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小分队”夏县行

木子

<p class="ql-block">山西运城夏县与夏朝直接相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之地,古称安邑,因此得名“夏县”并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在夏县参观了3个景点,司马温公祠、西阴村遗址和大洋泰山庙。西阴村遗址基本没有游客,仍然处于考古发掘阶段,多次交涉,也未获批进入考古现场参观的允可,假“考古小分队”与货真价实的真考古队打了个遭遇战,假“考古小分队”完败。只有在周边观望了一下。而大洋泰山庙更是位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导游带领我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一位耳朵失聪的老者拿到开门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堆云洞:始建于元代初期,居于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之间,因建筑群远观如云朵叠加,进穴崖而入,洞阶相连故名“堆云洞”。</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美境</p> <p class="ql-block"><i>1、</i><b><i>司马温公祠:</i></b>位于山西省夏县水头镇峨嵋岭,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谥号“文正”,追封温国公)的家族墓地及纪念祠堂,始建于北宋,由茔地、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和碑楼五大部分组成,保存有宋代碑刻、彩塑等珍贵文物,是研究司马光生平及宋代文化的重要场所。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在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从宋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成立书局正式进行编写,至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p> <p class="ql-block"><b><i>1.1杏花碑厅:</i></b>内置苏轼奉敕撰文并书写的《司马温国公神道碑》原碑。</p> <p class="ql-block"><b><i>1.2温公祠堂:</i></b>供奉司马光四代五人彩色塑像。</p> <p class="ql-block"><b><i>1.3涑水书院:</i></b>内有司马光的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b><i>1.4余庆禅院:一</i></b>座建在祖坟里禅院,是司马光祖茔的香火院,始建于宋治平二年。元丰八年,宋神宗亲敕匾额余庆禅院,取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清乾隆间进行大修。余庆禅院大佛殿为北宋官式古建,内奉三尊北宋彩塑大佛及十六罗汉。三尊北宋彩塑大佛均绘有胡须,这是很少见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b><i>1.5司马光墓:</i></b>司马光及其父兄等墓冢共十三座,神道两侧有宋制石雕。</p> <p class="ql-block"><b><i>1.6《忠清粹德之碑》碑楼:</i></b>《忠清粹德之碑》、《司马温国公神道碑》、《杏花碑》,指的是同一座碑。这座碑是宋哲宗为表彰司马光而敕令修建的神道碑,只是在不同语境下称呼有所不同。《忠清粹德之碑》,通常指碑额,由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六字。《司马温国公神道碑》,通常指碑文,由苏轼撰文并书写。《杏花碑》,源于该碑被毁后重见天日时,旁有杏树生长的传说。碑被毁后,碑文剥蚀难辨。金皇统年间,夏县县令王庭直根据原拓片重新篆刻碑文(即"杏花碑")。明嘉靖年间,御史朱实昌又重新镌刻苏轼碑文,立于原碑的龟趺座上,并冠以宋哲宗原篆碑额,形成现在看到的《司马温国公神道碑》,即明代嘉靖年间仿宋碑复制的碑身,碑身厚硕高大,通高9米,驮碑的龟趺高度达一人,需仰视才能完整看到碑文。 ‌位于《忠清淬德之碑》碑楼内。</p> <p class="ql-block"><b><i>2、西阴村遗址:</i></b>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西北部,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前10000年—前2000年)遗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西阴村遗址被李济和袁复礼调查发现。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不仅是第一次由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也为中国考古奠定了基础。现在的西阴村遗址还在继续考古发掘中。</p> <p class="ql-block"><b><i>2.1丝质茧壳标本:</i></b>1926年10月15日—12月初,李济和袁复礼对西阴村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半个人工割裂的丝质茧壳标本,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壳幅约1.04厘米,茧壳被割去的部分约占全茧的17%,茧壳的切割面平直(石刀或骨刀切开),为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一发现将中国人工养蚕历史推进到4500年前,并证实了《史记》中关于嫘祖养蚕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b><i>2.2 石雕蚕蛹:</i></b>2019年于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 (原件),1个石雕,3个陶雕,现展于运城博物馆内,同样可追溯至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时期,为丝绸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b><i>3、大洋泰山庙:</i></b>又称岱山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瑶峰镇大洋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主体构件保留元代古建风格。大洋泰山庙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明间出斜拱,各补间设斜拱、瓜子拱与令拱做成异形拱,脊刹为两层楼阁式,两边睚眦头上是青狮驮宝瓶,寓意“世世升平”。大洋泰山庙历经修葺,除脊兽、斗拱和局部构件在明代修缮中略有改变外,主体结构仍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原型。柱头卷刹与升起明显的立柱收分与侧角、四椽袱头部大卷刹、矮驼峰之制、方椽的使用、大坐斗与襻间斗拱等都明显地属元代建筑结构,与四椽底部有“元大德八年(1304年)重修”等题记完全吻合,相互印证。大洋泰山庙大殿滴水采用了神人飞天云纹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艺术,是元代建筑艺术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