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南京阅江楼

祖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9月15日,我与高中同学一起乘车从上海来到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之称,继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六朝之后,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立都南京。南京又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出门就是史迹,脚下都是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天下午,即陪老同学前往位于南京下关狮子山上的阅江楼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从东门上山,在东门入口处有一个大照壁,上面写有"狮子山”三个大字,这三个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写。这三个字看似随意,实则气韵潇洒,刚劲有力,大气磅礴,彰显出狮子山风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历史上朱元璋之前,狮子山其名更为响亮,叫做“卢龙山”。据史记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亲撰《阅江楼记》,并下令在狮子山(当时还叫卢龙山)之巅打地基。传闻这是为了纪念龙湾之战而建。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率军8万,打垮陈友谅的40万大军,奠定了大明基业。为纪念这一胜利,朱元璋赐名卢龙山为狮子山,并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只是事与愿违。自此,狮子山成为了南京的重要地标,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当然,此说法并非定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卢龙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因水得名</b><span style="font-size:20px;">:卢龙境内的青龙河因富含铁矿石沙粒,河水呈黑色。“卢”意为黑色,“龙”代表水,因此被称为卢龙。这种说法在康熙《卢龙县志》和民国版《卢龙县志》中都有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因传说得名</b>: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卢龙的勇士,他勇敢地杀死了河里的大蟒,为民除害。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地命名为卢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东门大照壁往前走,便看到一个大牌坊,上面的"卢龙胜境"四个字是由书法家武中奇撰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大牌坊再往前走,就有一块”阅江楼风景区”的牌子,从这条路就进入了景区。阅江楼景区拥有阅江楼、静海寺、天妃宫三处主要景点,景区内还分布有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以城市山林和大江风光为特色,以明代历史文化遗存为主要内涵,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景区。2003年,阅江楼景区被评为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江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皇家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的黄鹤楼,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通高51.4米,因崔颢题诗而被誉为"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此张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史上,岳阳楼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主要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的。(此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位于南昌市东湖区榕门路仿古街58号的滕王阁。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由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现在的滕王阁是1989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此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东门大牌坊往前走,有一座高大雕塑,被称为明太祖朱元璋"牵马出征"图。这座雕像是朱元璋半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此青铜浮雕为雕塑家吴为山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元璋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安徽凤阳人,但他的祖籍却在江苏句容。他爷爷为了逃避沉重的劳役之苦,全家迁居当时的泗州(今泗洪县境内,后被洪泽湖淹没),后再度迁居安徽凤阳。朱元璋出身在凤阳县,少年时是个放牛娃,父母双亡,17岁时在老家皇觉寺当和尚糊口,25岁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并娶郭子兴义女马氏为妻。朱元璋27岁时郭子兴病故,朱元璋成为军中统帅。28岁时(1356年3月),他率领属部打过长江,攻占南京。1360年在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打败了陈友谅40万人马,确立了"群雄之首"的位置。1364年当上了"吴王"(历史上称西吴),1368年君临天下,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从加入农民起义军到大明王朝建立初,征战了二十年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朱元璋出征雕像右侧,可欣赏到南京的城墙。这里的城墙似乎比玄武门那里的城墙要窄一些,城墙沿山势而建。在山上看城墙不高,仅有一米多高,而从山下往上望却是蛮高的。应该说南京的城墙在全国来说还是保存得较好的,古城墙从神策门一直可通到中华门那一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从南门登阅江楼,可看到一块巨大浮雕,据说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大师创作。浮雕描绘了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登临狮子山的情景,展示了天下大定、大江东去、石城虎踞之气势,以及朱元璋准备建阅江楼于山顶,以此一览无余长江景色的雄心壮志,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建阅江楼的初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我们是从东门登阅江楼的,从东门登阅江楼既可以徒步攀登,也可以乘坐电动扶梯。