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省级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现藏文物31万余件。</p><p class="ql-block">馆藏特色: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等。</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新馆(安徽合肥市怀宁路87号),免费免预约,停车条件好,天热有空调,地方大,展品丰富,上下5层,逛一天还是感觉急急匆匆,走马观花。</p><p class="ql-block">参观了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徽州古建筑展,安徽文房四宝展,江淮撷珍展,新安画派绘画精品展,漆器展。</p><p class="ql-block">以下介绍部分展品(90余件):</p> <p class="ql-block">安徽文明史陈列展;主要看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安徽的人类历史,可上溯至距今250万年前的繁昌人字洞遗址,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遗址(新石器时期);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距今约5500多年。</p><p class="ql-block">出土1000多件玉器,种类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堪称史前玉器经典。</p><p class="ql-block">玉人;</p> <div>玉鹰;</div> 玉兔、玉勺、玉斧、玉龙。 石钻:这件石钻一端粗,一端细,两端都有类似螺丝纹的钻头,应为玉石器钻孔或打磨孔边缘的工具。<div>这类器物从距今七八千年到两千多年前分布广泛,凌家滩遗址目前仅发现此一件。</div> <p class="ql-block">薛家岗遗址(薛家岗文化):位于潜山县王河镇薛家岗村,距今约5500~4800年。</p><p class="ql-block">陶壶形器:泥质红胎黑衣陶,陶器上部似麻花辫形长纽,纽下部镂一圆孔,纽旁开一方形口,其造型独特,通体磨光,非实用器,为史前陶器中的精品。</p> 多孔石刀:多孔石刀是薛家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div>石刀钻孔通常为奇数,从一孔至十三孔皆有发现,有些石刀在孔周围还绘有规整的红色花果形图案,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前所未见的,专家们推测这些石刀并非一般的生产工具,而是一种礼仪性用器。</div>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距今约7300年。<div>纹面泥塑人头像:头像左耳残,右耳穿一孔,眉弓突出,圆眼,蒜头鼻,小嘴微笑,是原始雕塑艺术的精品之作。</div><div>脸颊两侧连成斜线的戳刺点以及额头中间的椭圆形同心圆,说明在七千多年前,已经出现了“纹面”习俗。</div>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距今约4800~4300年,有300余座墓葬,大量的祭祀坑等遗迹,出土各类遗物近万件。<div>鸟形神器:是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最特殊的器物,仅此一件,可能反映了当地的鸟图腾崇拜现象,或者是一件权力象征物。</div> 七足镂孔器:目前属首次发现,推测为祭祀用具,如何摆放和使用都暂不清楚。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了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新阶段,青铜文化高度发达,安徽地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iv>安徽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铜原料供应地,至迟在西周时期已形成采、冶、铸完整的青铜生产环节。</div> 三官庙遗址:位于肥西县桃花镇顺和社区。 <div>龙流扁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2001年定远坝南出土。</div><div>铜盉是商周时期重要的酒器或水器。扁盉的特征是腹部呈扁圆形,多出土于高等级贵族墓。</div> 兽面纹大铙(商):是商周时期的一种乐器。 兽面纹尊(商):是商代中晚期逐渐盛行的重要酒器,阜南月牙河出土。<div>阜南月牙河出土的兽面纹尊腹部为三组高浮雕兽面纹,形体硕大,气势恢宏。尤为特殊的是,铜尊器壁厚薄均匀,腹内壁随器表浮雕纹饰走向而凸凹不平,体现了当时南方的青铜器铸造水平。</div> 兽面纹斝(商):铜陵童墩出土的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青铜礼器,显示出商代早期中原青铜文化已经辐射到安徽长江以南。 