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大哥和我,玩得开心吃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我们几乎忘了午餐的事儿,我也几乎忘了记录关于午餐的事儿。阿锐在没上山时就告诉大家可以在二楼门游客中心解决午餐,我俩每人一碗馄饨外加一份油煎小土豆。恩施小土豆也是阿锐这几天重点提及的,也属富硒食品,但他说要达到50微克的补硒量,至少每天要吃20公斤——还是吃硒片来得直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跃在七星寨出口指引去云平地缝的道路,并叮嘱大家不要走得太远,数到第三条瀑布后就原路返回,因为明天要去的景点和地缝属于相同地貌,而且那里好玩得很。他介绍了地缝形成的机理,地缝原是地下暗河,因为喀斯特熔岩地貌,在长时间的冲刷侵蚀下终至坍塌。我觉得这个过程很震撼,所以一直在想象坍塌时的轰然,想象如果没坍塌的暗河被开发成游船景点,小小游船行驶在清澈的水面,头顶上垂着姿态万千的的钟乳,岩洞钟乳石被灯光照射得光怪陆离,那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大峡谷游客中心的时候,抬头间突然发现七星寨的“精华”景观竟近在咫尺。左手的山峦高处耸立着一排陡峭的山岩,细细观察,川字笋、一柱香无不清晰可辨,想起苏轼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是至理名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景点,首先通过一座单孔石桥,其名为云龙风雨桥,去时行走匆忙,无暇顾及,返回时注意到介绍牌的文字,该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5年),是侗族风格廊桥,桥檐高啄如长龙,兼具通行与遮风避雨功能,已成为景区重要地标。对于如此之桥,我不能不再次返身回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缝”真不愧地上的一条缝,从上向下看,缝壁壁立,缝隙深幽,隙水澄澈。游人先沿右侧缝壁栈道下降,过第一道瀑布后向下方回折,游人随栈道继续下降,缝内情形愈加清晰。飞瀑跌扑,碎玉纷纷,碧水急湍,落石中流。行走在栈道上,清凉的水滴惬意地打在脸上,眼前水帘珍珠般滴落。除了激流飞瀑,两岸崖壁无处不处于细流的浸润之中,温柔的嘀嗒声无处不闻,漂亮的钙花多姿多彩遍挂两壁。瀑布都是被人起了名字的,但我觉得这样的名字毫无意义,索性按照阿锐说的去数数好了。第一道已经见过,在回折的路上对面看到了第二道,从铁索桥过到另一侧崖壁继续向前走,看到对面的瀑布是第三道。按照阿锐的说法,再走一小段就足够了。大概许多游客都是这种玩法,所以栈道上向哪个方向走动的人都有,有时便显得拥挤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下午6点半回到恩施市区,在一家规模巨大的专门接待旅游团的饭店吃晚餐。我们到达时院子里正进行热闹的篝火晚会,旅游大巴车进进出出,说明已经有团用餐完毕。晚餐是当地的蒸笼宴,满桌子菜品都是用一个大蒸笼抬上来的,大概只有中间小蒸笼里的东西是蒸熟的,而其余菜品大部分还应该是炒制而成,放在一个大蒸笼里除了烘托气氛外再就是方便上菜和收桌。此时的阿锐相当活跃,加了两道鱼,上了蓝莓酒,还为大家点了“高山流水”。所谓的“高山流水”有点意思,一排土家族女孩唱着民歌(唱的是什么我是根本听不懂),三个女孩侍候一个喝酒的人(每桌选出喝酒代表),一个手端酒碗喂喝,一个手执三段竹节做成的从高到低层层叠加的倒酒器具(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高山流水)向酒碗倒酒,另一个专司向竹筒倒酒,喝酒的人只是被动喝进吞咽,随倒随喝,现场滑稽得很。桌上的全体团友每个人都尝了尝蓝莓酒,阿锐告诉大家入乡随俗,饭后到院子指定地方去摔碗,这是土家族的风俗,可以摔丢晦气获得幸福。摔碗时要碗底朝上,用力向池中间的石头摔,摔得粉碎才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的节目是篝火晚会。因为在此聚餐的团队很多,所以每一个小时一场的晚会绝不乏参加者。与其他民族的篝火晚会略有不同,这里的民俗信仰色彩更浓。全部过程由法力无边的梯玛大师主持,梯玛大师是傩神的化身,由其带领祭祀傩神、主持庄重的点火仪式,然后由土家族幺妹带来大家挑起摆手舞,晚会上还有傩戏表演。能够手持火把亲自参与篝火点燃被看作荣耀的事情,难怪事后阿锐对我说在分发火把的时候找不到我,看样子他为没能发给我一只火把感到很遗憾。篝火晚会看得多了,我也记住了同出一炉的一句台词:“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至于老虎不在家,我就不知所措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