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编辑专辑选(第十七集)《援越抗美风云录》(下)

松柏

题图设计:张忍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援越抗美风云录(下)</b></h1> <p class="ql-block">《援越抗美风云录 设计:张忍干</p> 《援越抗美风云录》封二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点滴影像汇巨片 援越抗美展雄风</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代序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谨以此献给参战的中国军人、工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技术人员、支前民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锁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场鲜为人知的援越抗美战争,是我军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又一次与美国侵略者较量的伟大斗争。32万援越抗美部队指战员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钢铁队伍,彰显了我军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形象,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血浴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誓为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争光,又一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尘封的历史,封不住参战官兵的心,封不住1934名烈士家属的思念,有的著书立说,有的收藏战场物件展览、办援越抗美博物馆,有的组织援越老兵、烈士亲属赴越祭奠英烈……</p><p class="ql-block"> 援越抗美55周年时,铁道兵战友网举办征文纪念活动,参战人员写了许多回忆文章,并配一些照片。遗憾的唯缺视频资料。</p><p class="ql-block"> 因此,中国后勤部队第—支队参战老兵团宣传队的张忍干,发挥自己擅长,按照视频制作技术,决心将部分录像与照片编辑制作成系列视频片,定名:《援越抗美风云录》。</p><p class="ql-block"> 他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从搜集、整理、编辑、杜撰解说词,到制作和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援越抗美风云录》22集系列视频片。</p><p class="ql-block"> 该视频片史料十足,内容丰富,有广度,有深度,多方面反映当年援越抗美战场上的实况,是一部弘扬援越抗美精神,宣传援越抗美英雄人物光辉事迹,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值得参战人员和烈士家属收藏的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张锁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原一支队医院政委</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一集 英雄二团</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集撰稿 夏玉援 姚尚明</div> 正在云南东川线和成昆线禄丰段施工的铁道兵二团,突然接到援越抗美的命令。1965年10月23日,部队分批从河口方向入越。到1969年3月4日凯旋回国,横跨五个年头, 1300多个极不平凡的日日夜夜,为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br>  铁道兵二团(援越抗美期间代号为一大队,以下简称铁二团),团长续克、政委常喜礼、副团长宋玉恒、副政委李健、参谋长李守信、政治处主仼夏玉援。<br>  根据支队的部署,铁二团担负河(内)老(街)线、河(内)友(谊关)线、河内至克夫段各点共360多公里的铁路保障任务,占全支队管区总长度的64.3%。