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古树:孚庆集双槐

沧浪书客

<h3> <font color="#333333"> 孚庆集,是蓬莱区大柳行镇所属的一个普通小村。大柳行镇,地处蓬莱东南,与烟台开发区、福山区接壤,地势北高南低,东有磁山三峰并列南北延伸,西有尖顶、何头箭、燕山、仙人脚、石皮山、茂隆等山起伏连绵,几乎与磁山平行,形成一条沟夼地带。由何头箭、燕山等山发源的孚庆河向南流淌着,十几个村子散布在沟夼间、河两岸。沟夼内有两条公路,一是023县道,由大柳行南去;一条为孚庆河西岸南去的乡道(又称季中路)。两条路在炉头村并道,南去至福山中桥与烟栖路相接。两路在虎路线村附近还有一叉道沟通。孚庆集村居沟夼南部相对开阔之地,背有石皮山等山岭,村前有孚庆河,季中路穿村边通过。村南及东南比较开阔,在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算是个风水宝地。</font></h3> <h3><p> <font color="#333333"> 孚庆集村有一大风景:两棵古槐。一棵在穿村的道路中间,称为路中槐;一棵在村中东西大街的街中心,称街中槐。《烟台古树名木》一书中记述:路中槐,树龄1200年,树高级22.5米,胸径154厘米,冠幅18.5米,长势强;街中槐,树龄1200年,树高级21.5米,胸径129厘米,冠幅22.5米,长势强。路街交接处,有一简易进村牌坊,额书“孚庆集村”,两边对联为:钟灵毓秀宝地,世代倍出才俊。可以看得出此村的文化和底蕴。路中槐居牌坊北60多米,街中槐居牌坊西60多米。</font></p><div><font color="#333333"> 孚庆集村两棵古槐,到底有多久远的历史,目前说法不一。笔者梳理了看到的有关资料以及采访村中老人,大体有四种说法:一是1300多年,资料源自新编《蓬莱市志》;二是1000年,资料源自上世纪90年代烟台市林业局所编的《烟台市古树名木》一书;三是1200多年,资料源自2010年代烟台市林业局新编的《烟台古树名木》一书。这两个说法出自一个单位,不知是什么原因向前推了200年;四是现在树上的标示牌,明确标明两树树龄为800多年,保护级别为一级。我曾采访过村中老人,他们告诉我说:过去听老一辈人讲,这两棵树是唐朝时就有了,当然这都是传说的。但1300年也好、1200年也罢、甚至1000多年,从年代上看,都与唐朝靠边。有关机构做出这样的认定,可能也参考了这个传说。<br></font></div></h3> <h3> <font color="#333333"> 认定两棵古槐是唐时栽植,与孚庆集村建村传说有关。传说孚庆集建村于唐代,尤姓为初始居民。建村始祖叫尤俊达,为唐太宗部下,曾随太宗征东,后来辞官,看好了沟夼里这片宝地,定居于此。两棵槐树就是那时栽植的。这肯定是个传说。因为尤俊达是小说《隋唐演义》中的人物。有资料说尤俊达的原形是牛进达,曾为山东豪杰,后投在唐太宗麾下,参加征高丽战争,在胶东一带活动。今天烟台的许多地方,都有唐代征东的故事传说。关于孚庆集何时建村,没有具体说法,传说建于唐代。唐代何时,不清楚。即便是晚于唐代,也应较早。但是,有一点就是孚庆集没有尤姓居民,整个蓬莱也没有尤姓人氏。孚庆集刘、高、姜姓人为主,其他姓氏难成众。街中槐下,曾有刘姓和姜姓的家庙宗祠,现旧址上的民房也在四五十年以上。从能查到的资料看,孚庆集村,早在清康熙年间称浮村社,说明在周边是个中心村;清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改称浮庆社;民国时期先后改称孚庆社、孚庆乡,浮改成孚;上世纪80年代改称孚庆集。这里曾是蓬莱乡村汽车的一个终点站。这些情况都说明,孚庆集村历史上是一个相对中心的村庄,是一个乡村集市地和车站。</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我采访村中刘姓老人时,他告诉我说,当年尤姓建村时,这里有座庙宇。故在庙的西侧建起住宅并栽植了槐树。不知过了多少年,尤姓人家没落迁走他方,庙宇也衰败了。只有两棵古槐历经沧桑,毅然挺拔在这片土地上,成为风景。老人还说:多年前,路中槐东侧建房挖地基时,曾挖出一块残破的石头,从上面不完整的字句推断,是当年的庙碑。庙名不全,“浮”字可认。如果这些都是真实的话,孚庆集村名最早可能与此庙有关,古槐也可能是庙里的僧人所栽植。这些都应当是800年以前发生的事儿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