗。650年前,明代工匠以木为骨、以砖为肤,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巧思凝于这座楼阁,让它从此成为聊城的脊梁。乾隆皇帝提笔“”天字下第一楼”,鲁班故事传说,古称凤城仙阙,让这座明楼增加神秘色彩,一檐月光,千年城魂 。</p><p class="ql-block">如今,光岳楼不再只是一座古建筑,更是聊城人的精神坐标,可谓是一座城的根与魂。 </p><p class="ql-block">作为运河商埠的“瞭望者”,见证“漕挽之咽喉”的繁盛,虽经风雨侵蚀、时代变迁,斑驳的砖墙藏着多少故事,檐角垂落的铜铃摇晃过诸多历史。</p><p class="ql-block"> 东昌卫不远处的宋代铁塔屹立在护国隆兴寺内,有书言说太上老君下凡指点助造。海源阁扬名全国,沉淀了更多的文人古风。</p><p class="ql-block"> 《水浒传》、《聊斋志异》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东阿阿胶的醇香从《本草纲目》中飘来。</p><p class="ql-block">蚩尤葬首在古城区西北闫寺(本人籍贯所在地,嘉明十里铺村),仓吉造字、伊尹耕莘的神话源远流长,孙庞斗智,曹植闻梵的遗迹更是闻名华夏。 </p><p class="ql-block">400处文物古迹如珍珠散落,12项国家级非遗似星火闪耀,每一处遗存、每一项技艺,都是聊城文脉绵延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水脉滋养土地,文脉浸润人心。鲁仲连射书救聊的侠义、鲁义姑义举退敌的仁善,早已融入聊城人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运河文化开放包容、黄河气魄的豪迈回肠,聊城人汇聚智慧人才,注入更多这座城新鲜动力。</p><p class="ql-block">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聊城正以水为媒、以文为魂,多点开花,深耕北方地域行业特色,续写着属于“江北水城”的新传奇——这传奇里,有大河奔涌的壮阔,更有文脉永续的深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