<br>  铁二团在援越抗美期间,先后修复铁路408处、桥梁80座(次)、车站60座(次)、土方48.20万立方米、维修线路362.47公里、抢修通信线路318.98对公里、架设通信线路573对。<br>  铁二团的辉煌战果,全方位反映了指战员们援越抗美的伟大业绩。<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身体支撑当钢绳</b></h3> 1967年8月11日15时30分,美军一窝蜂出动45架飞机,投弹百余枚,击中多处钢梁和桥墩,把龙边大桥拦腰折断,成为首尾不能相顾的五节断桥,瘫卧在滔滔红河上……<br>  9月20日,防空警报再一次拉响。二连十二班战士张天尧正在负责卷扬机的正常工作。此时,敌机已经临空,卷扬机突然失控,钢丝绳飞速倒退,钢丝绳上吊着三吨半重的工字梁下,正在作业的10多人,处于极大危险中。<br>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天尧双手紧紧拽住钢丝绳,用身体做支撑,急忙中左小腿被另一根钢丝绳绞了进去,鲜血哗哗流出来,直到小腿脆生生绞断,他也没有松手。梁下的战友们得救了,我们的英雄战士张天尧昏了过去……<br>他被支队党委荣记了二等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同心协力战美帝</b></h3> <h3>  桃盛乡克寿村,铁二团机关在这里驻扎了1300多个日日夜夜。<br>  在这里,两任团长续克、夏玉援,两任政委常喜礼、李健等团首长为大部队过三关(即生死关、生活关、政策关)殚精竭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br>  1967年的一天深夜,美军飞机在后勤处助理员戴金海负责的军人服务社不远处,投下了一颗哑弹,第二天一早发现后,立即派人作了处理。<br>  一天深夜,战士们从火车上卸下电台等大量物资装备后,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全靠臂驮肩扛,每人每次负重至少150斤以上,沿着羊肠小道行走,大汗淋漓,全身湿透。电台当天开通,实现了与上级的联络与沟通。<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光辉历史越池桥</b></h3> 越池大桥是上世纪五十代中国铁道部大桥局在这里帮助修建的,它凝结着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广东籍技术干部陈国平在建桥中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这位为越南人民的事业光荣献身的中国同志,越南人民在越池大桥东头,建立了陈国平纪念碑,以铭记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中国的白求恩。铁二团在这里战斗的指战员利用战斗间隙,来这里瞻仰、凭吊英灵,他们决心踏着陈国平牺牲的足迹,续写新的光辉篇章。<br>  1966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警报响起。几十架敌机突然陆续临空,在800多米方圆内,先后投下几十枚炸弹,几百枚火箭弹,几千颗菠萝弹。工地上顿时火光四起,土石横飞,硝烟弥漫。正在紧张施工的大批指战员来不及躲避,倒在血泊中……许多指战员从昏迷中醒来,抖落掉身上的泥土,开始了自救互救的战斗。<br> 卫生员郑兴和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他奋力为一个个伤员包扎,双手有些颤抖,共青团员李绪全鼓励他说:“不要怕,沉着点,你包扎一个,我保证背走一个。”这位英勇的战士半小时在一公里距离内来回奔跑五次,将五名伤员背进了掩体,当他第六次为抢救伤员继续奔跑的途中,被一颗美军炸弹击倒在田埂,停止了心跳……<br>  这次美军飞机轰炸,李绪全等13位战友壮烈牺牲,还有60多人受伤。他们在硝烟烈火中化作一座英雄的群雕,和越池大桥东头的陈国平纪念碑一样,永远屹立在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心中。<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粉身碎骨志不移</b></h3> 1966年7月23日下午3时许,铁二团25连连长刘廷久率副排长邵福海、班长孙贤礼、战士屈绪华在K220中桥不远处捆绑一颗定时弹,准备让大队人马拖出去销毁,炊事班战士陈广初送饭到现场,执意在这里帮忙。<br>  不料这颗万恶的定时弹突然爆炸,顿时五人粉身碎骨。同志们根据破碎的衣服和身材判断,辨认出是连长刘廷久。