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月亮光光,骑马装香。东也拜拜,西也拜拜。月亮婆婆,月亮奶奶。保佑爹爹,会做买卖……” 这首流传在湖北通城的古老童谣,伴随着一代代通城人的成长,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中秋祭月文化。</p><p class="ql-block">在通城,中秋被称为“一年三节”之一,与端午节、春节并列。而通城的中秋习俗,既有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合了古瑶民族的独特风情,更保留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中秋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孩童主祭:通城特色的“醮月光”与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通城县志》“守月华”条:八月中秋,比户以月饼、菱、藕相馈赠。月上,设饼饵、酒食于露台赏月,望月中五色云,谓之“守月华”。《通城民俗》一书亦有记载:庭院内,儿童们会在门首场地当月处设台,插花焚香,供饼赏月,口里念着 “月光嗳!吃饼啦!” 这一习俗,当地人称为“醮月光”。</p><p class="ql-block">宋人罗烨的《编醉翁谈录》中描写了中秋拜月盛况:“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p><p class="ql-block">通城的“醮月光”延续了这种古老传统,但更凸显了儿童的参与。</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中秋,颇为简单有趣。吃完晚饭后,把线香插在月饼中间,手拿月饼对着月亮喊:“月亮公公吃饼哦,我的饼又大又圆哟!”若是屋场其他小伙伴听见了,也会比着喊:“我的饼也又大又圆哟,还是豆沙的呢!”我们自然也不认输,互相比谁的大,是什么馅。老实说,豆沙两个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p><p class="ql-block">家里买的月饼,大多为芝麻饼,有几粒冰糖在里面,就足够炫耀了。若遇着阴沉天气,月亮久不出来,便会约上小伙伴们一起满屋喊月亮公公出来吃饼。要是喊得累了还不出来,就会围着草垛、墙角捉迷藏,黑漆漆的,个个眼睛跟夜猫子一样,一抓一个准。</p><p class="ql-block">及至露出一丝月华,大人喊一声,月亮公公出来了,我们便撒丫子往家跑,生怕跑慢了月亮公公吃不到我们的饼。只要一声响起,小伙伴们声音便此起彼伏,上屋喊,下屋应,随即走到一起,一边比谁的声音大,一边偷偷瞧谁的月饼大,那月饼端在手里,沉甸甸的,满是幸福。</p><p class="ql-block">等插在月饼中的香燃尽了,便是吃月饼的时候。长辈们也会笑着“讨”一点月饼吃,我们便会用手掰开,“大方”的分着吃,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童年“醮月光”的快乐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也不知道,好像年光似水,转眼中年一样。</p><p class="ql-block">“醮月光”(醮月亮公公)这一习俗,听屋场老人讲,与“八月十五杀元鞑子”有关。传说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实行严酷统治,甚至将切菜刀都交由鞑子统一保管。百姓们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在月饼馅中藏匿起事信号,到中秋之夜一同行动消灭鞑子。</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听到“鞑子”两字,半晌没有回过神来,所幸方言发音和普通话一模一样。细细想来,通城人将香直接插在月饼上,或许正是这一历史记忆的象征性表现。</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月亮公公是通城方言,通城向有将女性称呼男性化的传统,比如姐姐叫做哥哥,好比女性也可以称作先生一样。童谣“骑马装香”的“装香”,就是插香的意思。至于骑马,是小孩子玩的一种竹马。)</p> <p class="ql-block">古瑶遗韵:瑶族月亮崇拜的文化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城中秋习俗与古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药姑山横跨湘鄂,是瑶族早期千家峒之一,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p><p class="ql-block">瑶族先民在药姑山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月亮崇拜是其重要的精神信仰。</p><p class="ql-block">在广西都安、大化等县的布努瑶,流传着独特的台望节习俗。</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农历七月二十晚上,人们汇集高山之顶,观察初升的月亮,欣赏日月夫妻团聚。</p><p class="ql-block">瑶族这种对月亮的崇拜和观察,与通城中秋“守月华”的习俗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p><p class="ql-block">通城中秋以月饼插香祭月,与某些瑶族地区的习俗颇为相似,全州旧志记载:“中秋,亲友各备饼饵相馈遗,谓之月饼。是夕,以线香环插于柚,用高杆竖而燃之,圆如星球,谓之柚香”。