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

东海一粟

<p class="ql-block">国庆期间,一艘巨大的福船静静停靠在涵江萝苜田街区的岸边,船帆迎风展开,像极了从历史画卷中驶出的古老商船。游客们三三两两地围在船边,举起手机拍照,笑声和快门声交织在一起。我站在不远处,看着这热闹的一幕,仿佛听见了百年前商贾云集、舟楫往来的喧嚣。这里就是“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一个把时光凝固在水岸之间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浅色外套的女子正静静地站在船头,双手轻抱在胸前,目光投向远方。她没有说话,却像是在与风帆、蓝天和这座老街区对话。我悄悄走近,感受着脚下木板的温润与岁月的沉淀。绳索缠绕的桅杆高耸入云,每一道刻痕都像是讲述着一段远航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甲板宽阔,木纹清晰,栏杆被磨得发亮,显然是无数双手曾在此驻足凭栏。几个孩子在绳索间穿梭嬉戏,大人们则忙着合影留念。而我的视线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远处——现代高楼在天际线若隐若现,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与这艘古船形成奇妙的对望。</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甲板缓步而行,红色的栏杆、白色的绳索卷轴在阳光下格外鲜明。几位游客倚着船舷,轻声交谈,有人闭眼感受河风拂面。抬头望去,巨大的风帆在蓝天下巍然挺立,像一面不肯降下的旗帜。这座城市从未真正遗忘它的水路记忆,而“萝苜田”正是那根牵连古今的缆绳。</p> <p class="ql-block">离开船只,我走进街区深处。一块巨大的石碑立在水边,上面刻着鲜红的“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石桥横跨小河,两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白墙黛瓦,绿树成荫。河水清澈,倒映着屋檐与云影。</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弯,一条石板路在眼前铺展,入口处挂着红灯笼,对联上写着“端明”二字。</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越走越热闹,红砖与木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灯笼高挂,随风轻晃。有人在门口摆出小摊,卖着手绘书签和陶艺小件;一家茶馆里飘出淡淡的茉莉香。我放慢脚步,看一位老师傅在门前修补竹编篮子,手指灵巧如舞。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叫卖,只有生活原本的节奏,在石板路上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一扇拱形砖门吸引了我的注意,门楣上挂着“花涧古坊”的黄底牌匾,两侧对联鲜红如新。门内隐约可见老式家具和吊扇,仿佛随时会有一位穿长衫的掌柜走出来招呼客人。门旁的蓝色门牌写着“陇头 53”,像是一串通往过去的密码。我站在门口,竟有些不敢贸然踏入,生怕惊扰了屋中沉睡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栋红砖老屋格外醒目,二楼的木质阳台挂着红色装饰伞,门楣上“涵城旧事”四字苍劲有力。伞下晾着几件衣物,随风轻轻摆动。这栋楼像是活的,它不只是展览,而是依然承载着人的呼吸与日常。</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一处黑金属架上挂满了灯笼,五颜六色,有圆有方,有的还写着“福”“喜”“春”等字。微风拂过,灯笼轻轻摇曳,光影在地上跳跃。背景是一面斑驳的红砖墙,像是被岁月亲吻过的脸庞。我驻足良久,看一对情侣并肩而立,对着灯笼许愿。这一刻,传统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温暖人心的灯火。</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水边老屋,门口挂着灯笼和对联,红得喜庆,与远处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一座石桥边。桥上行人不多,桥下停靠着一艘古船,船身漆红,帆已收起。对岸的高楼亮起灯火,倒映在河中,与古船的剪影交织成画。我靠在桥栏上,看晚风拂过水面,带走白日的喧嚣。这一刻,萝苜田像一位沉静的长者,在现代城市的怀抱中,安然入梦。</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走进一条水乡街道,两旁建筑挂满灯笼与旗帜,二楼的木阳台雕花精美。几艘带帆的小船静静停泊,仿佛随时准备启航。远处高楼林立,但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一个孩子举着糖葫芦跑过,身后跟着笑骂的奶奶。我掏出相机,却最终放下——有些风景,适合留在眼里,而不是屏幕里。</p> <p class="ql-block">回望那艘深红色的福船,它依旧停在岸边,船帆在晚霞中泛着金光。蓝天、白云、古船、现代楼宇,一切和谐得不可思议。我忽然觉得,“萝苜田”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一种态度——在飞速前行的城市里,依然愿意为记忆留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我路过一艘装饰华丽的木船,船头绘着祥云与瑞兽,红色圆形标志上写着“3”。它像一艘准备驶向梦境的渡船。我轻轻走过,没有回头。今晚的梦里,或许会有风帆、石桥、灯笼,和一条叫“萝苜田”的街,在水边低语着旧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