兽面纹觚(商):肥西馆驿出土的青铜器。 诸侯方国:西周至春秋中期,江淮地区方国林立,逐渐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文化风格。<div>群舒诸国虽为小国,文献记载较少,但是却创造了以兽首鼎、曲柄盉等青铜器为代表、极具地域特色的群舒文化,对淮河上游、长江以南的青铜文化产生重要影响。</div><div>窃曲纹鬲(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87年宿县平山(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出土。</div> 窃曲纹匜(春秋):1987年宿县平山(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出土。<div>燕尾鋬三足匜主要流行于皖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流行的龙鋬四足匜有明显区别。</div> 兽首鼎: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88年庐江岳庙出土。 曲柄盉: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74年舒城五里出土。 原始青瓷盂: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74年舒城五里出土。 龙纹四环方盒: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71年肥西小八里出土。 兽面纹车饰: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80年舒城九里墩出土。 龙耳罍: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006年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 龙虎纹鼓座(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80年舒城九里墩出土。这件鼓座造型奇特,气势雄浑。鼓座上方盘绕两条独角翘立的游龙和两只瞪眼怒吼的猛虎。 𬭚于(春秋):𬭚于是一种悬挂敲击的乐器,发音较为低宏,并能产生较长时间的混响。 <div>蔡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国家。</div>蔡侯编钟:编钟上有铭文中写道“余唯末小子,余非敢宁忘,有虔不易,佐佑楚王,隺隺为政,天命是匡”。蔡侯自称“末小子”,时刻不敢懈怠,虔诚侍奉楚王,并勤勉治理自己的国家,表明在春秋晚期,蔡国已完全臣服于楚国。<div>青铜器不稀罕,珍贵的是铭文。</div> 蔡侯方尊缶: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55年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 皖南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 屯溪弈棋上墩墓群出土的青铜器,根据出土器物及墓葬营造方式等推断,该墓群为越国贵族墓地。<div>该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品类繁多,造型各异,工艺精湛,特色鲜明,是国内罕见的南方青铜器群。</div> 陶塑明器:分为陶塑动物、陶塑人物、陶塑工具、陶塑建筑等,为两汉时期墓葬出土的重要随葬品。 汉代画像石是安徽博物院的特色: 车马出行图画像石 隋唐宋元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制瓷业空前发达。<div>在安徽的淮南、繁昌、萧县、歙县、霍山等地发现了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竦口窑、下苻桥窑等三十多个窑口。<div>寿州窑的黄釉、繁昌窑的影青、萧窑的白地褐彩及动物玩具等产品特色鲜明、在全国有一定影响。</div></div> 金银器:我国是较早使用金银的国家之一,由于稀有性,金银早期主要用于制作货币、饰品和礼器等。<div>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银质地的生活用品也逐渐走入平常人家。安徽各地曾在一些墓葬和窖藏中出土了隋唐宋元时期数量可观的金银器,工艺精湛、纪年明晰,历史、艺术价值丰富。</div> 明朝建立后,微商以盐业为中心,典当、茶叶、木材等无不涉及,促进了明清城镇经济的繁荣。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徽州商人,世代秉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最终成为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 <div>徽州古建筑展:</div>古徽州山清水秀,徽派建筑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营造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顺应自然,布局依山就势,规划结构严谨,建筑构件雕镂精湛,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div>当然不可能将民居、祠堂、牌坊都搬进博物院,但展示的砖、石、木“三雕”艺术极为精美,值得细细看看。