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前行,与己言和——记一段时光里的喘息与看见

郭新红

<p class="ql-block">  暑气未消时,心脏偶发的窒闷感曾像无形的网,几秒的窒息感里藏着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情绪积郁。医生的诊断打破了“没心没肺”的自我认知,全身体检无器质性问题的结果,让我看清那些卸不下的责任——陪大学毕业的闺女备战考编,帮即将升入初一的儿子预习功课,定期探视瘫痪在床的父亲——早已悄悄压在了心上。</p><p class="ql-block"> 暑假两个月,我把清晨当成情绪的出口。每天5点20分准时起身,奔赴文昌广场,一小时跳操的节奏里,汗水浸湿衣衫;再沿着路快走6000多步,连夏至的燥热都没能拦住脚步。看着汗珠从额角滚落,仿佛那些憋在心里的委屈、焦虑,也顺着汗腺一点点挥发,肚子悄悄小了,人也轻了些,只是心里的弦仍绷着。</p><p class="ql-block"> 开学的钟声刚响,父亲却永远离开了。父母的相继离世,心像缺了一个洞。生活总要继续,国庆节时,带着孩子们踏上了去杭州的路,想让疲惫的心灵在旅途中喘口气。</p> 第一站:回昨天 <p class="ql-block">  只是西湖的节假日,远比想象中热闹。断桥上摩肩接踵,每一步都要跟着人流挪动;雷锋塔内人头攒动,想好好看一眼塔内的景致都要踮起脚尖;曲院风荷里游人如织,连荷风都似乎被人群的喧闹冲淡了几分。我不禁打趣,若是苏轼此刻来游西湖,怕是难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佳句了。身旁的姑娘却笑着说:“旅行本就是体会‘挤’的快乐呀。”听着她的话,我忽然觉得,这份热闹里,倒也藏着几分烟火气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旅途里,最让我暖心的是儿子的变化。他背着重重的行囊,一手提着自己的行李箱,一手还帮姐姐拎着东西,成了姑娘的专属跟班——跑腿买水、找路线,还主动举着手机当摄影师,镜头里全是姐姐的身影。看着他小小的肩膀扛着行李,认真做事的模样,我忽然懂了:成长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瞬间,而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悄悄扛起责任,慢慢长成男子汉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到了龙井村,我们沿着龙道慢慢走,尝了刚泡好的龙井茶,清冽的茶香在舌尖散开;又在状元桥下驻足,看着儿子站在桥边的模样,忍不住默默许愿:愿六年后,他能如这桥名一般,得偿所愿,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  从前出门,我的镜头里全是风景——西湖的水、山间的树、亭台的檐角。可这次在杭州,我却总忍不住拍人:拍姑娘站在湖边笑的模样,拍儿子扛着行李的背影,拍我们仨在龙井村的合影。原来岁月悄悄改变的不只是容貌,还有看世界的眼光——如今在我心里,最动人的从不是风景,而是身边的他们,是这些藏在日常里的人间暖意。</p> <p class="ql-block">  年轻真好啊。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镜头,女儿站在那儿,就是一幅画。而我,只能轻轻感叹:原来2012年与老李在湖边的那张合影,一眨眼,已是十三年前。</p> <p class="ql-block">  看着2012年和老李在西湖边拍的照片,照片里的我们还带着年轻时的青涩,眨眼间,13年就过去了。指尖抚过照片,忽然觉得,时光虽如弹指一挥间,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爱与陪伴,早已成了心底最珍贵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旅,人如远行。我们都在负重中学会行走,也在行走中,学会与曾经的自己,温柔言和。</p> 第二站:逛红尘 <p class="ql-block">  一家四口的旅程,从来都少不了意见相左的热闹。去哪儿、吃啥,很少有统一的时候,吵吵嚷嚷着,却也一路向前。去观潮大堤的那天,我们顶着烈日等了许久,却没等到钱塘江大潮“巨浪翻滚、风号浪吼”的壮阔,只等来一身汗湿与满心遗憾。可孩子们却不觉得失落,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也能笑得开怀——原来遗憾也是旅程的一部分,就像人生,从不会事事圆满。</p><p class="ql-block"> 在海宁皮革城,我真切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寒意与行业内卷的残酷。几乎每家店铺都支着手机直播,主播们拿着皮衣卖力讲解,双节本该有的人流汹涌不见踪影,稀稀拉拉的顾客成了各家争抢的“香饽饽”。后来和店主聊天才知道,他们大多有自己的工厂,住着别墅、开着豪车,却依旧为了“五斗米”奔波忙碌,不敢有半分停歇。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忽然觉得,自己那些所谓的“疲惫”,实在不值一提——这世间的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懈怠? </p><p class="ql-block"> 晚上逛了海宁的南关厢。