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享森林音乐漫游记

云望舒

<p class="ql-block">因晚回,本想思如泉涌激扬一番心绪,在友人的早点回家休息声中被耽搁了一夜。只得在隔天一番烹饪品酌和回温《如歌的行板》中,再次拾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初垂时,我和女儿踏进中山陵音乐台的环形石阶,灯光自地面斜射天际,像竖琴的弦被夜风悄然拨动。头顶是百年青松的剪影,身后是博爱坊的轮廓,在月光下静静守望。那一刻,仿佛时间也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即将响起的第一个音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较以往与家人赴江苏大剧院听天鹅湖的经历,这次的音乐会完全以一种开放式的格调呈现。夜幕为序,皓月为伴,民国时期的百年青松、中山陵博爱的陵门为界,画出了一圈又一圈,如水滴入溅形成的圆形涟漪,在优雅寂静的音乐台中划破阑幕悄然交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乐未起,人心已静。当指挥家抬手的一瞬,空气仿佛凝滞,随后第一缕弦乐如溪流般漫过草地,渗入耳膜。我不再是坐在观众席的旁观者,而是被旋律裹挟,走入了一段流动的往事,有如一种更柔软、更私密的倾诉——像月光穿过松针,斑驳地落在心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所以从情不自禁欣赏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指挥转至闻声而动,我想那应该是古典音乐的融入和极致的克制之美给人带来的震撼。音乐声中,有旋律为符抑扬出昔日沙皇宫廷圆舞曲的庄重华丽,也有巧夺心思勾勒出的《女人心》巧妙精微,更有后人穿越时空遥想前人在创作时的将古典乐派的清晰逻辑和严谨主义与先锋派的音乐语言相融一炉,创作出一首又一首思源中创新作品的大胆尝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见第一小提琴手微微躬身,孕肚在礼服下若隐若现,却始终与乐句同呼吸、共起伏。她的弓法如此细腻,每一个颤音都像在安抚腹中生命,也抚慰着台下万千思绪。那一刻,音乐不再是技艺的展示,而是生命的共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除了音乐带给人的祥和美好之感,还有指挥家、长笛手的沁润投入整场激情,他们曼妙的手势、略显夸张的表情、因正装炎热下挥洒汗水丝丝凝结的发缕,都像在用肢体和音乐语言描绘地伟大而动人的乐章,在明月松间照、中秋佳节时留给这片安详宁静的时空下独创的生命交响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最让我心头一颤的,是曲间片刻的寂静。草地上一只鼻涕虫缓缓爬过石阶,灯光下泛着微光,像一段未完成的休止符。旁边有人轻呼一声,又立刻捂住嘴,那压抑的惊叫竟与乐章中突然收住的强音如此神似。我忍不住笑了,这哪里是打扰?分明是自然也加入了演奏——用它自己的节奏,像极了交响乐音符中戛然而止又极度克制的感观,令人不禁心生同行之友总导演的艺术畅想和选地之精妙,而此中略显微妙的存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之中的一部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乐继续,长笛如风穿林,双簧管似鸟低鸣。我忽然明白,这场演出之所以动人,正因它不在封闭的厅堂,而在山林之间。音符可以穿透建筑的墙,却唯有在旷野,才能与松涛、虫鸣、月色真正合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寥寥随笔,留有回忆,愿今日中秋之夜,团圆叠韵,美好顺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