</p><p class="ql-block">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解释,插满香的柚子称为柚子香球,柚子代表月亮,点燃的香则代表星星。江浙一带有“扦抛香”的习俗,即在柚子上插满棒香。这与通城的“醮月光”习俗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可能存在着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在许多瑶族分支(特别是布努瑶)的神话中,月亮(常被称为“月亮婆婆”或“月光娘娘”)是一位创世大神。</p><p class="ql-block">在布努瑶的创世史诗《密洛陀》中,始祖女神密洛陀在创造世界万物后,生下了日月星辰。其中,月亮和太阳往往是同时被创造出来的一对,共同掌管着昼夜。月亮被视为一位温柔、慈祥的母性神祇。</p> <p class="ql-block">荆楚风情: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积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城地处湖北南部,与湖南、江西接壤,是荆楚文化的重要承载区。通城的中秋习俗,自然也深深烙上了荆楚文化的印记。</p><p class="ql-block">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孟修祥教授指出:“中秋节的形成与荆楚文化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中秋节起源于楚地。”从历史文献来看,中秋节的形成应在唐朝初年,但其形成之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楚人。</p><p class="ql-block">孟修祥教授认为:“楚人喜秋祀、秋社的民俗特点,为中秋节的形成预置了一个八月节的框架、机制与心理气氛,后来逐渐丰富其文化意蕴,并把一个祈祷丰收与子嗣、庆贺团圆的节日定在八月十五,从而形成中秋节。”</p><p class="ql-block">《礼记》中已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这种古老的阴阳观念直接影响了后世祭月礼仪的形态。而“秋夕月”正是中秋祭月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在荆楚文化中,“醮月光”是古代祭祀仪式的简化形式。通城为楚地,因山高林密,文化流失较少,保留了这一独特习俗。</p><p class="ql-block">喝桂花酒是荆楚中秋的另一习俗,源远流长。屈原《九歌》中,就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古今融合:通城中秋的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醮月光”,饮桂花酒等习俗外,女儿归宁是通城中秋的重要习俗。</p><p class="ql-block">在通城,已出嫁的女儿会在中秋日返回娘家,与家人共度佳节。</p><p class="ql-block">此习俗与其他地区习俗稍有不同。《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女归宁,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这里记载了女归宁,却明确强调,是日必返夫家。而本地无此必须。</p><p class="ql-block">《西湖游览志余》也记载了“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p><p class="ql-block">今日的通城,中秋习俗在传承中也在不断创新。</p><p class="ql-block">大坪乡、北港镇为“中华诗词之乡/镇”“中国楹联文化乡/镇”,中秋赋诗,集结成册颇具风采。17年,县楚天诗苑微信群刚建立时,十几名诗友通过微信群咏月联诗,形式新颖,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2025年中秋国庆期间,通城县围绕“品古瑶新韵·赏金秋盛景”主题,策划了“文化、旅游、体育”三大类活动。在县博物馆推出的 “非遗互动体验” 中,游客可以亲手做手工月饼,感受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中秋民俗的印记并未褪去,通城人用插着线香的月饼,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古瑶先民与当代儿女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当孩子们再次唱起“月亮光光,骑马装香”的童谣,他们或许不明白“杀鞑子”的历史,却深知团圆的意义——这正是中秋佳节穿越千年而不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月光依旧,照彻千年;童谣声声,传承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拼西揍一些本地习俗,只为不要忘却!</p> <p class="ql-block">作者胡雄文,90后,无业游民。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企工委副秘书长,咸宁市企业家诗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通城县古瑶文化学会法人代表,县作协副主席、楚天诗苑、诗联书画协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