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录》:“偶然音乐 ”之魅力(6)

毛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偶然听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的侄子征征谈起“偶然音乐”,不甚好奇,遂“探汤泉而往”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萌芽于十八世纪的“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将偶然性因素引入创作及演奏过程的音乐,亦称“不确定性音乐”或“机遇音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愧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教授,征征的诠释,远比网上刻板的定义来得生动有趣。他举例说:比如六位演奏家上台合奏,但所有演奏家谱架上的乐谱全为一张白纸。在规定时间段内,演奏家各自为阵,凭一时兴起随意演奏,这种合奏出的音乐就叫“偶然音乐”。因为你再让这六位演奏家演奏一遍刚刚演奏过的曲调,没有人会把刚才随意演奏过的曲子再不折不扣演奏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极端例子莫过于偶然音乐创始人凯奇演奏的作品《4分33秒》:凯奇在观众的热切掌声中走上舞台,大家屏住气期待演奏开始。但左等不启,右等不响,观众席上慢慢有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接着,起了骚动,有人大声抗议、叫骂、吹口哨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凯奇在台上足足沉默了4分33秒。突然,凯奇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竟谢幕而去。他把这4分33秒期间偶然出现的所有声音都算作他演奏的“音乐”,这便是音乐界无人不晓的“偶然音乐”代表作《4分33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谁能想到,观众的嘈杂声甚至谩骂声竟能成为乐曲的每一个音符。但细想想,如果鸟声蛙声也是一种音乐,人声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声音,又何尝不算音乐!音乐不仅仅局限于美好,更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偶然音乐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主动放弃了作曲家对声音的“绝对控制”,而是將创作素材交付给这种偶然而生的声响。这看似音乐的退让,实则是一种智慧的敞开。它承认世界的本质并非总是有序和可控的,美与丑、善与恶、巧合与偶然,是一切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体验,这恐怕也是偶然音乐的魅力所在。(转载今日《澳门日报》文艺副刊“新园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