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传家国 童心映初心——南湖中学721班“诗情画意”庆国庆活动侧记

盈盈一水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秋十月,当桂香与月色交织,南湖中学721班的班级群成了五彩斑斓的家国长卷——这里贴满了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创作的“庆国庆 迎中秋”主题书画作品、诵读爱国诗词与歌唱爱国歌曲的视频、还有观影红色经典后的深刻感悟……这个由40多个家庭组成的温暖集体,在班主任闫静娴老师的引导下,以校训为精神根脉,以校风为行动底色,围绕“诗情画意”庆国庆主题,开展了一场用诗词浸润心灵,用画笔描绘山河,用声与影传递热爱的亲子实践活动。在家校共育的温暖互动中,让家国情怀如种子般深植心田。</p> 诗韵传情,声波里的家国印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9月30日晚,李煜晨同学和妈妈的诵读声像一条温柔的河,淌过书房的书架。起初,少年读得有些羞涩,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可当读到“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时,他的眼眶微微泛红,音量不自觉地提高,仿佛要把对祖国的眷恋喊进风里。妈妈轻轻抚着他的背,用更温柔的声音回应:“记住,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它抵住了内忧外患,闯过了岁月蹉跎,中国未来的命运,要靠你们这代人牢牢掌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煜晨妈妈表示:“和孩子一起读诗,才发现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我们一起读过的每一行文字,是眼神交汇时的那份心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国庆节当天,冯小菡同学家的客厅里,妈妈用轻柔的女中音诵读着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女儿则依偎在她身旁,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诗页。妈妈轻轻搂住小菡:“这首诗里,余光中先生想念的是自己的母亲,而我们很多人,也有远离家乡、想念亲人的经历。乡愁,就是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冯小菡似懂非懂地点头,却牢牢记住了诗里那枚“小小的邮票”、那张“窄窄的船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愁》就像一根无形的线,一头系着游子,一头系着故乡,让孩子们懂得了亲情的珍贵,也让家国情怀在亲子间传递——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家的思念,就是对国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10月3日清晨,初秋<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阳光洒在</span>付航宇家的书房的窗棂上。妈妈轻翻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指尖停在《七子之歌·澳门》的第一行。付航宇挺直了背,双手捧着诗页,跟着母亲的节奏一字一句地朗读。起初,他的声音还带着些许稚嫩的犹豫,可当读到“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时,小小的胸膛微微起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声诵读,都是对历史的铭记,都是对祖国统一的期盼,都是对校训中“自省感恩”的深刻践行——感恩祖国母亲让失散的孩子回家,自省我们这一代要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团圆。</p> 丹青绘梦,笔墨中的山河情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诗歌是流淌在声音里的情感,那么书画则是凝固在色彩中的热爱。721班的孩子们与家长拿起画笔,用斑斓的色彩描绘心中的祖国,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能看到孩子们眼中独特的“中国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秋节的前夕,王恩淇同学在手抄报上写下“庆国庆 迎中秋”几个大字,红黄相间的底色,像节日里最醒目的招牌。周围撒了一圈小星星,像是从夜空借来的碎光。蛋糕上的“76”让她停顿了一下——七十六年,祖国走过风雨,也迎来繁花,这一笔王恩淇写得格外用力。几只小兔子在画卷上蹦跳着,一个抱着月饼,一个举着国旗,憨态可掬。它们不说一句话,却把“团圆”两个字写得明明白白。左边的文字讲着开国的峥嵘,右边的段落说着嫦娥的传说,一边是历史的回响,一边是月下的温柔,它们在这张纸上相遇,竟一点也不突兀,反倒像是一场早已约定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秋的月光洒在书桌上,廖思涵同学正一笔一画地描绘着手中的手抄报。金黄的圆月挂在纸中央,像极了小时候老人们常说的“月饼月亮”。思涵在月亮边上添了两只展翅的白鸽,它不飞向远方,而是轻轻盘旋在那片温柔的光晕里,仿佛把和平的祝福捎给了每一个抬头看月的人。左边的桂花悄悄开了几簇,香气似乎从纸上漫了出来,氤氲着墨香,竟也觉得甜丝丝的。右边那对红灯笼一挂上,整张纸都热闹起来,像是谁家小院在夜里点亮了团圆的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昌雅涵同学的书法作品“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格外引人注目。这幅隶书作品笔力遒劲,“<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华天宝”四字似绘山河丰饶的画卷,</span>“人杰地灵”四字如见英才辈出的豪迈。