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与蓄电池的旧时光

杜茂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九年以前,村里还没通电,我们这些孩子见过、用过最多的“电器”,说起来其实简陋得很——便是有些人家从大队供销社或县城百货大楼买来的、用五号电池的手电筒。即便有,也多是宝贝着,只在夜间有急事出门时才舍得拧亮那束昏黄的光。平日里夜里出门,更常见的是马灯,玻璃罩里的火苗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在土路上拖出长长的影子,倒比手电筒的光更添几分暖意。</p><p class="ql-block"> 村里偶尔能见到年轻人揣着收音机,多半是晶体管的,外壳磨得发亮。每到固定时候,他们便聚在大门石阶上或中厂“麒麟门”,准时收听新闻和歌曲。那时有钟表的人家不多,每当收音机里传来清脆的“嘟!嘟!嘟!”三声,紧接着播音员清亮的嗓音:“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早上八点整!” 有表的人便急忙抬起左手腕,没表的则小跑回家,对着桌上的闹钟仔细拨转指针,连一秒都不肯差,那股认真劲儿,像是在完成一件天大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记得一九七九年夏天的下午四点,总能准时听见院里邓叔家传来的声响——他家柜台上立着一台深棕色的收音机,正播放中央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熟悉的开场音乐一响起,在家写作业的我们便立刻放下笔,耳朵齐刷刷地朝着邓叔家的方向,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漏了孙敬修爷爷讲的半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到我家屋后的大队部玩时,我们最惦记的是那部全大队唯一的电话机。黑色的机身,带着旋转拨号盘,放在北厢房中阁楼下中间右边一格子窗台前的高架木台上,神秘又稀罕。每当有人来打电话,我们便假装在旁边追逐打闹,实则耳朵竖得老高,偷偷听着话筒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话语,那些关于春耕、关于远亲的碎语,在我们听来都像极了秘密。有时还能遇上大队或学校用电池带动的广播响起来,挂在厦柱上或老柏树上的大喇叭“嗡嗡”两声后,便传出大队干部喊开会的吆喝,或是学校做广播操的口令声,声音裹着风,能传遍整个村子。</p><p class="ql-block"> 住老院子时,爷爷曾说起六十年代的事:那时各生产队会给各社员家安上一个小喇叭,四四方方的一个铁壳子,钉在厦沿下不惹眼的地方,线顺着房梁牵到队上广播站,每天早晚统一播放新闻、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我后来在小伙伴家真见过那样的小喇叭,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他家里的老人指着它说:“那是小广播,以前天天听着广播呢。” 我们那时年纪小,只觉得那铁盒子怪有趣,却不懂它曾是村里人连接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对“电”的认知懵懂又零碎。永华公路上跑着的汽车、拖拉机、摩托,我们只知道它们夜里有电灯照路,却从没想过启动时也要用电,直到一九七八年春节,从开远回来过年的邓大伯父子说起,才知道这些“藏着的能量,竟能让沉重的机器启动跑起来,这让我们惊奇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农闲时的夜晚最是热闹,生产队常会请来电影队。放映员拉着一辆板车,上面载着放映机和一台突突作响的发电机。当发电机的马达声响起,连接着的小电灯“啪”地亮起来,昏黄的光落在放映员忙碌的手上,我们一群孩子便围在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盏灯,连眨都不眨。直到银幕在两棵大红桉树之间挂起来,电影开始放映,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把目光移到流动的画面上。换片的间隙,总有人忍不住凑到发电机旁,想摸摸那台能“造光”的机器,却总被放映员厉声喝止:“离远点!当心触电!” 我们吓得赶紧后退,心里却满是疑惑: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怎么就能伤人呢?</p> <p class="ql-block">  放学后,我们总爱往永华公路上跑。雨后的路面湿漉漉的,偶尔会有抛锚的汽车停在路边。要是驾驶室里没人,小伙伴们便按捺不住好奇心,总想爬上去摸摸方向盘、按按喇叭。有一回,几个穿著潮湿布鞋的伙伴刚碰到车的铁厢,突然“哎哟”一声,蹦着跳着往后退,嘴里喊着:“麻!手麻脚麻,还有点疼!” 后来暑假里,邓大伯听我们说起这事,笑着解释:“那是司机把蓄电池的一根线头搭在了车底的钢板上,另一头用一条小铁链直接落到路面上,你们摸车身的金属部分,自然就触电了。不过这种电电压低,不会真伤到人,可要是换成发电机那种电,就危险了。” 我们听了,后背都冒出一层冷汗,现在想来,那时的好奇心真是胆大包天,若真遇上高压电,后果不堪设想。</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村里早已有了稳定的电网,家家户户亮着节能灯,冰箱、空调、洗衣机样样齐全,孩子们手里的电子产品更是更新换代,再不会为一盏手电筒的光而雀跃,也不会对一台收音机、一部电话机感到稀罕。可每当我夜里走过村里的小路,看着路灯投下的明亮光影,总会想起当年马灯的火苗、手电筒的微光,想起收音机里《小喇叭》的旋律,想起摸汽车时那阵麻痒的触感。那些关于“电”的懵懂记忆,像一颗颗蒙着薄尘的珠子,串起了那个没有通电网却满是烟火气的旧时光,虽简陋,却温热,在记忆里闪着柔和的光,从未褪色。</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