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627179</p><p class="ql-block">陈鑫(朱耀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见不可见社会》(于海 邹华华 著,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2025年3月第一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卷首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海教授,黄伟合教授,周中之教授与我相识相交相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份跨越岁月的情谊与学术共鸣,实为人生难得之幸。</p><p class="ql-block">黄伟合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赴美深造并留美国高校任教后,始终心系故土学术交流,本世纪常应邀重返清华、北大、华东师大等学府讲学。正是在他的热忱组织下,二十多年来,我与于海教授、黄伟合教授,周中之教授从未中断过思想的碰撞——或趁黄教授归国之机围坐畅谈,或跨越重洋以银屏对话,让地理的距离化作学术探讨的纽带,也让我得以在经年累月的交流中,深切感知于海教授对社会学命题的持续深耕与独到思考。这份老友间的默契,成为我翻开《看见不可见社会》时,最鲜活的阅读注脚。</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这部新作面世,精读与笔记撰写,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老友思想的深度续谈”。于海教授以通透笔触搭建起核心框架:从前言后记锚定“社会学眼光”的坐标,逐章拆解“不可见社会”的理论基因、形成机制与群体叙事;邹华华教授则精准补充方法论细节,完善实践路径,二者相辅相成,以经典为镜,照见日常表象下的社会肌理、隐性规则与边缘叙事。</p><p class="ql-block">我在笔记中着力将阅读感悟与老友多年的思想脉络相勾连:以吉登斯“结构二重性”呼应书中“社会肌理”的洞见,用福柯“规训理论”解读职场、家庭、公共服务中的隐性权力,借戈夫曼“拟剧理论”关注教育场景与乡村里的边缘群体,更在“双向对话”的阅读思维中,看到于海教授一贯倡导的“经典照进现实”的治学初心。新增的家庭代际规训、校园隐性排斥等案例,亦是对书中理论的现实注解。</p><p class="ql-block">二十余载聚谈的温暖,与一部新著大作带来的认知震撼,在此刻交融。这份笔记与卷首语,既是对《看见不可见社会》的深度解读,亦是对这段跨国界、跨岁月学术情谊的珍视与记录——愿以之为引,邀同好共赴经典深读之旅,更向于海教授的学术坚守、黄伟合教授与周中之教授的热忱联结,致以老友最真挚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前言与后记:锚定阅读的坐标与深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前言与后记,犹如在阅读之旅的起点与终点架起双重视角锚点,既明晰著作的理论起点,亦悟透作者的思想旨归。于海教授在开篇即明确其核心使命:引导读者习得一种“社会学的眼光”,以“看见”那些潜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不可见社会”。他反复强调,经典是穿透时代迷雾的思想灯塔,其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沉淀,更是人类对社会本质、生存意义的深层追问——放弃经典阅读,便如同在认知迷雾中独行,难寻理解社会的根本逻辑。而“不可见社会”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命题,经前言后记的铺垫,其多层意义逐渐清晰: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隐匿空间,而是被主流视角忽略的社会结构肌理,是个体行为背后的隐性规则,是边缘群体的生存叙事,更是经典文本中未被直白言说却深刻影响社会运行的潜在逻辑。这一命题与阅读经典的必要性紧密交织:于海教授断言,唯有以经典为镜,才能突破固有认知的局限,窥见“不可见”的真实社会样貌。</p><p class="ql-block">同时,前言精准勾勒出全书的章节脉络,如一幅清晰的思想地图:从经典文本中“不可见社会”的理论溯源开篇,依次剖析隐性规则的形成机制、边缘群体的话语困境、主流认知与真实社会的偏差,最后落脚于如何运用经典思维重构社会认知并付诸实践。后记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不仅重申经典阅读对打破认知壁垒、理解“不可见社会”的不可替代性,更点明“看见”的终极目的在于引发对现实更深刻的介入与改善。全书提纲及主要章节由于海教授撰写或主导完成,邹华华在方法论阐述等具体内容上提供了补充,二者形成“核心框架构建”与“实践路径细化”的互补,共同为全书的理论闭环画上句点。</p> <p class="ql-block">二、逐章精读:在文本肌理中拆解“不可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理论溯源:经典中的“不可见”基因</p><p class="ql-block">开篇章节以思想史为脉络,梳理了经典文本中“不可见社会”的理论雏形。于海教授在本书中指出,从涂尔干对“集体意识”的隐性维度阐释,到韦伯关于“理想类型”背后真实社会行动的分析,先哲们早已在经典著作中埋下关注“不可见”的种子——他们看似聚焦于显性的社会结构、制度与文化,实则始终在追问那些支撑显性秩序的隐性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思考:《看见不可见社会》对思想史脉络的梳理,为“不可见”议题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这一论述可与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形成呼应。