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遊歙县徽州古城

谢老大

<p class="ql-block">10月5日,我们來到了歙州县城。逛徽州古城,游漁梁坝,看非遗漁灯巡游,乐哉!美哉!</p> <p class="ql-block">歙县作为徽州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拥有 1400 多年历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 “人类非遗中国书法、徽墨歙砚、徽剧” 三大文化遗产传承地。</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是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阆中古城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仍保存着二堂。</p> <p class="ql-block">两旁的对联为:</p><p class="ql-block">患寡患贫,患闾阎疾苦未平,莫向讼庭甘对簿;</p><p class="ql-block">以养以教,课殿最拊循乏术,重新官阁愧峨冠。</p> <p class="ql-block">“阳和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现存建筑为清代,楼高三层,二层大梁架于高台上,下为方形门阙,街道从中穿过,顶层为虚阁,</p> <p class="ql-block">漁梁坝</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拦河坝,渔梁坝既可蓄上游之水,又可缓坝下之流,兼灌溉、行舟、放筏之利。</p><p class="ql-block">渔梁坝始建于唐,历朝多有重建。坝长143米,底宽27米,顶宽6米,采用重达吨余的大块花岗岩垒砌而成。坝的每层条石之间用石锁相连,上下层之间嵌入石键,左右条石之间楔入“元宝钉”,紧联一体,为全部砌石的重力滚水坝,坝中间有三道排水门。</p><p class="ql-block">渔粱坝为徽州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徽州府城重要的水口建筑。</p> <p class="ql-block">渔梁古镇</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隋唐,鼎盛于明清,是古徽州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商业交通性村落。村落形态、街巷空间、水埠码头及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院南传统农耕性村落迥然不同的风貌。是徽州首埠、徽商之源。</p> <p class="ql-block">晚上,又遇大型鱼灯巡游。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渔梁鱼灯三大非遗鱼灯实现历史性“三鱼聚首”,联袂巡游。烛光摇曳间,鱼灯队伍蜿蜒如游龙穿梭于古街巷陌,再现徽州地区传承百年的民俗盛景。</p> <p class="ql-block">为游客打造一场独具徽州特色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2025.1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