由于狮子山并不高,台阶也不多,加上电动扶梯速度较慢,所以我徒步与坐电梯的同学几乎同步到达孙中山观江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东门的电动扶梯,共四节,可观景,只上不下。据说南门也有电梯,是厢式电梯,不可观景,可双程往返。</span></p> 这是我登阅江楼的步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山坡上的阶梯继续往上走,我们来到了孙中山先生当年在狮子山上阅江的地方,后来在此设立了孙中山观江亭以作纪念。1912年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为筹备北伐,在黄兴的陪同下,曾多次登临狮子岭,查看炮台,布置防御。北伐军三战三捷,保卫了新的政权。 孙中山先生当时在岭上眺望长江,也许心里正酝酿着建国方略的重大规划,设想在万里长江上架桥。如今,我们看到前方的南京长江大桥,正是圆了孙中山先生的梦想。当然,孙中山先生怎么也想不到,如今仅南南附近就建了五座长江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孙中山先生观江亭不远处,即是“阅江楼记”的碑亭。阅江楼记,汉白玉巨碑,全国之最。正面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1198字(也有一说,690字),背面上刻着的是明代大学士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588字。宋濂所写的那一篇还被选入了《古文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楼二记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南京阅江楼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决定在南京长江边修建一座能媲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的“阅江楼”。朱元璋以皇帝之尊而撰写了这篇独特的“阅江楼记”。可是,因为当时国力不济和其它原因,阅江楼一直没有修建,一直延续了600多年,直到'世纪曙光照耀的时候,南京市有关部门在狮子岭根据朱元璋的设想修建了这座可谓是江南四大名楼的“后起之秀”,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阅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块汉白玉碑是阅江楼景区内的“镇楼之宝”——目前国内最大的整块汉白玉碑。高3.1米,宽4.8米,重15吨,是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阅江楼记“的碑亭旁边,还建了一座明史金陵碑廊,将明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镌刻在石碑上,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廊里这幅石刻作品为:龙江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廊里这幅石刻作品为:大报恩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长廊是阅江楼景区在明文化的内涵建设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撷取部分历史典故,以图文并茂形式开辟了廉政文化画廊,增添了南京城墙、铁榜申戒、于谦与"石灰吟"、青天海瑞、郑和传记等新典故,成为廉政文化传播和特色旅游线路的新阵地。让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之时,以史为鉴,观景思廉,通历史、明是非、知荣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阅江楼景区,一进山门你就会发现,在登阅江楼台阶两边的石栏杆上有不少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在微笑,有的在生气,还有的在做鬼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介绍,整个阅江楼有一千多只石狮,因为这座山就叫狮子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只母石狮子身下还有一只 形态可掬的小石狮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继续拾级而上来到了阅江楼,登上阅江楼可以清楚地看到,狮子山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正好在滚滚长江的边上,可谓是有居高临下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处狮子山之巅的南京阅江楼,是“前人撰记,后人造楼”。阅江楼虽然是一座2001年竣工完成的仿古楼宇,却是600多年前朱元璋想建最终未建成的。它的建成也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在历史上早有记载,明成祖朱元璋为了建成它,还特别为其写了一篇小作文《阅江楼记》,还让百官一起写呢。尽管,它当时只完成了地基,但这个地基就是一种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江楼,高52米,建于海拔 78 米的狮子山顶峰,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采用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碧瓦朱楹、彤扉彩盈,楼顶覆金色琉璃瓦,整体呈“L”型布局。明四暗三共七层,楼名为著名旅美教育家、科学家、百岁老人顾毓琇先生所书,与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四大名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江楼主体建筑与大牌楼、主山门、碑廊等共同体现了“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廉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的楼阁意境,整座建筑矗立于汉白玉须弥平台上,具有鲜明的明代古典皇家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阅江楼南面的大平台上,有重达4吨,用青铜铸造的阅江楼鼎,它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鼎上刻有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江楼鼎是该景区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鼎身雕刻精美,充满了西周时期的艺术风格,让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鼎上的文字也寓意深远,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敬仰和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阅江楼,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 “朱元璋的龙椅”,一幅巨大的、他撰写的《阅江楼记》的背影墙,以及悬有康熙帝手书“治隆唐宋”四字金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元璋龙椅”由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刻着九条蟠龙,龙瓜紧握着宝珠,象征着权掌乾坤,刻工精细,形象生动。