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一战华工纪念馆”

luogn

<p class="ql-block">参观一战华工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参观了这个纪念馆,我都不了解百年前,中国有十几万的劳工远赴欧洲,为一次世界大战做出过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这个纪念馆位于威海市海源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海对面就是刘公岛</p> <p class="ql-block">海边钓鱼的人</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入口处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往下走,就到了一战华工纪念馆展厅门口。</p> <p class="ql-block">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建筑,位于海滨的地下,就在原招工局华工营房处。</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建筑采用地下空间布局和十字形结构,象征近代中国历史转折点;外墙使用木模板清水混凝土与老船木装饰,体现华工苦难;中庭设“种子”艺术雕塑,寓意精神传承。这是国内首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的出入口处,可以看到大海。</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展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当时刚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在这场战争中,14万中国劳工应征赴欧,进入一战西线战场,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p> <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数周内大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卷入战争,战争主要是在协约区和同盟国之间进行,造成了巨大伤亡。随着战争的激化,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中国政治、思想、经济、外交等方面产生了强烈冲击。</p> <p class="ql-block">法国招募的华工主要来自东部省份,技术工种主要来自上海,招募主要地点是天津、青岛、浦口、上海、广州、香港。英国招募的华工大部分来自北方,以山东居多,其次是河北,招募主要地点是威海卫和青岛。</p> <p class="ql-block">一战伊始,中国政府多次提出参战意愿,但因日本的强烈反对均遭到拒绝。随着战争深入,英法等协约国伤亡惨重,北洋政府梁士诒等人再次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p> <p class="ql-block">"以工代兵"计划提出后,中国政府最初主动寻求同英国合作,并设想提供武装华工,但遭到拒绝;1916年,英军伤亡惨重、元气大伤,重压之下,只得来华招工。由于英国在中国北方拥有威海卫程借地,有着组建华人雇调军及华北招工的先例,以及大批闲置基础设施等诸多有利国素,威海卫成为军方最理想的招募基地。</p> <p class="ql-block">图中右侧建筑群为招募华工营房,前身为1904年南非约翰内斯堡矿业协会建立的苦力营。中国军团解散及南非招工结束后,威海留下大批营房设施。1916年英国陆军部在此设局招工,抗战时期建筑被严重破坏。一战华工纪念馆在其遗址上建立。</p> <p class="ql-block">从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过14万华工运送到西线战场,成为一战中协约国的一股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英招华工约定合同期为3年,每日工时10小时,最低日工资为1法郎,并注明华工不得参与战事,以及奖金和伤亡补助,其他福利待遇没有规定。1916年5月14日,惠民公司与陶履德签订了委托招工合同。约定合同期为5年,每日工时10小时,最低日工资为5法郎,并注明华工不得参与战事,同时还详细规定了各项福利待遇。整体而言,英招华工的福利待遇明显不如法招华工。</p> <p class="ql-block">十几万华工漂洋过海,历尽艰辛,他们中有许多人染病身亡,甚至 葬身大海。至到达欧洲后,华工们置身于炮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 操作兵械, 从事劳累、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在前线和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华工孙干记录的1917年赴欧路线</p><p class="ql-block">7月23日,从青岛大码头登船出发。</p><p class="ql-block">7月24-8月13日,经日本津轻海峡过太平洋。</p><p class="ql-block">8月14日,到达加拿大温哥华。</p><p class="ql-block">8月16日,入关检查,登火车东行。</p><p class="ql-block">8月17-8月22日,乘火车穿过北美大陆。</p><p class="ql-block">8月23日,到达哈利法克斯,下车上船。</p><p class="ql-block">8月25日﹣9月6日,在美国军舰护卫下穿过大西洋。</p><p class="ql-block">9月7日,到达英国利物浦</p><p class="ql-block">9月20日,乘火车从利物浦到伦敦,在伦敦倒火车。</p><p class="ql-block">9月21日,到达英国东南部多佛尔。</p><p class="ql-block">9月25日,随英军士兵上船穿过英吉利海峡。</p><p class="ql-block">9月26日,早上两点到达法国加莱。</p><p class="ql-block">9月27日,在加菜上火车出发。</p><p class="ql-block">9月28日,下午到达华工总部努瓦耶尔。</p> <p class="ql-block">部分华工在威海卫集结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百年以前,一战华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地艰苦劳动,支援炮火中的欧洲,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推进了中国国际化进程,铸就了中外关系史上的丰碑,为世界恢复和平书写了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战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世界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这段历史将永为世人铭记,并警醒我们,更应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发动战争的人往往都是极权的统治者,而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却都是老百姓。</p> <p class="ql-block">华工登船返回祖国</p><p class="ql-block">战争结束后,约有12万华工被分批次遣返。英招华工的遣返始于1919年秋,次年4月完成。法招华工的遣返也在1922年3月结束。</p> <p class="ql-block">左图为1998年一战停战8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在巴黎树立纪念碑: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p><p class="ql-block">右图为2008年11月4日,法国国务秘书博克尔在巴黎举行的"纪念一战九十周年,缅怀为法捐躯华工先辈"仪式上致辞。博克尔在致辞中代表法国官方首次表态,巴黎和会及《凡尔赛条约》没有尊重中国作为战胜国所应享有的权益,对中国不公。</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走出一战华工纪念馆,就到了海边。</p> <p class="ql-block">‌一战华工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你们将永远找不到回乡的路,永远无法安葬于故土”‌,这句话最初可能是协约国军官或招募者对华工的警告或预言,后成为华工群体苦难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海边玩</p> <p class="ql-block">一战华工纪念馆依托一战期间最大华工招募港威海卫的历史背景,聚焦1916-1918年北洋政府“以工代兵”战略下英法招募14万华工赴欧的史实,其中4.4万人自威海转运。战后约12万人回国,3000人留法成为首批华人移民。留在欧洲的这批华人,大多是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或是钳工、电工、维修工等。他们也是欧洲华侨的祖先。</p><p class="ql-block">一战华工纪念馆旨在铭记华工贡献,揭示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值得我们记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