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二百七十七章 锲而不舍陈景润--纪念陈景润诞辰92周年2

邓友华

  不是我痴迷于陈景润,而是陈景润这条主线实实在在贯穿着我的生活。<br><br>       从陈景润到岩前书<br><br>  2025年5月22日过了0点以后,我就开始将《不屈不挠陈景润》放上美篇,正忙时点了个什么结果把已上传的部分文字弄丢了,还要重来过;后面还重弄了一次!是拿出不屈不挠的劲坚持忙到1点多才完成的。睡到5点多时醒来,看美篇上这篇的点击数,才是个位数,就选了二十几位好友发出。<br>  5:29收到陈景润外甥宋力先生发来纪念陈景润诞辰92周年的小视频,还留言:“今天5月22日是陈景润诞辰92周年;同时,也是7681永久编号28周年。仰望星空7681闪闪亮,不忘初心景润精神代代传”。<br>  我在手机上点出宋力先生的小视频来看,熟悉的他侃侃而谈:“2025年5月22日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诞辰92周年纪念。这位用一生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数学大师,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在生活上,陈景润先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件草绿色的军装穿了十几年,六平方米的宿舍里,一张简易木板搭的床、一盏台灯、一个热水瓶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这种勤俭节约的品质,在今天中央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更显难能可贵。在工作上他展现了惊人的专注与毅力。为验证一个数据,他能演算几麻袋草稿纸,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他在1973年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证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陈氏定理。在为人处事上,陈景润先生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品格。成名后,他把出国访问学习的奖金在回国后全部捐给科研机构,常说我不是天才,只是比较专注。这种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态度,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学习的精神财富。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7681陈景润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伟大数学家的荣光,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陈景润精神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短短两分钟就道出了陈景润精神的真谛。 <br>  沈世豪教授7:41留言:“拜读!深为您的勤奋和收获所感动!陈景润在三明的时间并不长,他活动的重点在厦大和北京,但您把他在三明的岁月却做出如此之多的文章,实在太不容易了!岩前的文章,目前看来,您还没有做完,好像才是开始,相信可以继续做下去!您无愧是个深挖材料且经验丰富的矿工!/上苍没有给您理想的平台,您却努力自己创造了适合自己的平台!您自己成就了自己!”他和我有师生天缘,他是我的知音。<br>  我把小魏那篇和档案馆版副本发给小魏,前者是1.2万,后者是近一万。然后是杨丽的三版,有留言:“写你的文章,发过3次。后两次是作为副本重发,各获得一万二和三千多的阅读数,估计后者会上6000”。/“谢谢你手把手的教我进美篇平台”。语音输入后者时眼里都闪出泪花。这就是我的平台。<br> <p class="ql-block">  下午去仁华那。我有带样书去给仁华看。后面去大办公室开会。昌平汇报换届收支,仁华讲城关畅划龙船活动请市非遗。有三个档次,后面讨论结果是老式的那档。还讲城关书要重启的事,我说就听显淮安排。</p><p class="ql-block">  散会后和昌平一起走,商量书稿的事。等月底他们召集开会。</p><p class="ql-block">  5月23日早起先投美友圈,每天一篇投给第一轮的“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这些天轮到万寿岩单元,这天是《宋经文与王本谦》;一篇林域生的,转投“历史时光机”,还有一篇是方建国,转投“读书笔记分享会”。我原两话题间隔四五天,现在压到三天。</p><p class="ql-block">  快8点时昌平来电话,说林日上有空,一起去跟他聊一下。我们便到社科联二楼跟他聊到11点。他已经改到第二单元的尾巴了。大架子认可了,闽学之源已经另外弄了一章,到时给我们。他看和改得很细,连标点符号都标出来。再过十天才能看得完。还聊起书院,闽学鼻祖杨时在那岩洞读书,由此引出闽学之源是认可的。还说万寿岩要有现在部分。我还说附录,两个讲话稿,林说还没看到那,按理是要精选了放前面正文去,署名括弧一下放到底下。他讲的是志书的惯例,估计后面要往这体例靠。</p><p class="ql-block">  出来时天在下雨。在一楼门口站一下。