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枫林</p><p class="ql-block">美篇:30312285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桌最上面抽屉里,放在最上面的是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如今边角已磨损得发白,内页也如秋叶般松脆泛黄,好多地界用透明胶带粘了又粘,但它依然像一件珍贵的出土文物,静静躺在我书桌最顺手的地方。尽管书架上“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大块书籍比比皆是,但它仍然是我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月薪仅仅三十元左右。某日周休,习惯性的来到新华书店翻书看书,但基本不买书。这时新上架的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吸引了我的眼球,顿觉无比喜欢,恨不得据为己有。</p><p class="ql-block"> 当从售货员的手里递过来时,我摸到了封面细微的颗粒感,待看价格时¥2.50元,却真难住了我,意味着一个月近十分之一的收入,60几个馒头或10份带肉的烩菜。“喜欢就买吧,这书走得快。”</p><p class="ql-block"> 售货员大姐的话,像一只从背后推来的手,招揽着我,我心中的天平一端,是未来几天肚腹可能发出的鸣响,另一端,是“囊中羞涩”“忐忑不安”,这些我刚学会、却正亲身演绎的词语,竟能有一本小书为它们作注,最终,对词语世界的好奇,压倒了肠胃的抗议,我把它从新华书店的玻璃柜台请回家,代价是整整一周的食堂就餐中,不见半点油腥,当然这是43年前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最初,它是我对抗“语言贫瘠”的武器,从小学到中学以至专业学校毕业,我的成语词量加起来不超过几百个。站在繁忙的工作现场,听着震耳欲聋的轰鸣,我总觉得心里有许多翻滚的情绪和想法,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将它们打捞上来,它们像困在笼中的鸟,扑腾着,却飞不出去这本小词典,成了我唯一的驯兽师。</p> <p class="ql-block"> 我惊异于汉语的精准与丰饶——“刻舟求剑”,字面看好像是批评了办事死板不求灵活不动脑筋的人,其实它不只是个故事,更是对那些固步自封、拒绝革新者的绝妙画像;“朝三暮四”,使我想起了早餐还是晚餐三个或四个窝头的故事,巧妙地戳穿了生活中许多自欺欺人的把戏。“精益求精”,“循序渐进”等等,那些四字短语,是前人淬炼出的智慧结晶,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万千世相的窗。</p><p class="ql-block"> 夜晚的集体宿舍,工友们的鼾声、梦话、磨牙声此起彼伏,只有我床头那盏自制的小台灯,圈出一小片昏黄的光晕。光晕里,我和一个个沉默的词语相遇,指尖抚过微凸的铅字,仿佛能听见古人的叹息与笑声。同室舍友更是戏笑我“这伙计象魔症似的天天闲的看词典玩。”</p> <p class="ql-block"> 这本小词典,更在我许多个人生关口,成为无声的导师。第一次被领导要求写年终总结,我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翻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它们像稳重的长辈,拍拍我的肩,告诉我朴素的真理最有力量,凭着平时爱记日记的习惯和日积月累的资料,我较好的完成了年终总结任务。</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各行各业突飞猛进,我们单位拿出许多岗位公平竞争,有着十余年工龄的我自然参与其中,我未能成功,面对败绩,胸中愤懑难平,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让我冷静,教会我积蓄力量远比一时意气更重要,事实胜于雄辩,以后的我的确一路顺畅。</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岁月,如河水般流淌。我从青工成了技术骨干,又从车间进了部室,最后成为教培管理人员。站在讲台上,成了面对年轻眼睛的教师。案头有了《辞海》《辞源》,有了笔记本电脑和随时可检索的庞大网络数据库,但没有任何一本书,能替代这本小词典的位置,它见证的,早已不是那几个成语的释义,而是一个青年在精神饥渴年代里,如何凭借一点微光,在词语的密林中为自己开辟小径的全部历程。</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搬家,妻子拿起它,商量着:“这么破了,处理掉吧?”我几乎是抢一般接过来,“不行,这是我的‘故剑情深’。”话一出口,我自己都笑了。这个词,正是当年从它那里学来的。</p> <p class="ql-block"> 邂逅·遇见——那些温暖我们的相遇故事,情感领域美友之家启发了我,悠闲愜意度双节的我,顿觉这就是很好的遇见,何不以我的一本词典之缘表述一番呢。于是,我又一次翻开小词典,翻到“忐忑不安”那一页,旁边还有我年轻时用蓝墨水画的着重线,那一刻,书店柜台前那个衣着俭朴、内心挣扎的青年,与此刻两鬓染霜、安然坐在满室书香中的我,隔着四十多年的烟尘,蓦然重逢,我的拙作可否入眼,还真的是“忐忑不安”。</p> <p class="ql-block"> 仔细虑思,人这一生,最珍贵的遇见,并非总是宏大的场面或显赫的人物,有时,它只是一本定价2.5元的小书,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午后,静静地躺在玻璃柜台里,它等待的,是一双渴望的眼睛,和一颗愿意为精神食粮而忍受一时清贫的心。</p><p class="ql-block"> 这场遇见,看似是我选择了它,实则是它收纳了我——收纳了我那段清贫却充满热望的青春,并为我往后的人生,预先标注了精神的航向,指引我曾经的职业人生和今后的知识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