</div> 展览迁建了一栋具有典型特征的徽州民居,沉浸式展示徽州建筑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置身展厅犹如畅游皖南古村落。 徽派民居的厅堂。 <div>徽州人对古村落布局追求“枕山、面水、聚合、朝阳”,如宏村的牛形布局,呈坎的八卦形布局等。</div>宏村村落布局:整个村子呈“牛”形布局,雷岗山是牛首,村头古树为牛角,东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组成牛身。村西北小溪凿圳入村,水渠绕屋过户,九曲十弯,与村中天然泉水合蓄成一弯半月形的池塘——月沼,宛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终注入村南的“南湖”,俗称牛肚,绕溪河上架起四座桥梁,作为牛腿。整个村落远看就像一头水牛静卧于青山绿水之中。<div><br></div> <div>徽州祠堂保留至今近千座,代表性的祠堂如罗东舒祠、胡氏宗祠、三槐堂等,这些祠堂空间开阔,布局有序,宏伟壮观,柱梁门窗精雕细琢,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div>罗东舒祠(明):坐落于呈坎村,四进四院,主体建筑为宝纶阁。宝纶阁面阔十一开间,建筑气势恢弘,雕刻和彩绘精美绝伦。 徽州三槐堂(明):位于休宁县溪头村,有3进11开间,共约1500平方米,182根屋柱,整个祠堂内部雕刻工艺精湛,技法细腻,以木雕著称,为徽派祠堂建筑所少见,故在当地又被称作“金銮殿”。 游春图人物门罩砖雕(清):整幅门罩78块砖雕,上下分七层,最上层饰博古图;第二层中间为“渔、樵、耕、读”图;第三层雕刻瓜上枝叶缠绕,蝴蝶花丛展翅,寓意“绵绵瓜瓞”,象征子孙繁茂;第四层为“暗八仙”、仙桃、金钱、万字纹等纹饰,有长寿吉祥之意;第五层为门罩主题图案“游春图”,以镂雕、浮雕等技法表现游春踏青;第六层雕饰石榴、荔枝、鱼蟹、蝈蝈、元宝、水仙、并蒂莲等吉祥纹样;底部为太狮少狮图案。 <div>鸟兽花卉小月梁(清):</div>徽州工匠多将梁木设计成弧形,因状如弯月,故名月梁,其中较为粗短又称“冬瓜梁”。此梁木既可承受更多压力,又极具视觉观赏性,故其成为徽州建筑梁的主要样式。<div>此月梁雕刻“麒麟喜鹊”图案,寓意天下皆春,福瑞将至。</div> 双狮撑拱(清):双狮构图巧妙,采用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了雄狮滚动绣球,雌狮呵护幼狮,侧面相对,意为太狮少狮,寓意高官辈出。 寿星人物纹撑拱(清):福、禄、寿三星源于中国明代民间故事,认为禄星指文昌,寿星指南极老人。文昌助子弟读书,升官进爵、光耀门楣。 仙禽人物纹石雕(清):石雕以浅雕云中飞翔的仙鹤为背景,中间雕刻头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笏板的高官显贵,象征官运“一品高升”,形象生动细腻。 吹箫引凤砖雕(清):画面雕刻了传统民间故事“吹箫引凤”,故事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讲述了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合奏笙箫,伉俪应和,引来一龙一凤,萧史乘赤龙,弄玉坐紫凤,双双飞翔而去,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婚姻的期望。 百子图砖雕(清):“百子”嬉戏于亭台楼阁间,儿童姿态各异,采用多层次深浮雕。<div>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多子多孙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愿望。</div> 各类砖雕 徽州曾有过一千余座牌坊,一座座恢宏壮观的牌坊于古村落间层叠错落,表现很高的建筑艺术,成为徽州地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div>牌坊上的雕刻艺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div> 江淮撷珍,撷取馆藏文物珍品,于方寸之地,再现其精妙至美。一窥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感受中华文明的经典与传承。 青铜跪跽俑(春秋):人俑双膝跪地,双臂高举,掌心向前,作跪拜之姿。以青铜铸成,内中空,面部眉眼口鼻皆清晰,双耳各有一穿孔,头顶表现出高耸的发髻,上有一长条形或三角形穿孔,推测此种人俑可能是某种大型器物的附属构件,是研究先秦时期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重要实物遗存。 玉琮(新石器时代):四角分别琢横向凹槽,将琮自上而下分为15节,此玉琮具有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典型特征。 