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自驾游河北韩王九寨、娲皇宫、正定古城。

小角色

<p class="ql-block">2025年国庆节适逢中秋佳节,举国欢庆,阖家团圆之际,和爱人驾车去河北正定古城,一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华夏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10月3号11点,在济源东站上高速,走二广向北,12点半左右到达第一站——司徒小镇。想象中的小镇,会是四通八达,往来便利,车辆穿行其中,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的开放去处。事实上确是一个封闭的景区,内部有各种演绎、沉浸式节目表演,娱乐活动和特色美食,还有打铁花表演等,可以玩上两三天,就是票价有点贵。</p><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就没有进去,只在园外老巷参观一下后,即走!</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半,到达河北涉县韩王九寨景区。不收门票,仅收10元停车费。开车盘山而上,一路坡陡弯急蜿蜒曲折,风景如诗如画。揽胜阁是景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高16米,采用下道上庙的过街楼造型,可俯瞰韩王山下的稻田画和清漳河等美景。</p> <p class="ql-block">夜宿涉县县城,逛美食广场,超市商场,感受“双节”气氛。。</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八路军一二九师指挥部即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北4公里处的赤岸村中央 。</p> <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一二九师司令部从山西省辽县(现左权县)桐峪村迁驻涉县常乐村,12月迁驻赤岸村,直到1945年12月迁往武安。</p><p class="ql-block">​司令部旧址由下院、上院、后院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四合院和防空洞组成,占地面积为1834.10平方米。下院是司令部办公的地方,北屋正房为会议室,西屋为刘伯承的办公室,东屋为警卫室,南屋为办公室。上院是司令部作战室,为机关办公地。后院和上院相通,南房五间原为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北房五间为刘师长宿舍,东房三间为邓政委宿舍。</p> <p class="ql-block">​在涉县赤岸村,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指挥一二九师将士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共指挥大小战役战斗31000多次,抗击歼灭日伪军40多万,收复县城198座,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在这里刘邓首长组织召开过许多决策性会议,制定发布过许多有关晋冀鲁豫边区巩固和发展的大政方针。</p> <p class="ql-block">作战室</p> <p class="ql-block">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首长在此指挥了大小战役、战斗31000多次,抗击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县城198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宿办室</p> <p class="ql-block">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在此居住办公,期间历任129师政治委员、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墙上的拴马石</p> <p class="ql-block">将军岭</p>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村西,与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相距约百米,占地面积300多亩。原名庙坡山,因刘伯承、徐向前、黄镇、李达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撒在这座山,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其题写岭名,从此被称为将军岭。这里是除北京八宝山外,安葬共和国元帅、将军最多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刘伯承纪念亭、徐向前纪念亭、将军岭纪念碑、漳南大渠纪念碑等,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雕像</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娲皇宫</p> <p class="ql-block">其始建于北齐时期,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自汉代创建神庙三楹,经历代重修、续建,现存北齐石窟及摩崖刻经6部,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p><p class="ql-block"> 娲皇宫山上建筑群坐落于海拔824米高山腰拓出的石坪,以娲皇阁为中心呈横向轴线分布,包括梳妆楼、迎爽楼等12座建筑。娲皇阁共4层,高23米,其上三层阁楼建于石窟之上,阁身靠崖依洞,依山就势,通过一层柱子深埋山崖、三层用铁链与山体相连等方式,形成“活楼吊庙”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娲皇宫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祭典是中国传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地域最广的祭祀女娲的大典,2006年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还保存历代碑刻114通、北齐石造像、宋代砖墙等大量文物,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摩崖刻经</p><p class="ql-block">始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一公元577年),是高洋皇帝为方便自己礼佛而修建。刻经共六部,分五处凿于崖壁之上,总面积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万余字,自南向北分别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说教戒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华经》。经文字体主要是楷书和隶书,其刚劲有力、飘酒自如的书法为世代书家所酷爱,被誉为“银勾铁划,天下绝奇”。娲皇宫摩崖刻经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处,也是我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史有着极高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p> <p class="ql-block">蚕姑洞,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为北齐两石窟之一,总面积6.11平方米。窟内原有华严三圣石造像,现仅存释迦牟尼像一尊,窟壁刻《十地经》第八至第十地、《佛遗教经》、《佛说盂兰盆经》。</p> <p class="ql-block">眼光洞,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为北齐两石窟之一,总面积6.11平方米。窟内原有一佛二弟子石造像,现仅存释迦牟尼像一尊,窟壁刻《十地经》第三至第七地。</p> <p class="ql-block">蜗皇阁</p><p class="ql-block">起基于原始石洞,汉代在洞外始建神庙三楹,明天启六年(1626年)就楼基、凿条石、券宝顶,建起三层阁楼,素有“活楼”、“吊庙”之称。</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正定古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定古称谓“东垣”。公元前414年,中山国建立东垣邑,即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中山国被赵国所灭。东垣邑被赵国所辖。公元前221年秦国灭赵,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以东垣邑为治所设东垣县。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军平灭陈豨叛乱,从盼望稳固政权。希望天下从此真正安定下来考虑,政东垣县为真定县。此后行政区划几经变化,真定县治也由东古城迁到了今正定城,但一直保留真定名。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县为正定县,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正定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正定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正定千年历史古韵文脉,是正定人数千年文化与生活碰撞的珍贵结晶。正定县现有国家非遗保护项目2项、省级10项、市级18项、县级145项。</p> <p class="ql-block">古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p><p class="ql-block">广惠寺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距今1200余年。寺内原有建筑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等。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存主要建筑为华塔。塔高33.35米,远远望去,像支巨型花束,俗称花塔。因华塔内供释迦、多宝佛,故又名多宝塔。