讲开会可能在上旬,昌平说中旬能开就不错了。看这样子这次大改一下就定型了,第二稿拿出来小修小改一下,第三稿就能定下来,拿去叫林仁华排版,校对好就印成书了。</p><p class="ql-block">  5月24日6点多起来发美友圈,还清点各篇的数字。后面还在另一张纸上记下单日各篇上升的数字,约2.5万。并酝酿着下张单子开始将单日上升的数字记在底下一行,就能一目了然了。还提前写在新单子上,前面是日期,再是累计总数,然后是每天小计,依序是章号,篇名,正本数,再副本数。</p><p class="ql-block">  上午看到总数上250万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看到总数上251万。晚饭时跟霞儿讲我的《这块土地的灵魂》的情况,讲在网络平台上是有生命力的,好连载。</p><p class="ql-block"> 5月27日早晨6点多看到昌平发来一些文档和留言:“将李顺亮写的这篇文章改写征得他同意后发给你,原4000多字,改写后2000多字,同意放入万寿岩版块内。/王氏大宗祠对应开闽第一站的王氏一门大宗祠/古代教育中把吕氏的这几张照片附上”。</p><p class="ql-block">  我起来开电脑忙下载复制粘贴到书稿上。八点多时打电话给昌平,聊情况,讲李的改写稿放万寿岩做一节,土地变革史放大事记那章做一篇,再商量着百阶冢换源河的,大宗祠在姓氏做简介。捷报照片放古代教育,概述和古代教育想两个人商量看怎么弄。他说古代教育等他们开会后看他们怎么改和说以后再来弄。</p><p class="ql-block">  午睡后放美篇上美友圈,再点数量。这一轮是永辉那篇最高,上1.4万。总数上256万,日升数在1.71万。</p><p class="ql-block">  临睡前看到上257万了。算前面放副本后的章数,约一篇有一万。也就是说,后面这个阶段的篇章看的人比早期的多。</p><p class="ql-block">  5月28日上午放第五十章了。还点出后记来看,都迫不急待地想也一天两篇地放上去。后面忍不住还是放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马玉太来电话,说6月1日,即端午节后一天进去岩前开个编委会。我说可以呀,你跟昌平说一下。后面昌平打电话来,说马的通知,讲要叫仁华也去。我说是得叫他去,这样书是他印的,尽管是我排成样书叫文印店印,最后也是要他排版。他有去开会后面更好排版。</p><p class="ql-block">  马玉太17点多在群里留言:“现将《岩前村志》前言和序发在群里,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发了两个文档后再是“6月1日(星期天)上午9点,请各位编委到岩前村部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岩前村志》修改意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亚南著《共和国的数学家陈景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将《这块土地的灵魂――陈景润与三明》由昆版第1部后记《三明地域文化的深度思考》在美篇上放上“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美友圈之后,我就拿起林亚南著、张婷婷绘的《共和国的数家学陈景润》来做功课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接触范围里,写陈景润写最好的有两位大学教授,一是沈世豪教授,二是林亚南教授。该书封二的作者简介显示:林亚南,厦门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教学名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等称号。主持的项目曾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曾独立获得福建省科段进步二等奖,合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研究》《数学文化》编委。</p>   据封面左上方的标示、序言的安排与内容显示,这应该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大型丛书,名为“共和国的数家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2024年3月14日在《序言1》中写道:“作为《共和国的数学家》这套丛书的顾问,撰写序言时,我再一次翻阅了大师们的生平事迹,他们中有我的恩师,有我的前辈同事,还有我年少时景仰的偶像。尽管对他们的事迹,我了然于胸,却不敢有丝毫怠慢。我心怀敬畏,以虔诚而端正的心,体悟大师们的学识、精神、风骨;我以真挚而热诚的心,诚邀你们-—志学之年的莘莘学子,跨入数学殿堂的金色大门。/在这所恢宏的数学殿堂里,你们会跨越时空与奋斗在征程中的数学大家们相遇!他们翻越“天堑”寻找攻克难关的“密钥”,他们质朴单纯却闪耀奇思妙想,他们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他们天赋异禀更拥有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他们会让你们领悟到:什么是数学?什么是高贵的人类思维?什么是对科学追求的无私无畏、甘之如饴?