单节玉琮,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两面对称刻长短不一的三道凸横棱,应为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玉人(秦):玉人为男性形象,头束偏斜高髻,与陕西秦兵马俑的士兵发髻样式一致。<div>1959年安徽寿县东淝闸出土。</div> 越窑青釉荷叶口碗(唐):碗身两边缘自然对卷,似微卷的荷叶。1974年肥西县肥光公社出土。 龙泉窑青釉炉(南宋):为直筒式腹,三兽蹄足。腹部上下各饰凸弦纹一周,中部堆贴缠枝牡丹花。胎洁白细密,釉层丰厚,釉色青润,釉面光泽,贴花、堆塑是南宋龙泉窑青瓷流行的装饰手法。 兽面纹玉卣(南宋):仿商周青铜卣造型。“卣”原是商周时期祭祀用的青铜酒器,但此玉卣虽仿青铜礼器造型,但已不具礼器性质,而是供文人士大夫日常把玩的佩饰或陈设品,更具世俗化、装饰性倾向。 葵花形金盏(南宋):造型宛如盛开的秋葵花,花分六瓣,每片花瓣边缘錾刻连续的秋葵花纹,盏心用六片叶形纹托着凸起的花蕊,花蕊作六瓣梅花形。圈足焊接于盏底,似为花蒂。<div>1952年休宁县朱晞颜夫妇墓出土。</div> 玛瑙洗(南宋):由苔纹玛瑙制成,浅腹,平底,壁厚度仅0.15厘米,重75克。玛瑙洗造型精巧,质地莹润,器薄透光,凸显出玛瑙独特的纹理和光泽。<div>1952年休宁县朱晞颜夫妇墓出土。</div> 白玉螭纹龙首带钩(元):带钩是古代用来扣接腰带(革带)或别在腰带上悬挂物品的挂钩,又称“犀比”“师比”“鲜卑”等。多用青铜铸造,也有金、银、铁、玉石等材质。<div>此带钩呈琵琶形,钩首为龙首形,额头微微隆起,圆眼内凹,鼻头上翘,两耳雕琢清晰,两只龙角向后紧贴头部,以细密的线刻表示出两侧及脑后飘逸的龙发。钩体浮雕螭虎纹,螭虎作回首爬行状,身体圆润,四肢关节作圆弧状,富有动感。</div> 虎钮玉押(元):押,署也,是指在公文上签署意见和自己姓名的行为。魏晋以后,为使用方便,将自己习用的签押铸刻成印,以盖印代替亲笔签押,即花押印。<div>此玉押呈青色,印钮为一只伏卧状的虎,俯首盘尾向前平视,全身阴刻双短线表示虎身花纹,虎背呈黄褐色,是利用玉料俏色巧雕而成。</div><div>此玉押出土于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墓中,应为特赐之物。</div> 心形活环玉坠(元):白玉质,状如心形,中部鼓起,向外呈弧形渐低,周围琢一圈窄边。顶部两环相扣,下环底部琢梅花形孔,与心形饰顶部的梅花柱组成活动扣环,可合可分。此饰件玉质细腻,晶莹剔透,构思精巧,工艺精湛,出于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墓,出土时位于范文虎夫人陈氏腰部位置,应是霞帔坠饰,系于霞帔底部,使霞帔保持平展下垂。 菱花形凤纹银果盒(元):果盒由盒盖、中间格层、盒身三部分组成。盖与盒身有子母口,合缝严密。盒平面为十棱莲花瓣形,盖面中心錾刻一对鸾凤,两首相对,翅尾张扬,飞舞在百花丛中;盖边缘十个莲瓣上各刻两种花卉,共有20种花样。此银盒制作规整,镌刻刚健匀细,线条飘逸流畅,构图紧密和谐。<div>1955年合肥小南门原孔庙旧基出土。</div> 哥窑镶铜葵口盘(元):盘呈六瓣葵花形,口沿包镶铜边,釉呈青灰色,釉面遍布开片纹路,外底部有六个支钉痕,露出黑褐色胎体。<div>此类瓷器在安徽、江苏等地的元墓中都有发现。这些器物的发现也为探寻哥窑提供了新线索。</div> 象牙圆雕说书艺人(清):以整块象牙精雕而成,艺人身着大襟长褂,衣袖宽大,衣襟、袖口均饰荷花、水波纹,坐于石凳上,眯眼斜视,面带微笑,左手托鼓,右手持鼓槌,作欲击鼓状。艺人面部表情生动,似侃侃而说,又似唱到精彩之处,衣纹褶皱、眼角皱纹、嘴边胡茬、头顶发茬皆雕刻精细自然。身前矮桌上置书一卷,桌下4只小狮在孔中顾盼穿梭,憨态可掬。采用了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雕工考究,细观之可见象牙自身细纹。 木雕铁拐李(清):黄杨木材,运用了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法,须发、牙齿、凸起的骨骼、结实有力的肌肉,皆刻划细腻逼真,人物衣袂飘飘,形态生动,个性突出。<div>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越年久色愈深。明清至民国是黄杨木雕的鼎盛期,应用非常广泛。</div> 茶叶末釉瓶(清):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清代景德镇官窑烧制茶叶末釉瓷,精工细作,使之一跃成为名贵的颜色釉品种。<div>此瓶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质凝重温润,色泽深沉,底部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div> 象牙雕荷叶草虫盘(清):以象牙雕成荷叶形,荷叶边微卷,叶脉清晰,双面皆雕琢图案,浮雕有蜻蜓、青蛙、螺、菱角及各类花卉,莲茎蜿蜒曲折,连接一支莲蓬自盘边一侧伸出。荷叶髹绿漆,与叶上的青蛙、莲蓬、花卉等形成色彩、凹凸对比,造型生动别致,构思巧妙,雕工精湛。 犀角杯(明):以犀牛角雕琢成绽放的玉兰花造型,内壁雕花瓣片片,层次分明,外壁浅浮雕花蕾、枝叶,底部花蒂、茎盘缠,自然形成杯底足。<div>犀角是珍贵的中药材,有清热解毒、凉血安神等功效。