指导员崔志鹏命令全连人员在方圆200米范围内搜寻,找了两个小时,只找到一些残缺不全的遗体碎片。同志们把这些遗骨碎片用清水洗净,分成四份,用白布新衣包裹好,装进棺材安葬。<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山处处埋忠骨</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二集 英雄14连</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集撰稿 张锁龙 邱祥发 李友珍</div> 63团14连,从1967年1月驻守克夫车站和外苏车站,前后遭到美军空袭114次,敌机投下重磅炸弹1334枚,炸毁机车33台,破坏线路10795延长米,炸毁路基59000立方米。轰炸之疯狂,破坏之惨烈,抢修之艰难,战斗之惨烈,惊天动地!<br>  在为“五个伟大”争光的精神鼓舞下,指战员们发扬不怕苦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为了保障铁路畅通,先后69个夜晚通宵奋战苦战,经受了血与火的磨练,生与死的考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勇顽强十四连</b></h3> 敌机对克夫站进行狂轰滥炸,是越南北方所有车站中轰炸次数最多,投弹量最大,破坏最严重的车站。<br>  指战员们白天防空不能在营房睡觉,就睡在战壕里边。空中有敌机骚扰,身边有蚊虫叮咬,睡不好觉。夜里连续突击,抢修精神已十分困乏疲惫,很少准时吃上饭,睡上安稳觉。有时抢修刚回来,工具才放下,衣服未洗,饭还没吃,紧急任务下来,便又要重新奔向战场。很多战士累得进入防空洞仅仅几分钟就呼呼大睡,鼾声大作。有的同志端着饭碗就睡着了。极度的疲劳,困扰着每一个干部战士,但只要进入抢修现场,大家又振作精神,投入战斗。(张锁龙)<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虎胆文心排弹兵</b><br></h3> 抢修现场的一面面标识旗,既是险情,更是任务。大量“二次弹”的清除,全靠排弹兵。他们并不“专业”,凭着一腔热血迸发出的雄心虎胆,一股韧劲打磨出的雕龙文心,获得一次次成功。他们是连队干部战士足可信赖的“清道夫”“保护神”!<br>  1965年10月21日,当时还是副连长的李代恒突然接到苏宝臣团长的电话:“有一枚重磅弹落在文坎村,严重威胁老乡安全,我命令你马上带两名战士去拆除!”李连长立即带了郑耀庭、王建味赶往现场,陈章兴指导员和总政文化工作队员凃光群等人也赶了过来。七百五十磅的大家伙,像一条大鲨鱼横卧稻田。他们从未见过,只知道“它会爆炸”。他们把它拖上平地,围着它转了一圈又一圈,“圆柱棒”、“大圆盘”、“小圆盘”……一串自命名的“机关”在脑海里颠来倒去,就是找不出一个拆卸的法子来。<br> 李连长扑下身仔细观察,一眼窥见“螺丝口”,顿时心头一亮:“他能拧上去,我就能拧下来!”李连长安排郑耀庭、王建味稳住弹体,让陈指导员、凃光群等人离开隐蔽,协助做好记录,自己拿了工具开始拆卸。<div>  一个个“螺丝口”终于被卸下。就在这时,清脆的嘀嗒声骤然响起,“定时弹,快跑!”李连长这才知道“是一枚定时弹”。他用力把王建味、郑耀庭推开,他俩却死死抓住李连长的手不愿离去。“他俩要换我,我坚决不干,生死关头,那有战士换干部的道理呀!”三双眼睛很快从一组导线中找准引信,李连长麻利出手,嘀嗒声戛然而止,拆弹获得成功。这是我团成功拆除的第一枚定时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突击抢修铁血汉</b></h3> 1967年5月30日下午3时许,敌机对外苏车站实施轰炸。站场设施全部摧毁,两节油罐车爆炸起火。连队与上级联系中断,李代恒连长和陈久发指导员立即带领全连主动出击,跑步赶往火场。眼前一片火海,大火窜上二三十米高,干部战士毫无畏惧。一排长王展超端起土筐第一个冲进去,副排长张桂云紧跟在后,大声号令:“一排跟我上!”班长张团员、共青团员李花钊、曾兴发冲进去了,干部战士潮水般涌入。班长赵顺兴鞋被烧焦,脚被烫伤,仍坚持战斗。副指导员张金华、二排副郑大顺,带领九班、十班从二三股道间将滚烫的钢轨一根根移出……风助烈焰,火笼一般罩住我们的指战员,他们,绝无退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大火终于扑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修开路“滚雷人”</b></h3> 1967年7月21日下午,空袭警报骤然响起。副连长郑祖贞立即带领文书林忠仁和侦察员赶往现场。一枚3000磅的炸弹向西二股道落下,侦察员俞正学、邹振伦迅速奔跑过去。刚到弹坑边,邹振伦就往下冲,俞正学一把将他拽住,“命令”他蹲在小树旁,拍着他的肩膀说:“那么多定时弹、菠萝弹,还是我去!