/丛书中的数学家,大多都曾历经战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和艰苦岁月,但他们从未放弃对数学和真理的追求,并都立足祖国大地,做出了杰出贡献,铸就了卓越功勋。小朋友们,读一读他们的故事,会激励你们勇于立志、敢于攀登、勤于思考、乐于探索。”<br>  书前附有名单。顾问委员会主任:袁亚湘 聂震宁;委员:李大潜、田刚、洪家兴、张伟平、席南华、周向宇、张平文、汤涛。编委会主任:周向宇、汤 涛;委员:(按拼音为序)蔡天新、陈大岳、陈由伟、戴彧虹、高小山、华密、李工宝、李文林、林亚南、刘培德、刘颖、刘卓军、邱维元、王涛、魏蕾、吴天骄、杨冰、杨静、杨炎、张然、赵会江 周爱辉 朱恬骅、邹楚林。<br>  这本林亚南著、张婷婷绘的《共和国的数家学陈景润》(青少年版)是这一套丛书其中的一本。而作者为什么是林亚南教授,书前他的“自序”《致小读者的一封信》中,写着答案:<br>  “陈景润那为科学献身的传奇经历,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激励着无数的青少年。年轻的学子们从他身上找到了前行的力量,汲取了进取的勇气。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在陈景润事迹的感召下,选择了数学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br>  “可以说,陈景润的事迹影响了几代人,他的精神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灯塔。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毅力、有勇气,就一定能够登上科学的高峰,为国家和民族增光添彩。<br>  “1994年,我从德国学成回国到了厦门大学任教。1996年3月29日我作为系副主任,受学校委托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参加陈景润先生的告别仪式,为著名的数学家、校友陈景润送行。我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著名校友陈景润是我们学校乃至整个中国数学界的宝贵财富,应该深入挖掘,将他的无畏精神发扬光大。我主动请缨,组织了三场座谈会,从陈景润先生身边的人入手,采访了他的老师、同学、学生,了解了他在厦门大学学习生活的故事。<br>  “在陈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光明日报刊登了《陈景润在厦门大学数学系》的文章。同时,我在厦门大学校内做了《陈景润的科学精神》的公众报告。介绍陈景润科学精神的报告,从1997年开始,几乎成了我校校庆或新生入学典礼的固定环节。<br>  “2001年,厦门大学总结建校八十年的历史,提出“爱国、革命、自强、科学”四种精神。其中,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校友是科学精神的代表人物。于是,我更加积极地宣传陈景润。我沿着陈先生的人生轨迹,几乎走访了他生前所在的各个单位,收集第一手资料和照片,不断筛选、修改、完善我的演讲内容。同时,也将报告题目改为《陈景润的传奇人生与精神魅力》。他之所以传奇,是因为他的人生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因为他的性格独特,既有着科学家的严谨与执着,又透露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洒脱与率真;更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堪称数学界的奇迹,以“1+2”的辉煌成就,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因为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勇敢追梦,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br>  “所以,《共和国的数学家》这套丛书的策划编辑邹楚林先生和张婷婷女士邀请我为小朋友们写一写陈景润先生的故事时,我即刻答应了。作为陈景润母校的数学人,我有责任宣传陈景润感人肺腑的传奇人生和可歌可泣的精神魅力,来鞭策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激励一代代青少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我想,这也是出版《共和国的数学家》的初衷。”<br>  目录显示,全书13章:1攀登者;2 数论明珠;3 痴迷读书;4立志登峰;5厦大求学;6初露锋芒;7似痴若愚;8奋力登攀;9 摘取明珠;10 家喻户晓;11壮志未酬;12为何传奇;13精神永存;附录 陈景润年谱。<br>  封三显示:出版人:刘新民;策划编辑:邹楚林、张婷婷;责任编辑:邹楚林、蔡雨岑。<br>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青少年版”其实就是字少图多的绘本。在这“有图为王”的阅读时代,绘本就是最受青少年喜欢的“王道”!<br>      陈景润是三明这艘龙船的龙头<br><br>  5月29日上午我将第2部头一章即第五十一章《历久弥新陈景润》放上新美友圈后,再弄林教授这篇。还想第三节得写“陈景润是三明这艘龙船的龙头”,把第2部写到的题旨深化成于今的文化画面。结尾提及岩前书稿讨论会。我要争取附录上的陈景润去岩前的文章能留下来。