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月饼香!《风筝都传媒》翟永军报道 撰文/鞠新坤 配图/君咏斋

风筝都传媒:

每逢中秋月饼香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鞠新坤先生撰写的《每逢中秋月饼香》,以一枚油纸裹着的五仁月饼为锚点,道尽了物资匮乏年代里,最动人的亲情与乡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章避开对中秋团圆的空泛书写,用“雨夜丢玉米”的慌乱、“闻饼解馋”的渴望、“分食月饼”的细腻,串联起一段充满烟火气的往事,让情感落地生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中父亲“用半月酸枣仁换月饼”、“哥哥假咬留饼”、“妹妹攥饼入梦”的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戳人心;今昔月饼的对比——从“油纸裹三层”到“包装如艺术品”,从“争相让渡”到“独自品尝”,更在不经意间点出核心:最珍贵的从不是月饼本身,而是藏在滋味里的“爱的原香”。全文文笔质朴,情感真挚,让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回属于自己的中秋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每逢中秋,商场里琳琅满目的月饼总是让我恍惚。奶黄的、五仁的、枣泥的、冰皮流心、水果燕窝……包装精美得如同艺术品,可我总忍不住想起四十年前那个雨夜,爸爸从褪色的皮包里掏出的那个用油纸裹了又裹的月饼。</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的鲁中南山村,土地承包的春风吹了两年,家家户户却还留着饥荒年代的印记。我家土墙上最醒目的挂着一杆秤,秤砣被爸爸的手磨得发亮,那是用来称量每一斤粮食的。八岁的我常踮脚看秤杆的倾斜度,从中揣测今年能不能吃上整季的白面馍。</p> <p class="ql-block">  中秋前一个月,村里小卖部突然飘出一种奇异的甜香。我和四岁的妹妹扒着柜台,看玻璃罐里躺着的月饼,金黄的饼皮上印着模糊的花纹,缝隙里渗出油亮的暗光。小卖部的老板说这是城里来的新式月饼,一斤粮票加五毛钱换一个。我们自然没有钱,但妹妹每天都要拉我去闻一闻那香味,她说闻饱了就不想煎饼的酸味了。</p><p class="ql-block"> 爸妈总是天不亮就下地干活。那个秋天他们格外焦灼——承包后的第一季玉米关系到全家半年的口粮。妈妈天没亮就蒸好一锅地瓜干饼,把我的小手按在妹妹衣角上:“看好妹妹、看好粮食。”</p> <p class="ql-block">  中秋那天,乌云压得极低。我按惯例在院里晒玉米,妹妹坐在门槛上玩妈妈给缝的小布包。雨点突然砸下来时,羊群受惊冲翻了玉米筐,猪拱开圈门加入了狂欢。金黄的玉米粒混着泥水四处流淌,妹妹的哭声和牲畜的嘶叫混成一片。我拼命想拦住啃食玉米的山羊,却被它撞倒在泥泞中。</p><p class="ql-block"> 邻居二叔闻声赶来时,雨水已冲走大半玉米。他帮我圈好牲畜,叹着气说:“你爹娘要心疼坏了。”我抱着妹妹缩在门檐下,看着邻居家窗户里透出暖黄的光,空气中隐约飘来月饼的甜香。妹妹抽噎着问:“哥,咱爸爸买月饼了吗?”</p><p class="ql-block"> 爸妈归来时已是深夜。妈妈看见满院狼藉,扬手就要打我,却突然看见我怀中熟睡的妹妹和红肿的眼睛。她的手最终落在自己脸上,发出压抑的呜咽。爸爸默默收拾残局,把混着泥水的玉米一粒粒捡回筐里。</p> <p class="ql-block">  等到院子恢复秩序,月亮早已隐在云后。爸爸突然想起什么,踩着凳子从墙钉取下一个旧皮包。当他掏出那个油纸包时,我和妹妹同时屏住了呼吸——油纸透出的形状,分明就是小卖部里的月饼!</p><p class="ql-block"> 爸爸小心地展开三层油纸,月饼露出的刹那,整个屋子都弥漫起甜香。他掰开月饼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深色的五仁馅像夜色般浓郁。半个月饼又被分成两半,爸爸说:“一人一块,留着明天......”话未说完,妹妹已经踮脚咬住了月饼。</p><p class="ql-block"> 那夜妹妹坚持要在被窝里吃月饼。我看着她小口小口地舔着饼皮,像只谨慎的猫咪。睡意袭来时,她突然把月饼举到我嘴边:“哥也咬一口。”我假装抿了一下,实际只沾到一点香气。晨光熹微时,我发现她手心里还紧攥着一小块月饼,睫毛上挂着未干的泪珠。</p><p class="ql-block"> 而我那块月饼,最终藏进了她的枕头。第二天看她发现时惊喜的模样,我觉得比自己在小卖部门口闻到的所有香味都甜。</p> <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个月饼是爸爸用半个月采的酸枣仁换的。妈妈后来告诉我,爸爸本打算用那些枣仁换盐,但中秋前夜听见我和妹妹在梦里嘟囔“月饼”,天没亮就去了小卖部。</p><p class="ql-block"> 每年中秋我都会带一盒最新式的月饼,但总会另备一个油纸包着的传统五仁月饼。撕开油纸的声响依然清脆,只是再没有人会小心地掰开半个,更没有人把分得的一半月饼再藏起来留给别人。</p><p class="ql-block"> 妹妹去年从城里买了个大大的月饼,竟是仿照记忆复刻的五仁月饼。说:“哥,我尝遍了米其林三星,都不如你当年假咬的那口香甜。”</p><p class="ql-block"> 原来最珍贵的从不是月饼本身,而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里,全家人争相把自己那点甜意让渡给所爱之人的心意。就像那油纸包住的不仅是月饼,更是一个父亲宁愿缺盐也要换孩子一笑的笨拙温柔,是一个哥哥假装尝过滋味的善意谎言,是一个妹妹攥着甜味入梦的知足。</p><p class="ql-block"> 而今中秋月又圆,商场月饼香飘十里,我却再也找不回那年的滋味——那种混合着雨水泥土、眼泪咸涩和油纸气息的,爱的原香。</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鞠新坤,男,出生于1974年5月,系山东省安丘市人。</p><p class="ql-block"> 1994年毕业于山东省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深耕畜牧养殖行业30余年。</p><p class="ql-block"> 现任职于汾西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鞠新坤先生闲暇时热衷于文字堆砌,不为功名利禄,只为以笔墨润色生活、沉淀心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