又因为犀角珍贵稀有,用来雕刻制作纯实用器具的更少见。</div> 龙纹玉带板(明):玉带是镶缀玉片(玉带板)束于腰间的革带。<div>束带用玉,始于唐,唐代以玉带入官服,以带板的质地、纹饰、数量来标示品级高低。自唐至明,历代统治者都将玉带与权力、地位相匹配。</div> 竹雕童子牧牛(清):牧童手攀牛角,赤足蹬牛鼻,似欲上牛背,老牛俯首驻足,任其攀援。童子表情欢快,衣纹流畅,老牛憨厚敦实,壮硕有力。<div>作者以简练的刀法,随形就势,圆雕出童子牧牛的生动情景,成功刻划出牧童与牛之间亲昵和谐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动态美和浓郁的田园情趣。</div> 松鹤人物竹雕笔筒(明):此笔筒雕刻技法剔透洗练,所刻人物、动物、景致细腻逼真,工整而不呆板,繁而不俗,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由朱三松所制。<div>朱稚征(1570~1650年),号三松,嘉定竹刻代表人物之一。清嘉庆皇帝对其所刻笔筒推崇备至。</div> 玻璃内画鼻烟壶(清):壶内一面绘牡丹翠鸟图,翠鸟高展双翅,另一面绘古树劲草随疾风摇荡,溪水中一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迎风奋力撑船前行。系晚清内画大师周乐元作品。 安徽文房四宝展:<div>安徽文房四宝的历史源远流长,杰出代表宣笔、徽墨、宣纸、歙砚,以其选料精良、工艺精美、内涵丰富等特性,为古今文人雅士所珍爱,并成为安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享誉世界。</div>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div>安徽自古盛产毛笔,涌现了宣笔、徽笔等诸多品类,毛笔制作技术之精华,精于选料,繁于工艺,有“万毛选一毫”之说,闻名于世,安徽毛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 乌木管红木斗羊毫提笔(清):笔斗系红木制。笔管乌木,乌木又名“黑檀”,木色美观纹质细腻。笔头笋尖式,肥厚滋润;笔毫为羊毫,性均柔软。<div>漆木管刻诗文提笔(清):提笔因笔头形如斗,又称斗笔,用于悬肘书写大字。清代制作较为盛行,常刻诗词、纹饰于笔杆,装潢精美。</div><div>“道光戊午”款木管抓笔(清):木管,上有“道光戊午”款。抓笔又称揸笔,笔管短粗,一般为鬃毫制成,以五指抓握,专为书写匾额、横幅大字。</div> 方形竹管竹石图笔(清):<div>象牙刻山水管笔(清):笔杆通体象牙,笔套刻梅、竹图,笔杆刻山水图景。此笔材质坚硬、细腻,极为珍贵。</div> 墨是古人书写、绘画的必备用具,也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艺术珍品。古代文人爱墨成痴,不仅藏墨、赏墨,更以墨比德、以墨悟理,赋予了墨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br>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自五代发端,两宋崛起,至明清达到顶峰。徽墨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腐防蛀。 文府墨(北宋):墨为长条形,边角呈圆弧状,正面残留楷书“文府”字样,侧沿有印模痕。此墨原件出土于祁门北宋墓中,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较早的徽墨实物之一。<div>松心真墨(唐):此墨整体扁长,两头作圆形,中为白底,上有墨色阴文“松心真”三字。松心指松烟墨。此墨原件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是唐代上党松烟墨的典型墨品。</div><div>秦墨(秦):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div> 方于鲁制仙桃形墨(明):墨为剖面桃形,侧款为阳文楷书“方于鲁”。<div>方于鲁,初名大澈,字建元,歙县人。初投谒于程君房门下,后自立门户经营制墨,他延聘名工,改进制墨技法,集合自创墨样编纂《方氏里谱》。</div> 此墨为取材天然石绿的彩墨,多用于绘画,墨一侧为阳文棤书“天启元年程君房制”。<div>程君房,名大约,字幼博,歙县人,曾官至鸿胪寺序班,罢仕后专工墨务。其精于制墨,所作之墨光洁细腻,款式花纹变化多端,他仿效方于鲁,聘请名画家及刻工,出版《程氏墨苑》。</div><div>方于鲁与程君房同为明代后期徽州制墨巨擘,互为竞争,互有胜负、势均力敌。这种竞争推动了徽墨品质的提升,促进了徽州制墨业的发展。</div> <div>墨模拓印图</div>徽州出了曹素功、汪近圣、胡开文、汪节庵等众多制墨名家。 安徽自古砚石品类丰富,其中尤以歙砚最具盛名。因产自安徽古歙州而得名。歙砚石质细腻、发墨益毫、滑不拒墨、储水不涸,叩之似金属声,故有“玉德金声”之美誉。<div>传世歙砚名品,集诗、书、画、印、金石、雕刻等诸多艺术于一体,兼具使用、欣赏和收藏价值,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颗璀璨明珠。</div> 双足蝉形歙砚(明):砚台呈蝉形,石色墨灰。