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没中秋月

马伟

<p class="ql-block">  这个秋天,和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白露开始,一个多月了,淅淅沥沥的秋雨就没怎么停歇过。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可这一场永远也下不干净的雨,断断续续、淅淅沥沥,依旧没完没了地下着。</p><p class="ql-block"> “可怜数点不多雨,误却一轮无限秋”。明月,自古以来就是中秋节的主角儿,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人们赏月、欢聚,亲情浓浓,其乐融融。中秋夜晚不见月亮,就像一台没有主角儿的舞台剧,总感觉少了灵魂,没了主心骨。期待了一年的人们,难免又会产生“上元灯火中秋月,但苦人心不肯晴”的郁闷与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不过,中秋无月,也大可不必伤了心情,扫了雅兴,不妨也学学古人。你瞧:苏轼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气;冯时行有了“此时无月也登楼”的雅兴;郑玉萌生了“浮云遮断世间愁”的美好。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至少我们还有亲人,有朋友,中秋相聚甚欢,品月饼,尝瓜果,唠家常,话温情,尽享天伦之乐,也不失为一种凡人素日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中秋无月,也在警醒着人们,世事无常,风雨不定,缺憾,才是日常;不圆满,才是人生。就像爱情,真爱未必会有结果,往往擦肩而过,劳燕分飞;又像是做事,谨慎小心,也会百密一疏,功亏一篑;所以才有了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中秋节的月亮一直都在那里,没有因为浮云的遮蔽而消失;也没有因为秋雨的缠绵而缺席;它依然逍遥自在地光辉于高空之上。在人们的心目中,圆月就在浮云之上,是真实存在的,就如同家人团圆一样,是国人笃定的信念。所以,几千年来,有月无月的中秋节,人们一样过得有滋有味,温馨甜美。</p><p class="ql-block"> 中秋虽无月,却依然是诗意盎然,真是有月诗千篇,无月千篇诗。司空图有了“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的遗憾;范成大有了“谁从天上牢遮月,不管人间大欠诗。”的牢骚;潘阆有了“西风妒秋月,浮云重叠生”的感叹;苏辙有了“直埋今夜月,真失众人心”的哀怨;冯时行有了“何处有山堪寄老,此时无月亦登楼”的洒脱......</p> <p class="ql-block">  月圆月缺,有月无月,是月亮的起居日常,不可避免,不可抗拒,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所以,有月中秋美,无月美中秋,追求幸福快乐,我们别无选择。“嫦娥底事苦多忧,独掩寒门度一秋”。中秋无月,又或许是嫦娥不想看到人间的悲欢离合与颠沛苦难,扯来浮云当幕布,层层叠叠遮望眼。</p><p class="ql-block"> 秋来秋去,岁月入深,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天,剩下的人生,已无奢求,无贪恋,只求平安,不求圆满。多,或者少;有,或者无,爱,或者恨;得,或者失;都已经变得无所谓了。就像这中秋之夜,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只要能和家人同堂共欢悦,有月无月皆是节。</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最佳境界:就是允许缺憾,接纳缺憾。接受自身或事物的不完美,减轻心理压力,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其实,缺憾,才是生活常态,过度追求完美,会导致焦虑与自我否定。不妨也学学苏轼,多次被贬,仍然能够通过文学创作,找到生活的乐趣,这不正是接纳不完美之后的豁达体现。</p><p class="ql-block"> 雨没中秋月。中秋夜,虽然缺少了明亮的月光,夜晚,却有了不一样的韵味;团聚,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无月的中秋,让我回味无穷,感悟颇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