吉登斯提出,社会结构并非单纯制约个体的外在框架,而是由个体日常实践不断建构与再生产的“隐性规则体系”,这直接印证了于海教授所言“不可见社会是社会结构肌理”的深刻洞见。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商品交换的显性行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被物掩盖的社会关系,正是于海教授所述“经典文本中未被直白言说却深刻影响社会运行的潜在逻辑”在经济领域的完美例证。由此可见,于海教授的理论工作是对经典社会理论的延续与深化,而经典阅读的价值,就在于搭建起这样的思想桥梁,让我们看到“不可见”命题贯穿社会学发展的脉络,并为我们今天辨识和介入类似结构提供了历史坐标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机制剖析:“不可见”如何形成与存续</p><p class="ql-block">进入核心章节,《看见不可见社会》深入拆解了“不可见社会”的形成机制。于海教授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权力结构的规训、主流话语的遮蔽、个体认知的惯性,是造就“不可见”的三大核心因素。例如,在其所分析的职场隐性规则中,那些未被写入规章制度却实际主导职场互动的“潜规则”,本质是权力关系在日常场景中的隐性投射,而主流话语对“职场公平”的单一叙事,进一步掩盖了这些隐性规则的存在;在公共服务领域,社区养老服务政策中“年满60岁可申请助老补贴”是显性规则,但实际申请中,“需填写复杂电子表单”“提供多份纸质证明”等未被政策文本提及的隐性门槛,却将不熟悉智能设备、行动不便的老人排除在外,这正是权力结构通过执行流程衍生隐性规则的典型表现。此外,家庭场域中“长辈经验优先”的隐性逻辑也不容忽视——年轻人在职业选择、婚恋决策中,即便表面拥有“自主选择权”,但长辈通过“情感施压”“经验绑架”形成的隐性规训,实则主导着决策方向,而这种规训因包裹在“亲情关怀”的话语中,更易被忽视 (此案例延伸了书中对规训机制的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思考:于海教授对权力与话语机制的剖析,极具现实穿透力。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规训理论”恰好为此提供了关键视角。福柯提出,现代社会的权力并非集中于某一机构,而是通过“毛细血管式”的隐性规训渗透到日常场景中——正如于海教授犀利指出的职场“潜规则”、公共服务中的“隐性门槛”,乃至家庭中的“代际规训”,本质都是权力通过隐性规则实现的控制。结合当下灵活就业群体的处境来看,平台算法对骑手配送时间的精准控制、对主播直播时长的隐形要求,正是福柯笔下“技术化规训”的当代形态,而主流话语对“灵活就业自由性”的渲染,恰恰遮蔽了这种“不可见”的规训本质。这正回应了于海教授的核心关切之一。经典理论的价值,便在于提供这样的认知工具,让我们识破隐性权力在不同场景中的运作逻辑,进而思考在个人层面如何保持警觉,在制度和社群层面又如何去挑战和改善这些不公正的规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群体叙事:被忽略的“不可见”主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见不可见社会》专门开辟章节,聚焦“不可见社会”中的边缘群体。于海教授通过梳理经典文本中对流民、女性、少数族裔等群体的书写,指出这些群体的生存经验往往被主流叙事过滤,成为“不可见”的存在。例如,在分析狄更斯小说中的底层人物时,他强调,经典之所以不朽,正在于其以文学笔触保留了这些“被遗忘的声音”,让后人得以通过文本触摸到特定时代的边缘生活;在当代教育场景中,“成绩排名”作为主流评价标准(前台叙事),同样将“学习困难学生”的“后台”困境过滤掉——老师和家长更关注“分数低”的显性结果,却忽略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被提问”、小组活动中“被边缘化”的隐性生存状态,他们的学习困境、心理压力因不符合“成绩优先”的主流叙事,逐渐沦为教育场景中的“不可见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思考: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于海教授所揭示的“叙事过滤”,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可提供一个有力的解读框架。戈夫曼将社会比作舞台,主流群体通过“前台表演”塑造符合规范的社会形象,而边缘群体的真实生活则被挤压到“后台”,成为不被看见的存在——正如书中论及的当代乡村留守老人,他们的孤独感、生活困境,被“乡村振兴”的宏大“前台叙事”所遮蔽,沦为媒体报道中模糊的背景板;教育场景中的学习困难学生,也因“成绩至上”的前台规则,被排斥在主流关注之外。而经典文本的意义,正在于打破这种“舞台区隔”:如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女性在婚姻中经济困境的隐性书写,看似聚焦爱情,实则记录了19世纪英国女性被主流话语忽略的生存真相。于海教授的论述提醒我们,阅读经典是学会“走向后台”的过程,唯有关注那些被排斥在“舞台中央”之外的叙事——无论是乡村老人、学习困难学生,还是历史中的女性群体,才能真正理解“不可见社会”的完整样貌。这种理解,不仅是认知的深化,更是伦理责任的起点,它呼唤我们在各自的角色中——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社区成员还是政策参与者——去创造让“后台”困境得以被看见、被倾听的空间与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认知重构:以经典为钥开启“可见”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章节回归实践维度,探讨如何以经典阅读为路径,打破“不可见”的认知壁垒。于海教授提出,精读经典需秉持“双向对话”思维:既要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把握文本的原生意义;又要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挖掘经典的当代价值。