就是死也轮不到你新兵!”<div>  俞正学在弹坑中机敏地搜寻着每一个“敌情”。就在他朝一枚半裸定时弹跑去的时候,手中的标尺杆铁制套筒触碰到尘土掩埋的磁性感应弹,引起剧烈爆炸。硝烟散去,完全不见了俞正学的身影。坑沿上的三人都负了伤,但他们浑然不知,撕心裂肺地呼喊着俞正学的名字,扑进了吞噬战友的深坑。</div><div> 这天傍晚,连队接到了“连夜抢修”的命令。凌晨两点多钟,他来到了与五连的结合部,叫停了战友们,开始了逐点逐项检查。就在他扑下身子查看一段毁损轨枕时,一枚定时弹爆炸了,邹振伦舍生忘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友们的平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惨烈悲壮的战斗</b></h3> 1967年8月29日,是十四连驻守克夫车站以来,经历“大轰炸、大抢修、大营救”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这天,侦察报告显示,美军在上午9时、11时、晚7时三个时段,对克夫车站实施“轮番轰炸”。美军先后派出12个批次、116架次的重型轰炸机,投下重磅弹1232枚,击中目标123枚,弹药量两百余吨,就连周围几个山丘也夷为平地。<br>  第一时段轰炸结朿,连队很快投入抢修。由于有几枚定时弹落在站内,只能采取“边拆弹边施工”的办法组织抢修。陈指导员临战动员,极大鼓舞了全连指战员斗志。二排长叶伏概刚探亲回连就直奔工地,副指导员王展超左脚板被道钉对穿不下火线,李连长阑尾炎发作忍痛坚持,……干部的带头作用助推抢修进入高潮。<br>  突然,防空警报响起,敌机再次来袭,全连立即进入掩体。第二时段轰炸终于结束。当干部战士再上第七、八股道时,己回填整理好的两百多米线路又被炸开。李连长朝天大吼:“炸吧,你炸到哪我修到哪!随炸随修,绝不退缩!”至晚7时,975米线路基础已经做好,2000多根枕木、3000多方道碴已经铺上,两副道岔、40根钢轨已经就位。<br> 可就在这时,美军第三波轰炸席卷而来,晚7点20分,这一波轰炸终于结束。干部战士纷纷冲出掩体,站在各自岗位。副连长郑祖贞带了一排和三排三个班讲明了夜间抢修要点,李连长、陈指导员、张金华、王展超副指导员带了二排和三排十一班上南头弹着点突击清障。就在叶伏概排长上前推一把身边战友的时候,一枚被尘土掩埋的一千磅的定时弹爆炸了,巨大的气浪把一些战士甩出一二十米远的地方。二排长叶伏概和战士洪水甘当场牺牲,十一班长杨菊生重伤不治,石根寿腹部被炸开肠子外流,张忠平手臂被炸断,邓清香头部被炸不省人事,在场的三十三人全部负伤。<br>  大轰炸大抢修瞬间变成了生死大营救。指战员们完全被弹雨烟幕笼罩。他们急近抱团,你掩护我,我掩护你,许多人直接扑在伤员身上,任凭钢珠、子弹螫虐。一帮人左右相扶。生死同心,以命相守。我们的连队,我们的战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血忠诚十四连</b></h3> 长戈骁骁,铁血忠诚,英勇的士兵,英雄的连队!十四连在驻守克夫、外苏车站的二百多天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先后有陈福华、洪水甘、叶伏概、俞正学、邹振伦、杨菊生6位战友牺牲,黄虎根、黄兆成、林佣田、蔡清平等48人负伤。他们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铸就了连队的辉煌。<br>  连队先后被原广州军区命名为“英雄连队”、被铁道兵授予“标兵连队”和“四好连队标兵”荣誉称号、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排、第一侦察组、十二班等7个班荣立集体三等功;邹振伦被追记个人二等功、张资填、林忠仁、杜全根、陆基松等84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副指导员王展超作为原广州军区英模连队代表,受邀参加一九六八年国庆活动,登上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中央领导一起参加国庆观礼;六班长黄虎根作为铁道兵英模士兵代表,出席一九六九年国庆观礼和周总理在怀仁堂举办的国庆招待会。<br>  这就是我们英雄的十四连!<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十三集 战友情深</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本集撰稿 :张锁龙 刘尊鑫 何利华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姚尚明 赵德发</p> 说起战友,我们无比亲切、热血沸腾,甚至是热泪盈眶,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铁道兵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我们超越亲情、爱情、友情的战斗情谊。