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位于姑苏区东北街204号的苏州博物馆(本馆)是一座将传统苏州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的建筑杰作,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它正式开放于2006年10月6日,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和展示文物的空间,其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h3> <h3> 苏州博物馆(本馆)非常热门,每天(周一闭馆)的客流量居高不下,尤其是节假日,参观人数更是超出想象。以前在没规定要预约前,门前排队入馆的人群有两百多米长,要求全员预约后排队入馆人数也要达百余米。我预约了数次,都因“约满”而悻悻作罢。<br> 那天我终于约到了,早早地来到苏博本馆门前,由于时间太早,尚未见排队者。我仔细观看门前有关展板上的说明事项,这才知道我属于特殊优待对象,用不着预约也用不着排长队,刷本人身份证就能入馆参观,我不禁大喜过望。</h3> <h3> 顺利通过安检后,我马上要进入苏博本馆一楼的展厅参观了,这就是进入展馆的门厅。▼</h3> <h3> 苏博本馆的建筑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贝聿铭先生对其故乡的这份献礼,深刻体现了他对光线、几何形态和空间关系的卓越掌控力。▼</h3> <h3> 苏博本馆的展览内容与建筑空间相得益彰,主要围绕苏州本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展开,拥有四个常设陈列:<br> 其一,吴地遗珍:位于一层南侧,通过“晨光熹微”、“争伯春秋”等展厅,系统展示了从史前到明、清的苏州历史发展脉络,包括重要的考古出土文物。<br> 其二,吴塔国宝:位于一层西侧,专门展示从苏州两座标志性古塔——虎丘云岩寺塔和盘门瑞光寺塔中发现的佛教文物。其中的真珠舍利宝幢和五代秘色瓷莲花碗都是国宝级的文物。<br> 其三,吴中风雅:位于一层北部,通过数个展厅展示了明、清时期苏州文人雅士精致的生活情趣,包括文房用具、赏玩杂件、瓷器玉器等,让人领略“苏式生活”的雅致。<br> 其四,吴门书画:位于二层,主要展示以“吴门四家”为代表的苏州本地书画家的作品,体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br> 我进馆后把一楼的三个主展区基本都转遍了,但没敢上二楼,因为我对书画作品的欣赏底蕴明显不足,对许多精品看不懂其中的韵味,所以就畏而却步了。<br> 下列照片与文字并不全部对应,仅能说明我当时确实到过特定展厅。</h3> <h3> 在一楼南侧的“吴地遗珍”展厅,按时间顺序展示苏州的出土文物,勾勒吴地历史发展轮廓。陈列的核心展品主要有:<br> 史前(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与玉器:如双龙连体环形玉佩等。<br>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如吴王余眜剑(铭文最多的先秦兵器之一)等。<br> 汉、唐时期的器物:六朝青瓷、唐代金龙、五代秘色瓷等。<br> 元、明时期的墓葬品:如元代娘娘墓(张士诚母曹氏墓)的女金冠、鎏金银镜架;明代王锡爵墓的微缩明式家具等。<br></h3> <h3> 在一楼西侧的“吴塔国宝”展厅,集中展示虎丘云岩寺塔和瑞光寺塔发现的佛教文物,多为国宝级珍品,陈列的核心展品主要有:<br> 真珠舍利宝幢(北宋):国宝级文物,用料珍贵,工艺精湛,藏有舍利子。<br> 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盒(北宋):银杏木制,外绘四大天王像,是罕见的宋画精品。<br> 秘色瓷莲花碗(五代):温润如玉的越窑珍品,是秘色瓷的标准器具。<br> 这三件被誉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br></h3> <h3> 在一楼北部的“吴中风雅”展厅,展示明、清时期苏州精巧的文玩工艺品,体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陈列的核心展品主要有:<br> 展示明、清时期苏州精巧的文玩工艺品,包括玉雕、瓷器、竹木牙角器、文房四宝、赏玩杂件、织绣服饰等。</h3> <h3> 苏州博物馆(本馆)之所以客流量巨大,吸引参观者的主要特点是展陈理念的创新性,体面在:<br> 其一, “中而新,苏而新”的定位:文物陈列不追求数量庞大,而是突出吴门雅韵(如书画、瓷器、工艺品),强调艺术性与审美体验。<br> 其二,场景化叙事:将文物与建筑空间结合(如宋代石刻置于水景前),弱化传统博物馆的“橱窗感”,增强观展的沉浸性。<br> 其三,公共性突出:免费开放、动线清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审美,成为本地市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客厅。<br></h3> <h3> 实事求是地说,从参观者角度看,苏博本馆存在较多的争议点与局限性。我曾看到一些材料,有部分观众认为展品数量有限:与国家级博物馆相比,馆藏规模较小,更适合作为“艺术体验空间”而非历史考古类博物馆。<br> 在我个人看来,苏博本馆由于人气过高影响了参观者的切身体验。虽然馆方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限流”,如需预约排队等。