华塔装饰华美,造型独特,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古建大师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例”。据史料记载,华塔在宋、金、明、清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茸。在1999年重修时发现宋“太平兴国四年”题记,故现存华塔年代不晚于宋。</p><p class="ql-block">华塔平面为八角形,由主塔和四小塔组成。主塔立于八角形台基上,首层四周绕以回廊,四正面辟拱形门可出入。四角为扁六边形的单层小塔,自主塔北门拾级而上,过塔心室可达二层回廊,廊内壁置佛龛,外设平座。自二层西门入塔心室,左转出北门即达三层平座。平座宽敞,周边砖砌栏板,显得格外开朗。塔身东、西面为假门,余四面为斜方格假窗。第四层即华塔壁塑部分,也是华塔精华之所在,通体彩塑力士、兽首、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并以八角八面交叉布局,整体造型富于变化,错落有序,甚为华丽,恰似一处五彩缤纷的小型雕塑艺术之宫。其上为塔之顶层,有高高耸起的八脊青塔顶,顶之最上冠以仰莲宝珠。清乾隆帝曾二次登临华塔拈香作诗,题写匾额。</p><p class="ql-block">1961年华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9月至1999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华塔进行了加固修复,使这一珍稀古代建筑重放昔日异彩。</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澄灵塔</p><p class="ql-block"> 澄灵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是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修建的。义玄禅师在此创立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宋金时期,临济宗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日本佛教界认定临济寺为其祖庭,视澄灵塔为重要的祖塔之一。</p><p class="ql-block"> 澄灵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7米。塔基为八角形砖砌台基,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塔身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塔各檐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澄灵塔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临济宗的发展和传播。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唐代和金代的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梁思成曾评价其为“塔中上品”。同时,它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多年来,日本前来拜谒临济祖庭和祖塔的团体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是正定古代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代,原名永泰寺,宋大观二年(1108年)奉敕改为天宁禅寺。寺院鼎盛时期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建有牌坊、天王殿、重门、前室、塔、后殿,是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可观的寺院。其主体建筑凌霄塔旧称十八丈,为一郡之巨观。正定解放时,寺内的大部分建筑已不存,仅剩凌霄塔、重门、几通古碑和两株古树。</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凌霄塔</p><p class="ql-block"> 凌霄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间(公元762-779年),原名慧光塔。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重修,现存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p><p class="ql-block"> 凌霄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塔,高40.98米 。塔身一层甚高,东南西北四面均有拱形门 。一至三层为砖结构,四层为砖木混合结构,五至九层为木结构。塔内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种结构在国内现存古塔中仅此一例。</p><p class="ql-block"> 凌霄塔是中国古塔建筑中的珍品,其独特的砖木混合结构和塔心柱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也是正定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见证了当地千余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p> <p class="ql-block">正定荣国府</p><p class="ql-block">正定荣国府是国内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由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力主修建。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建造,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分府、街两部分。1984年12月破土动工,1986年7月落成开放,占地55亩,耗资37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荣国府是按照《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建造的一座王公府邸,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房间212间,游廊102间。整个府邸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中路为贾政公务院,采用了庄重的旋子彩绘,东、西两路为内宅院,采用了明快的苏式彩绘,室内落地花罩典雅气派,明清式家具精美华责,1600多件古玩、字画,再现了“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宁荣街参照“乾隆南巡图”设计修建,总长2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120间房间组成风貌各异的51家店铺,街上房屋错落有致,旗幌招展,牌匾齐全,再现了康乾盛世景象。</p><p class="ql-block">荣国府落成后,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此拍摄了近两个月,两千多个镜头,其中的重场戏“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均在这里拍摄完成。此后又拍摄了《雪山飞狐》、《康熙王朝》、《谁主沉浮》、《海棠依旧》、小戏骨《红楼梦》等二百余部影视剧,这里曾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赵云庙</p><p class="ql-block">赵云(?一公元229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字子龙,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身经百战无一败绩,世誉常胜特军。赵云“从仁政所在”,具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忠心耿耿,勇救幼主;忠直敢谏,谦虚達慎;公正无私,不徇私情;治军严格,体恤民情;少年成名,长寿善终。赵云的一生战功赫赫、光彩照人,关于他的事迹如出世救酶、大战长坂、桂阳拒亲、东吴娶亲、藏江夺斗:溯洱定蜀、空寨奇谋、古稀斩将、箕谷辞赏等均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常胜将军,完美典范”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p><p class="ql-block">隆兴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铜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自此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历时百年,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气势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深得历代封建皇室的青睐。清朝康乾时期两次奉救大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占地面积135亩,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学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同时寺内还汇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其中崇伟甲天下的金铜千手观音立像,宋代建筑的艺臻极品—摩尼殿,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转轮藏,“楷书之祖”隋龙藏寺碑,精美绝伦的铜铸毗卢佛像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p><p class="ql-block">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p><p class="ql-block">此转轮藏即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