<br>  战友,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志同道合的人。战友,是战斗在一条战壕里,同生死,共患难的人。凡事遇到危险时,想到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战友,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人。为了完成烈士的遗志,战友的嘱咐,没有恐惧,没有畏缩,又投入新的战斗。<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官兵生死情</b></h3> 1966年8月21日下午4时,一支队主任龙桂林将军率作战科长高荣、翻译和警卫员从指挥部出发,驱车到市求大桥抢修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当汽车行驰到一号公路93公里处,将军发现公路行人都往路两边的树林奔跑,立即判断有敌机临空,命令司机马上停车防空。刹那间,警卫员邓德海发现敌机已开始投弹,立即将首长按在一低凹处并扑在他身上。敌机俯冲投下大量的重磅炸弹、汽浪弹和钢珠弹。炸彈爆炸的气浪将他俩掀开,将龙主任抛出五六米,头朝下落在一单人掩体内,臂部和尾多处负伤,剧烈的爆震,使龙主任昏迷过去。作战科长高荣、司机刘富正当场牺牲。汽車被炸了一百多个洞,翻译受重伤。警卫员邓德海右臂大血管和神经被炸断,左前臂也有几处贯通伤,颈部、背部多处炸伤。<br>  邓德海苏醒后,不顾伤痛,立即抢救首长。他用负伤的双臂吃力地将首长从单人掩体中托举出来,但他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再次昏迷过去。这时,龙主任苏醒了,立即抢救警卫员,用毛巾帮他将伤口绑住止血,为抢救邓德海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一辆路过的越南人民军汽车将受伤的首长、翻译、警卫员送往医院进行抢救。长期的战斗生活,使老少两代军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舍生忘死救连长</b></h3> 这天,一架敌机沿着山沟向朗梯车站俯冲下来,防空已来不及了,赵连长大喊一声:“防空!卧倒!”轰的一声,炸弹就在离他们大约100米远的山坡上爆炸了。强烈的气量裹着浓烟扑面而来。紧接着,第二架敌机又俯冲下来,陈友林抬头一看,只见很多颗菠萝弹,在天空一摇一摆地朝他们头顶上落下来…<br>在这生死考验的危急关头,邓孝成前面八九米处有一个猫耳洞,陈友林的右侧三四米的地方也有一个猫耳洞,这时,只要他们跨出几步,就可以钻进去,可这时,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就在一枚菠萝弹即将落地的千钧一发之际,邓孝成、陈友林不约而同地大喊一声,便同时毫不犹豫地向连长扑去。邓孝成用身体掩护着连长的头部和背部,陈友林掩护着连长的下半部。他们俩刚刚扑下,一颗菠萝弹就在邓孝成的背上爆炸了。三人的鲜血,立刻汇在了一起。<br> 赵连长因有两名战士伏在身上,受伤最轻。但是他的背部、腰部、腿上、手上等部位仍被击中13颗钢珠。其中一个钢珠穿透邓孝成的肩部及左侧太阳穴,因肩部摩擦力的作用,钢珠进入他的太阳穴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只在浅表位置停下来。后来医生说,这颗刚珠哪怕再前进一点点,赵连长就没命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连长舍身档炸弹</b></h3> 1969年初夏的一天,为了确保战时前方的物资供给运输万无一失,连长雷定凡带领战士们对新修的铁路线例行检查。当开展巡查不久,远处响起“啪、啪、啪”三声枪响,这是观察哨发出的防空警报。<div>  情况紧急,连长指挥我班战士迅速撤到了路基下的一个涵洞里,连长让战士们紧贴洞壁,站在涵洞中间,自己则在靠近洞口一侧,用身体挡住有可能击来的弹片!敌机俯冲而下,在铁路沿线扔下大量的钢珠弹。在高炮部队及各营高机连奋起反击后,敌机仓惶逃走。两声枪响解除了警报,指战员们相继走出涵洞,看见洞口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弹坑,连长立即用身体为战友挡炸弹,他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士,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天动地。