邹华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补充了“双向对话”的具体实践方法,如通过“经典理论+多场景案例”的对照分析,让抽象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呼应,例如以《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观照当下的消费社会,便能清晰看到物质表象背后的社会关系本质;以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解读家庭、校园中的隐性规则,也能更深刻理解“不可见”的形成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思考:于海教授提出的“双向对话”思维与邹华华补充的实践方法,共同构成了全书方法论的精髓。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便为这种阅读实践提供了深厚的学理支撑。哈贝马斯强调,理解需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之上——阅读经典时,既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话,也要将经典理论与当下现实对话。以解读“网红文化”为例,当我们以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理论为基础,再结合哈贝马斯对“媒介异化”的批判,便能清晰看到:网红直播间中“爆款商品”的热销,本质是资本通过媒介构建的“符号陷阱”,而观众在单向度的直播互动中,逐渐失去对消费本质的理性认知,这正是“不可见社会”在消费领域的新形态。若再延伸到公共服务、家庭场景,以“符号消费”理论审视养老服务中的“隐性门槛”——部分机构将“复杂申请流程”包装成“服务严谨”的符号,实则掩盖了权力规训的本质;以“媒介异化”理论看待家庭中的“代际沟通”——长辈通过短视频获取的“经验知识”被赋予权威符号,却忽略了年轻人的真实需求,这些都印证了“双向对话”思维在多场景分析中的价值。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于海教授搭建的经典理论认知网络,经邹华华补充的实践方法激活后,能让“不可见”的社会逻辑在不同现实场景中完全显形,并最终引导我们走向更具反思性的行动:从审慎的消费者、到积极推动流程优化的社区成员,乃至在家庭内部倡导更平等的沟通,这些都是“看见”之后可能的实践方向。</p> <p class="ql-block">三、思考延伸:经典阅读与“社会之见”的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读完《看见不可见社会》,于海教授在前言后记中强调的“经典阅读必要性”、主导构建的理论框架,与邹华华补充的方法论、细化的实践路径形成深度呼应,共同指向“以经典看见不可见”的核心目标。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人们往往满足于对社会的表层认知——刷到一则关于“灵活就业”的新闻,便以为理解了这一群体的全部;看到“乡村振兴”的报道,便觉得掌握了乡村的真实面貌;了解到“助老政策”的出台,便认为老年群体的需求已被满足。而经典如同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帮助我们剖开社会的表象,直抵其隐性肌理:借助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看懂社会规则(无论是职场潜规则还是公共服务隐性门槛)的隐性建构;依托福柯的“规训理论”,识破权力在平台算法、家庭代际关系中的日常渗透;通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边缘群体(乡村留守老人、学习困难学生)的“后台生活”;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实现经典与现实的深度对话。这本书正是于海教授与邹华华共同教导我们如何熟练使用这些“解剖刀”的指南——于海教授搭建框架,让我们看清“为何要读经典”“经典如何指向不可见”;邹华华补充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用经典分析现实”“如何在多场景中看见不可见”。而最终的落点,在于我们能否将这种“看见”转化为微观或宏观层面的积极实践,哪怕只是从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改善家庭沟通开始。</p><p class="ql-block">于海教授与邹华华的共同论述让我明白,所谓“理论深度”,并非晦涩的概念堆砌,而是以经典为根基,对社会本质进行层层追问的思维能力;所谓“读书笔记的价值”,也在于记录这一从“不见”到“见”的认知过程——从前言后记中锚定“不可见社会”与经典阅读的核心命题、厘清作者分工的互补价值,到逐章精读中拆解理论逻辑、结合多领域现实案例深化理解,最终在思考中实现个人认知的跃迁,并孕育出付诸行动的意愿与方向。</p><p class="ql-block">这部著作的阅读与笔记撰写,本质是一场借助经典重构社会认知的旅程。它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经典不仅是对知识的汲取,更是对思维的训练、视野的拓展——当我们能以经典的眼光审视社会,那些曾被忽略的“不可见”便会逐渐清晰:算法规训下的灵活就业者、被宏大叙事覆盖的留守老人、符号消费陷阱中的普通人、被成绩评价排斥的学生、被隐性门槛阻挡的老人、被代际规训束缚的年轻人……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随之从片面走向完整,从表层抵达深层。这或许就是于海教授与邹华华在书末想要共同传递的最终价值:唯有扎根经典、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并将由此获得的洞察力转化为负责任的公民行动,才能真正“看见”并参与塑造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