(龙椅系仿制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清朝康熙在明孝陵为朱元璋手书的“治隆唐宋”四字金匾,它高度评价了明太祖治理天下的雄才大略,明王朝比唐宋朝时期更加兴盛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江楼二楼集中悬挂了明朝16位皇帝画像,以及对他们的简要说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江楼的三楼悬挂着一幅《郑和下西洋》瓷画,这幅瓷画高12.8米、宽8米,人物众多,内涵丰富,巍峨壮观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十分引人注目,生动描绘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和盛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先后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东非和红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阅江楼的顶楼,金碧辉煌,色彩斑斓,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顶部有一个蟠龙藻井,系由整根千年樟木雕刻而成,沉香浓郁,形象生动,威武雄壮,具有皇家气派,尽显古都特色。龙身由24K纯金装裱,阅江楼顶部内外共耗用24K纯金11公斤,由中国著名的南京江宁金箔集团调发金饰、使藻井及楼顶金碧辉煌。蟠龙藻井系三件镇楼之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阅江楼内一幅双面绣《四大名楼》之苏绣经典作品。是三大镇楼之宝之一,上面绣的是江南四大名楼,正反两面一致,精细无暇。它是全国苏州双面绣极优秀的代表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阅江楼顶层中庭有一张百狮台,刻有100只形态无一重复的狮子,整套桌椅选用顶级的整块红木雕刻而戍,为“千狮之山”——狮子山上阅江楼增添了一件镇楼之宝。这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件红木珍品,由爱涛艺术精品公司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参观完三楼三件镇楼之宝后,便来到了阅江楼的七楼阳台,倚栏眺望千里江天,顿时感到仿佛置身于一幅壮丽的城市山水长卷之中,360°的视野将长江的浩渺、南京城的古今交融以及长江大桥的雄伟尽收眼底。凭台向北望去,只见长江(扬子江)蜿蜒起伏,白涌碧翻,波涛浩荡,滚滚东去,唯有此时此地,才真正看到了长江的雄浑恃天,博大摩苍,感悟到了它的无穷力量,不能不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欢呼、而感奋!沿着阳台转半周向南眺望,只见吴越大地烟岚浩渺,天际无边,古老金陵王气仍存,锦绣多姿;巍巍钟山青峰叠翠,虎踞龙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眺望前方,眼前的长江如一条玉带,江面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尽显"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磅礴气势。江水的浩渺与灵动,在阳光下变幻着不同的光泽,时而如银练闪烁,时而似碧玉温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你继续定睛向前望去,不远处的南京长江大桥就在眼前,它可是长江之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的长江大桥呢。今年2月我曾走近南京长江大桥,并拍下了它的靓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狮子山之巅,四周眺望南京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真切地感到10朝都会实在是太美啦!难怪杜牧写的《泊秦淮》,王安石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著名诗篇,都对南京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赞美有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江而望,南京的城市景观在你脚下铺陈开来,现代高楼大厦与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远处的紫金山若隐若现,为城市增添了一抹自然的翠绿;近处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展现出南京作为历史名城与现代都市的双重魅力,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此处完美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观景台这个方向往下看就是天妃宫,它是明成祖朱棣为感谢天妃娘娘妈祖护佑郑和航海平安而敕建于1407年的中国首座官方妈祖宫庙,是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妃宫是中国历史上首座由皇帝下令建造的妈祖宫庙,妈祖信仰由此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宫内有明成祖朱棣题写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刻石和妈祖碑刻中的极品。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南京民众会来赶庙会,该习俗已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妃宫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也是南京对台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妃宫的旁边就是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下令敕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的静海寺,被称之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此前曾被称之为“南京静海寺纪念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29日,英军胁迫清政府在静海寺内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见证了中华民族屈辱的一页。历史上静海寺屡经战火,大部分被侵华日军焚毁。1990年,南京市、下关区(今鼓楼区)人民政府在静海寺遗址上建成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下山的半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狮岭古炮台,它建于清代。现存道光二十五年铸造"振武将军炮"一门,炮口直径十三厘米,重逾二吨。此炮时为金陵古城及长江防御之重要军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本想下山后去游览也属阅江楼风景区的天妃宫和静海寺,但因时间关系,只再期待下次来南京时补上这一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