这就是人民军队的官兵爱!这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情!</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营长智解误会结</b></h3> 1966年9月5日下午,四营高机连打下一架敌机,连长罗克亮立即叫文书写好战况报告,以急件形式派报务员李志良和战士陈崇明送往营部。<br>  回连队后,陈崇明和炊事班王班长因吃饭的事发生争吵,王班长山前一步,将陈崇明的饭碗夺过来,倒进了锅里,陈崇明一下火了,拔出手枪说,“老子为革命走了一个通宵,还不给饭吃,老子一枪毙了你。”此时,正好测量班长路过,一个健步冲到跟前,把陈崇明的手往上一拦,“砰”的一声,子弹从屋顶穿过。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br> 营长听到厨房的枪声,赶紧去问清了情况。然后对陈崇明和李志泉说:“小湖南,你们吃完饭后,到我和教导员的床铺休息。”二人吃过饭,来到营部办公室,营长一边递烟,一边笑着说:“刚才在炊事班的事,你两不要在意,王班长工作认真负责,事情过去了,不要对他有什么成见。”然后又对陈崇明说:“咱来援越抗美的都是战友,都是兄弟,兄弟之间有意见可以提,但不能随便发火啊。”陈崇明笑着说:“营长,我错了,我去向王班长道歉。”<br>  一场暗藏危机的矛盾,就被营长巧妙的化解了。(姚尚明)<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死之交战友情</b></h3> 1967年6月29日,指导员罗洪寿传达了紧急作战,保障铁路畅通的命令。侦查员曾凡玉冒着生命危险,只身爬到树顶上,经过几小时的蹲守,发现敌机在合进车站又一次扔下重磅定时炸弹的弹着点。连队决定组织排弹小分队。战友们纷纷写下血书请战,<br>  赵德发因为个子瘦小,进弹洞排除比较方便,顺利成为排弹小分队队员。赵德发激动过后,随之而来的紧张伴随着思绪万千,他想到:部队是秘密出国,亲人们并不知道我到了援越抗美前线,假如我发生了意外,他们会怎样?我年迈的双亲大人能受的了吗?继而又想到,我是主动报名参战的,我和战友们不管谁上,面临的危险都是一样的,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世界和平,即使牺牲了我赵德发,我也不会皱一下眉头。<br> 马上就要上战场了,他走到老乡王忠德面前,紧握他的双手,对他交代了一句话:“忠德,我没有什么可留,白包袱里只有两套军装放在我班里,唯一放不下的是我年迈的双亲大人,如果我光荣了,请你代我时常去看望我的父母,拜托了。”说完深深对他鞠了一躬,头也不回地去追赶排弹小分队,走向战场。<br>  时隔五十年,赵德发和生死之交的王忠德等战友,前往越南去看望阔别了几十年的老战友曾凡玉。三位老战友重逢,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战友情。<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四集 椰林深处</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集撰稿 杨乾荣 李友珍 张广来 郭才津</div> 刚到越南的时候,部队生活非常艰辛,衣、食、住、行,与国内相比,几乎完全不一样。但我们有高昂的士气,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怕敌机狂轰滥炸,更不怕衣食住行存在诸多不便,日夜奋战在对敌斗争第一线,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椰林深处</b></h1> 越南的气候一年四季潮湿,天气炎热,尤其是雨季,我们基本上没有穿干衣服的时候,衬衣总是被汗水紧紧地贴在身上,长时间下来,衬衣上有许多霉点,为了解决炎热,防止皮肤出现炎症,我们每个战友都有三件宝,脸盆水桶和手电,在炎热的夏季,每天都要冲上三四次凉水澡,天气的炎热我们吃不下饭,为了使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更好地完成党和各级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领导向大家提出为革命而吃饭的口号,鼓励大家多吃饭。<br>  越南除了炎热潮湿,还有就是蛇多,蚊子、蚂蝗和小咬出奇的多。战友们身体所暴露的部位,被蚊从叮咬的红肿感染,痒得让人无法忍受,越南的蛇无处不在,尤其是进入山林采中草药和夜晚站流动哨时,我们都要带好盔帽,穿上高腰的胶鞋,扎紧裤腿,防止毒蛇咬伤和蚂蝗的钻入。就连睡觉时,事先也要抖抖被子,以防蛇钻入被子伤人。