墨迹间流淌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更蕴含着对祖国的深情礼赞——正如活动中孩子们朗诵的“数千年狂风吹不折挺拔脊背”,书法中那沉稳的横竖撇捺,恰似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脊梁;孩子们绘画中金黄的稻浪、巍峨的天安门,与书法里“物华天宝”的丰饶意象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这幅作品像一根无形的线,将诗词的韵律、丹青的色彩与笔墨的厚重串联起来,在翰墨芬芳中诠释着“诗情画意”的深层内涵:它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孩子们用笔墨与文字,向祖国母亲献上的最真挚告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节日从来不只是日历上的标记。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把塔楼的飞檐轻轻勾出轮廓时,国庆的豪情与中秋的柔情,在这一方纸上静静交融,像极了此刻721班的每一位同学和家长心里的声音——有骄傲,有思念,也有对明天的期待。正如校风中“自励人生”所倡导的——用行动激励自己,用创作表达热爱;也是对“自强身心”的生动实践——在动手协作中锻炼能力,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意志。</p> 多元共情,声影间的精神传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有韵,书画有色,而歌声与影视则是更直接的情感表达。721班的孩子们与家长用歌声传递热爱,用影视作品深化共鸣,让爱国情怀在多元形式中愈发鲜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录音棚里,肖楚帅同学和爸爸的合唱声引来众多路人驻足观望。肖楚帅的声音从稚嫩到激昂、从轻柔到雄壮,仿佛把对祖国的爱都唱进了歌声里。肖楚帅激动地说:“以前觉得唱歌是娱乐,现在才知道,和爸爸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心里会特别踏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节的欢乐中,721班的孩子们并未忘记历史的重量。这幅拼接图记录了更多家庭共赏红色经典的场景:黄嵩小朋友与家人观看《长津湖》,屏幕上的战争画面震撼人心;张骏轩、裴允乐同学、喻紫桐、喻紫杉姐妹等围坐观看《志愿军》,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严证涛爸爸正和孩子通过笔记本电脑看《四渡赤水》,领略革命先辈的智慧谋略;韩明轩一家围坐《建国大业》,重温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这些红色影片,或聚焦战争岁月,或展现建设历程,通过亲子共赏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光影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讨论中传承红色基因。大家专注观看爱国影片的身影告诉我们——历史的“课堂”不仅在书本里,更在家庭的互动中、情感的共鸣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照相馆〉观后感》,记录了陈雨萱同学观看红色影片后的深刻感悟。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吉祥照相馆里普通人的命运转折,展现了绝境中人性的光辉——老金师傅一家、邮差阿昌、戏班的毓秀姐等平凡人,从最初只求活命,到发现屠城罪证后冒死守护真相:阿昌用生命护住邮包,毓秀姐将胶片藏进戏服夹层……“他们不是拥有超能力的英雄,只是在绝境中被良知唤醒的平凡人,却迸发出了无尽的勇气。”陈雨萱在观后感中写道。走出影院,看到灯火通明的街道,她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和家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当年那些守护底片的英雄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结尾“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呼吁,饱含着721班孩子们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诗情画意”庆国庆活动,对721班的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亲子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他们在家长的陪伴下,用诗词传递对祖国的热爱,用画笔描绘对山河的眷恋,用歌声唱响对民族的忠诚,用光影纪录对历史的铭记,在互动中学会了感恩,在协作中懂得了责任,在创作中坚定了信念。</p> 双节同庆,家国同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诵读和歌声的真情实感,到书画作品的笔尖流淌,再到红色影片的光影交织,721班的孩子们在这个金秋,通过亲子共赏、亲子共创,将中秋的团圆情与国庆的爱国志紧紧相连。廖思涵笔下的“遍地黄金,繁华似锦”,是对祖国繁荣的真诚礼赞;王恩淇梳理的“国庆由来与中秋起源”,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理解;陈雨萱感悟的“平凡人的勇气”,是对历史责任的勇敢担当;众多家庭观看红色影片时的专注神情,是对红色基因的自觉传承。这些作品与行动,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家国画卷——在这里,传统节日是文化的根脉,红色记忆是精神的脊梁,而亲子间的互动则是传承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月饼里的甜,是国旗上的红,是历史中的泪与笑,更是我们与家人一起读诗、挥毫、高歌、观影时,那份心照不宣的骄傲。这个双节,721班的孩子们用行动证明:当传统文化遇见红色记忆,当家国情怀融入亲子时光,每一颗童心都能绽放出照亮未来的光芒。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双节赋予的力量,继续以校训为帆,在自省感恩中明方向,在和悦求真里共成长;以校风为桨,在自强身心中勇奋进,在自省德行里守初心,在自励人生中向未来,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让家国同心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