和众多城市的步行街一样,这里满是市井烟火气:烤串的香气飘满街巷,手作小店的铃铛叮当作响,老人牵着孩子的手慢慢走,年轻人坐在河边聊天说笑。我忽然明白,旅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在另一个城市回望自己——看别人的生活,品自己的人生,在红尘烟火里,读懂平凡日子里的诗意。</p> 第三站:到仙境 <p class="ql-block">  旅程还没结束,儿子却开始念叨作业,催着要返程。看着他认真的模样,我心里又暖又酸——他不再是那个只会黏着我的小屁孩,已经懂得惦记自己的责任,这便是长大的痕迹吧。</p><p class="ql-block"> 听从孩子的意愿,回家的路上,我们绕路去了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早就因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住了这座山,如今亲临其境,才懂“山水清幽”四个字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 丛林间,山泉哗哗流淌,清澈的泉水映着树影,格外灵动;竹林环绕中的亭台,没有刻意的雕琢,却透着“含而不露”的雅致,美得恰到好处。坐在深秀湖的船上,湖面泛起粼粼波光,风拂过脸颊,带着草木的清香,我忽然读懂了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志——山水从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懂”的,懂它的静,懂它的柔,懂它能抚平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儿子却没我这般“文艺”,一门心思沉迷于驾驶机动船,一次又一次精准穿越小桥洞,笑得格外灿烂。我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觉得,旅游之乐从不在景,而在乎“醉心”——我醉心于山水的静谧,他醉心于驾船的快乐,各得其所,便是最好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离开前,我们去吃了滁州菜。滁香园、老滁州等七八家饭馆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样的热闹,在如今的餐饮行业里并不多见。看着人们为了一口美食耐心等待的模样,我忽然觉得,生活的美好,从来都藏在这些细微的烟火里。</p><p class="ql-block"> 离开滁州时,已是傍晚。车子一路前行,从月下的静谧狂奔,到浓雾中的小心翼翼,再到雨中的坚定飞驰……我看着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忽然想起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有风平浪静的惬意,有迷雾重重的迷茫,也有风雨交加的艰难,可只要一直向前,总能等到云开雾散、阳光普照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这段旅程,像一次心灵的修行。我在风景里卸下了疲惫,在烟火中读懂了生活,在与家人的相处中,看见了自己的成长。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负重中学会行走,也在行走中,慢慢与曾经焦虑、迷茫的自己,温柔言和——往后的日子,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通透,轻装上阵,向阳而行。</p> 尾      声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旅,人如远行。这一程,我终于懂得:负重前行,是每个人的宿命;而与己言和,却是需要一生修习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那些说不出口的疲惫,会在清晨的汗水中消解;那些放不下的牵挂,会在家人的笑声中融化;那些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最终都化作生命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原来,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了坚持,而是懂得了温柔——温柔地对待生活给予的重担,温柔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温柔地珍惜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当下。</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生命便开始呈现出它最本真的模样:不必完美,但求真实;不必辉煌,但求无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