<br>  5月30日上午放第五十二章林树菁,自己有点出来看,再次被自己写的感动了,后面还点出下一章看吕玉秀校长的,也被打动了,就觉得一天一章放太慢了,还去拿几部书看目录,有想每天多放一章,是忍住没放的。到后面忍不住了,还是再放上去。<br>   下午去城关河边。到那时凤岗的龙船已经抬到河边下河了。<br>  我还转到活动中心点拍照主题墙。 有看到背着相机的仁华在现场指挥着。我问他有通知你后天岩前开会。他说有,没空去。<br>  我在旁边坐着休息看手机时看到美篇青春圈编辑留言:“老师您好,您刚才的这个文能否重投一下青春圈,刚才误审了,非常抱歉,把当前的这个文重投一下给您加精”。我就遵嘱执行了,果然一会就加精了。我在河边还点出《一条大河波浪宽》来重看,是什么文字在后面打动编辑的,结果看到尾巴,有这样的一段:<br>  “那下我心里还想到的是前面说过的,她从陈景润名字中提炼出来的"水文化"是一滴水,我说的是这滴水是上千年流下来的文化传代的长河中的一滴水。其实,她自己也和她的水文化一样是一滴水,我受陈景润的影响近四五十年"滴水穿石"的苦斗也是一滴水,我们都是这条奔流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互相裹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也互相取暖……而一滴水,在这文化长河中,终其一生的力量,能掀起一个浪头,绽放出一朵绚丽而永恒的浪花,也就像"杨罗李朱"和陈景润一样不枉此生了!”<br>   四点多收摊,上城楼公庙里等吃晚饭。<br>  晚上看到马玉太在群里先感谢李顺亮的意见,再发石联那篇的修改稿。后面一次留言:“各位编委:原定6月1日上午在岩前召开第二次会议,现因林书记临时有事,会议改为6月2日上午,其他不变。望周知。”<br>  李顺亮留言:“我带三明日报吴爱农老总参加!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把后续校对出书等事务交给她们处理。这是三明日报强项,我是那个窝出来的,我知道。如果不行也没关系,我会请她提提意见,她确实比较专业。”/“@小草 政委客气啦!其实我斗胆乱说了,感谢政委信任!”<br>  马回复:“@李顺亮 谢谢您对村志编撰工作的支持!”<br>  余大均留言:“晚上好在三明吗?/麻烦告知一下陈景润先生是哪年就读三元县初级中学的(班级?)”<br>  5月31日我5点多回复:“1945年2月。”然后发第一章给他。起床后放美篇这天轮到宋力带队采访实录上。很快就被精选。<br>  忙过后再精选美友的评论。回头看统计数据,约百分之一的读者会点赞,约三千分之一的读者才会评论。<br>  由昆母子这篇。浙江翔雕漆~佘海军:很喜欢这种富有诗意的描述方式。北京笑颜如初:这样的开头很有画面感呢。江苏半夏微凉:把生活比作作家好贴切。<br>  第五十一章。山东抓反牛顿大队长:邓友华的作品总是充满故事性。浙江是小㤠呀:生活如戏的比喻很妙呢。吉林just for today:从查档写起很有真实感。河北李仲侠:这种开场方式很吸引人呢。辽宁城中幼儿园---叶香(696940):好奇后续会有怎样的故事。<br>  第五十三章。北京老李:文中吕玉秀校长的形象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安徽为梦想奋斗:很敬佩吕玉秀校长对教育的贡献,加油。陕西ETETT永爱花花:吕玉秀校长就像一颗教育之星在闪耀。重庆不才:这片土地的文教传承充满着力量。海南满天飞ABG:好奇杨罗李朱是怎样影响当地文教的。湖南贝贝:那滴晶塋灵秀的水,定能浇灌出希望之花。浙江HAMANAKA:文中的描述让我感受到那片土地的魅力。江苏飘零恨:很想知道吕玉秀校长的更多教育理念。广东EXO—L:三明的文教史如长河,令人心生敬意。广东深爱成害bgtn:吕玉秀校长如同清流,滋润着这片土地。<br>  第五十四章。江苏郑林林岁月静好:文中的场景宛如就在眼前,很棒呢。贵州一念之间:作者描写得很生动,特别吸引人。新疆优雅到老:感觉这个故事很有趣呢,期待更多细节。辽宁阿大赶海:真高兴能读到这样充满活力的文字。<br>  下午14点去城关看划龙船,特地往陈景润当年住的阳巷出去,一路拍照。这次的照片能跟2015年去阳巷寻找陈景润当年住处的照片形成对比。<br>   沙溪河边,已是人流如织。<br>  我在龙船厂外阳巷码头旁边的草坡上坐着看手机上的美篇。<br>  有一下,我过去活动中心会场,正巧看到宋经文老师与王本谦会长,我跟他们说写他们师生故事的文章刚在美篇上分别获得两个9千多的点击数,加起来近两万了。本谦叫那篇再发给他一下。我随后就发了。<br>  划龙船活动15点正式开始,16点结束。<br> <p class="ql-block">  我随后帮忙把龙船抬进龙船厂。</p><p class="ql-block">  16点多时在母亲河雕塑旁看到林仁华在打电话,还跟我说,区文化馆的陈丽华叫你下去一下。我下到主题墙前没看到人。就打电话给他。说是在阳巷那个码头。我便过去了。原来是摄像记者和主持人要提问。我便说这次活动的特点不是竞技比赛,而是畅划龙船,突出的就是一个畅字。我想到这些天萦绕在我头脑里的文化画面,就是我第2部封面上的主题词:“如果说,我的《这块土地的灵魂》像一条龙船的话,陈景润是最富象征意义的高高翘起的龙头,一船的水手攘括了文教精英、建市元老、迁明工人、下乡知青等社会各阶层!龙船竞赛,不为输赢,只为向两岸市民、向全三明乃至全世界展示三明地域文化的精髓:逆水行舟,奋勇向前,不论成败,永不放弃!苍天在上,大地当前,青山作证,绿水长随,这是三明境域内最韵味无穷的文化图景……”而这天的畅划龙船,就是这段主题词的现实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至六月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