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 / 文:一幻绝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 篇号:4883577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长们为生计奔波,自身教育资源有限,在“双减”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面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自责、焦虑。这并非他们的错,而是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双减”所要求的家长角色转变,并不是让您去当孩子的“家庭教师”(这恰恰是很多家长做不到的),而是希望您回归到最本源、也最擅长的角色——孩子的“人生导师”和“精神支柱”。您的价值,不在于您能讲解多少道奥数题,而在于您能否塑造孩子的品格、心性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是任何学历背景的家长都可以做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给家长们三大“接地气”策略:我们不拼知识,我们拼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策略一:从“监督作业”到“经营生活”——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您不需要精通课本,您需要的是把孩子从课本里拉出来,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您是打工者: 带孩子去看看您工作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坦诚地告诉他:“爸爸/妈妈做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养活我们这个家,供你上学。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这就是最生动的责任教育和财富观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您是做小生意的: 让孩子在摊位前帮帮忙,看看您如何与顾客打交道,如何计算成本利润。这就是最直接的社交课和财商启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您在家做饭: 让孩子参与洗菜、算算菜钱,这就是数学和生活规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长们生活的阅历和智慧,是比书本知识更宝贵的财富。 您的坚韧、乐观、对家庭的担当,是孩子最好的“原版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策略二:从“辅导功课”到“学会提问”——您不需要是答案库,但可以是思考的触发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您看不懂孩子的功课,没关系。但您可以学会问几个“万能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学了一篇课文,您可以问:“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价值观判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解出一道数学题,您可以问:“除了这种方法,还能怎么解?”(发散思维)哪怕孩子在看故事片,您也可以问:“你觉得这个主角后来会怎么做?为什么?”(逻辑推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长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正确答案,而在于激发孩子去寻找答案的兴趣。 您的一个好问题,比替他做十道题更有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策略三:从“焦虑未来”到“做好当下”——打造一个“精神充电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您无法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可以给他一个情绪稳定、充满支持的家庭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闭上催命的嘴,睁开发现的眼: 不要总是问“考了多少分”,而是多观察“今天看起来挺开心,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好事了?”珍惜睡前的十分钟: 放下手机,和孩子聊聊天,哪怕只是听他说说学校的趣事。这十分钟的高质量陪伴,远胜于一天的冷漠相对。坦诚自己的不足: 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书读得不多,学习上帮不了你太多,得靠你自己。但只要你需要,我们永远在你身后。”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内心的安全感、自信心和韧性,是比任何学科知识都重要的“软实力”。而这份力量,主要来源于家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家长朋友们:“双减”不是在为难您,恰恰是在为您“松绑”——它承认并解放了您不擅长“知识辅导”的困境,同时将您最擅长的“为人处世、生活教育”的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机器”,而是培养一个能适应社会、有幸福感、有责任感的人。在“育人”这件事上,任何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有能力成为孩子的“第一任好老师”。您的人生经验、您的品格力量,才是帮助孩子在这场教育转型中“轻装上阵”的最宝贵的行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场改革,考验的从来不是家长的文化水平,而是教育的智慧和爱的能力。而这,是每一位父母都拥有,且可以被唤醒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感谢阅读,参评和关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