砚面光滑细润,线条细腻流畅。此砚雕工精湛,蝉首作池,蝉身为堂,池、堂连接处采用荷叶脉络装饰。<div>荷叶与蝉自古就有清廉高洁之意,常被用于装饰文人用具。</div> 荷鹭砚(明):砚前部浮雕荷叶形墨池,池中藏蟹,叶周边围以鹭鸳,整砚古朴厚重,纹饰雕刻生动。<div>椭圆形如意池歙砚(明):砚呈椭圆形,石色青黑,纹理缜密,造型浑厚,既继承了宋代歙砚古朴大方的风格,又体现了明代精工细雕之特点。</div> 仿汉石渠阁瓦歙砚(清):砚堂呈满月形,上部镌阴文刻乾隆御铭,下有印“瀓观”,砚首刻“仿汉石渠阁瓦砚”。石渠阁是西汉皇室藏书之处。因阁周围砌石为渠以导水,得名石渠阁。<div>仿汉未央甎海天初月砚(清):墨池作弦月形,犹如海月初升。</div> “四大名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其他材质砚。 文房雅赏:与文房四宝相应产生的各种辅助用具,主要涵盖了笔洗、笔筒、笔架、墨床、镇纸、水盂、臂搁、香筒、印章等不同用途的器物。<div>这些器物虽形制不大,但精巧别致,清雅脱俗,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于方寸斗室之间把玩赏用这些清供陈设,沉淀性情,提升修养,悟自然奥妙,会人生精义,营造理想的精神世界,寻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iv> 新安画派绘画精品展:<div>“新安画派”主要成员为徽州籍画家,师承元代的倪云林、黄公望。以笔墨抒发胸中逸气,其绘画笔墨高逸,意境幽邃,具有鲜明的隐逸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div><div>徽州古称新安,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自古以来钟灵毓秀,文化昌明,人才辈出,被誉为“东南邹鲁”。加之黄山、白岳、新安江的奇山秀水,冠于天下的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的制作,使新安地区书画艺术日趋繁荣兴盛,为“新安画派”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div> 渐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法号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梅花古衲,歙县人。明亡后在武夷山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后回到故里,寄兴黄山、白岳之间。山水画师法倪、黄,以富有变化的方折体来呈现黄山的奇异风姿和内在精神。构图简洁明快,笔墨苍劲凝练,风格冷峭雄奇,静穆荒寒,为“新安画派”的领袖人物。 “云涧林壑图”郑重(生卒不详),字千里,释名无著,明末歙县人,流寓金陵。师从丁云鹏画佛像,山水宗吴门画派,细秀缜密,又善青绿山水。<div>“别路江南图”程嘉燧(1565~1643年),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原籍歙县,侨居嘉定。与李流芳、娄坚、唐时升并称嘉定四先生,也是画中九友之一。工诗词,精音律,山水宗倪瓒、黄公望,笔墨简净枯淡,疏放秀逸,意境萧然。</div> 漆器展:<div>用天然漆髹涂,以绘、填、贴、雕等技艺装饰的器具统称为“漆器”。</div><div>“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整器采用黑、红两色漆,相间髹漆约百道。满雕的如意云纹,藏锋圆润,刀口断面三道朱漆线条。</div><div>张成,出生于元代末年的嘉兴,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雕漆名匠之一。此件剔犀漆盒为元代剔犀漆器中的珍品。</div> 彩绘云气纹朱雀攫蛇漆豆(战国):豆盘外侧黑漆为底,饰红色云气纹;内壁红漆为底,饰金色云气纹。雀身、蛇身红黑相间,体现羽鳞层叠之感。红与黑的主色对比,自然奇巧的造型,通天神鸟的崇拜,扑面而来都是楚文化的浪漫气息。 金漆镂雕人物故事座屏(清):此座屏技法上以镂空雕刻为主,辅以圆雕、浅浮雕、线刻和金漆工艺,整体风格繁复细腻,纹饰层次丰富。中心题材以佛教故事为主,边饰缠枝莲、葡萄、牡丹、松竹梅、万字纹等纹饰。 剔红山水人物纹座屏(清) 剔彩群仙祝寿图桃形大盒(清末~民国)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古以来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div>安徽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数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绚烂的江淮文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div><div>参观安徽博物院,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底蕴。我们要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