<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茅草营房</b></h3> 1968年5月19日清晨,鼓乐声中我们走进了老连队。一条幽静的小路,串连起座座别致的茅屋,委以蛇形地排列在山坳的半坡间。营区被绿树翠竹环抱,路边野花锦簇。从此我们溶入到这个战斗集体,也在部队战斗的砺炼前行中走向成熟,写下了我们军旅生活难以忘却的一页。<br>  我们驻扎的营房,一条溪水从门前流向沟外,长满青苔的石头,在沟底层迭中逶迤起伏。每遇大雨天,溪水暴涨,激流涛声喧嚣而下。洪水有时来得迅猛,也有时跌落很快。与连队毗邻有三户越南侬族人家,他们住在沟对岸。农闲时,常见几头牯牛行走在溪边的小道上。老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菠萝蜜树曲干虬枝,树冠叶疏。一条小路通向半山坡,这就是我们的连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灰色“军装”</b></h3> 援越抗美期间,部队有很强的保密性。出国前,上级要求我们把所有带部队标志的衣物,全部打包放在留守处,换上了蓝色便服,头上戴的是一种盔式大檐帽,脚下是棕色塑料鞋。战友们相互对视,感觉怪怪的,我们成了一支服装统一的民工队伍。到了越南战场,才发觉这种越式服装,在施工劳动时,透气性特别好好,方便汗水蒸发。但尽管如此,换洗晾晒衣服是个大麻烦。<br>  越南气候潮湿,每到雨季,十天半月不见阳光。汗渍的衣服,换下来洗后就无法晾干。好不容易出太阳了,但晒着的衣被易引来敌机轰炸。所以战士们经常是穿汗湿的衣服出工、盖着霉变的被子睡觉。<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毒蛇伴眠</b></h3> 越南山多林密,地势险峻,坡陡谷深,河流纵横,气候炎热,有时气温高达40摄氏度。特别是雨季,阴雨连绵,部队驻扎在深山丛林,崎岖的盘山道上,灌木丛生,蚊虫蛇蚁肆虐,当地有“七只蚊子可以炒盘菜”的说法。和蚊虫比起来,更可怕的是神出鬼没的毒蛇。<br>  有一天晚上,一名卫生员夜里出诊回到帐篷,由于太累了,他拉上被子倒身就入睡了。谁料他这一拉,正好惊动了盘卧在被窝里的一条毒蛇!那条蛇一回头,就在卫生员胸前咬了一口,正好咬在他心脏周边,他就这样牺牲了。此后,部队下了一条命令:睡觉前必须把被子掀起来抖一抖,确定没有毒蛇后才能入睡。<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荒种地</b></h3> 在越南期间,因敌机的轰炸和各项任务的紧张,我们很少吃到蔬菜,战友们因长期缺乏维生素,在潮湿的气候下,患口腔溃疡和烂裆的大有人在。为了解决青菜少的问题,我们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以班组为单位,开荒种菜。<br>  驻地道路下边,有许多老百姓不耕种的土地,我们给开发出来,种上各种蔬菜,傍晚,战友们给蔬菜浇水、施肥、除草等,当豇豆和西红柿长到一定的程度,就给它们搭架子,将砍来的树枝插入豇豆和西红柿的根部,豆角就可顺杆向上生长了。<br>  由于我们的精心管理,各种蔬菜都长势良好,不但解决了我们青菜的自给问题,有时我国驻越使馆也来拉青菜,到部队医院看病的越南老乡,看见菜地硕果累累,向我们伸出大拇指一个劲儿的说:海瓜、海瓜!丰收的喜悦也挂在每个战友的脸上。<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国慰问</b> </h3> 每到年底,是指战员们最开心的日子,我们就要迎来祖国慰问团啦!<br>  慰问团到驻地巡回演出,晚上全都集合在越南丛林中的开阔地带,张灯结彩,观看慰问团演出。1969年春节前夕,久负盛名的广州军区文工团,代表祖国到前线慰问演出,他们精湛的节目丰富多彩,看得我们眼花缭乱。<br>  最令我们难忘的是广州军区战友文工团花腔女高音邓韵演唱的《问候毛主席的好战士》,歌中唱道:东风万里飘彩云,奔驰的列车向南行,问候毛席的好战士,红河岸边最亲的人……,动人的旋律,亲切的问候,从歌声中流出,让我们参战人员倍感亲切,祖国想着我们,亲人念着我们,我们不禁热泪盈眶。感谢祖国!感谢亲人!我们援越抗美战士一定不会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为五个伟大增光。<br>  很久以后,《问候毛主席的好战士》美妙的旋律,一直在指战员心中在回荡……<br> <p class="ql-block">(待续)</p> 《援越抗美风云录》封三 《援越抗美风云录》封底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京《铁道兵纪念馆》颁发的捐赠证书</b></h1>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