但热门时段人流依旧密集,展厅里熙熙攘攘、人声嘈杂,人影晃摇,人流涌动,极大地削弱了建筑物内部特别是文物集聚区应有的静谧感。而且,许多参观者特别是“团队”成员可能对馆展文物没有什么兴趣或者说没有兴趣仔细看,仅是跟着导游走到东走到西,但较长时间占据某些特定文物周边有效的观赏位置,使得真正有兴趣者因害怕拥挤而退避三舍。<br> 我虽然每个展厅都到过了,但确实无法认真地拍摄我很感兴趣的馆藏文物,只能见缝插针式地看见某个展品前人不多,快速地拍几张,自己都认为自己成为了“游击队员”。所以,下面我呈现给读者诸君的一些照片是很不完整、非常粗陋的,请不见哂。<br></h3> <h3> 本篇呈现给读者诸君的照片主题是“容器”。从材质上看,有金属、玉石、竹木、陶瓷等;从用途上看,有生活实用品、清供赏玩品、文创艺术品、礼仪待客品等;从形状上看,有圆的、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等;从来源上看,有的是出土文物,有的是墓葬物件;有的是私人捐赠,有的是社会征集,有的是重金购置等;从意韵上看,大多蕴涵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健康长寿、多子多福、江山稳固等意思,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或舆情。</h3> <h3> 下面介绍的展品大多具有时代印记和物件名称,供读者观赏时参考。下列照片呈现的先后顺序以我拍摄时间的先后为准,与文物本身的存世时间没有直接关系。▼</h3> <h3>战国时期的越式鼎。▼</h3> <h3>春秋时期的米筛纹盘形簋。▼</h3> <h3>春秋时期的米筛纹原始瓷罐。▼</h3> <h3>春秋时期的铜匜。▼</h3> <h3>春秋时期的四系缶。▼</h3> <h3>战国时期的曲龙纹壶。▼</h3> <h3>西周时期的夔龙纹簋。▼</h3> <h3>春秋时期的夔龙紋鼎。</h3> <h3>战国时期的铜豆。▼</h3> <h3>春秋时期的铜鼎。▼</h3> <h3>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皮陶罐。▼</h3> <h3>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皮陶罐。▼</h3> <h3>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皮陶罐。▼</h3> <h3>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盉。▼</h3> <h3>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灰陶罐、刻纹黑皮陶罐。▼</h3> <h3>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黑皮陶罐。▼</h3> <h3>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黑皮陶尊。▼</h3> <h3>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灰陶罐。▼</h3> <h3>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的彩绘陶罐。▼</h3> <h3>五代时期的彩色瓷莲花碗。▼</h3> <h3>元代的龙泉窑菊瓣纹荷叶盖罐。▼</h3> <h3>元代的钧窑红斑胆瓶。▼</h3> <h3>元代的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花鸟图罐。▼</h3> <h3>南宋时期的哥窑贯耳瓶。▼</h3> <h3>明代的青花缠枝莲纹梅瓶。▼</h3> <h3>清中期的斗彩飞龙翔凤纹天球瓶。▼</h3> <h3>下面两图为清光绪年间的粉彩百鹿尊。▼</h3> <h3>清代乾隆年间的仿官釉五管方尊。▼</h3> <h3>清代乾隆年间的仿官釉三联葫芦瓶。▼</h3> <h3>清代乾隆年间的青花双龙戏珠福寿双全纹葫芦瓶。▼</h3> <h3>清代康熙年间的郎窑红釉瓶。▼</h3> <h3>清代雍正年间的白釉盘口瓶。▼</h3> <h3>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海水龙纹棒槌尊。▼</h3> <h3>清代雍正年间的粉彩仕女弈棋图灯笼尊。▼</h3> <h3>清代的红木浮雕凤穿牡丹大笔海。▼</h3> <h3>清代的竹刻松林采药图笔筒。▼</h3> <h3>明代宣德年间的澄泥蟋蟀罐。▼</h3> <h3>明代的素面蟋蟀盆。▼</h3> <h3> 综上,苏州博物馆本馆的核心价值远超传统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功能,它是 “建筑即展品”的典范,成功实现了贝聿铭大师“让光线来设计”的愿景,成为一座有温度、可感知的“现代园林”。其突破性在于将博物馆从“文物容器”提升为 “文化精神的空间化表达” ,对当代博物馆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br> 若参观者追求对苏州厚重、完整的历史叙事,还需搭配苏州其他博物馆(特别是苏博西馆、苏州考古博物馆等)或古迹参观,好在苏州有“百馆之城”的美誉,定能满足这种愿望。<br> 若参观者期待一场建筑、艺术与自然交融的美学洗礼,这里无疑是中国博物馆系统里不可替代的存在。<br> 什么时候参观者能少一些呢?我下次还要去一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