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妈祖文化园之游

十八划

<p class="ql-block">  盐母是天津长芦盐区民间信仰的核心神祇,被奉为“第二盐宗”,与盐公、盐姥共同构成当地盐业信仰体系。 ‌</p><p class="ql-block"> 盐母传说源于五代时期(约公元907-960年),相传有一位老母向天津滨海地区民众传授“煮土成盐”之法,解决缺盐危机,后被尊为盐业神。现存最早的祭祀建筑可追溯至五代后期,元代至清代均有修缮记录。 ‌</p> <p class="ql-block">  天津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盐业风情游览区)是京津冀首个盐业主题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长芦海盐必去三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七彩盐田‌:盐田在阳光下呈现斑斓色彩,可近距离观察机械采盐作业,最佳拍摄时间为晴日午后。‌‌ </p><p class="ql-block"> 盐山观景台‌:由盐垛堆砌成山丘状,登顶可俯瞰盐田全景,设有儿童游乐区和工业风拍照点。‌‌</p><p class="ql-block">‌ 古法制盐体验馆‌:展示五代后唐至今的制盐工艺,提供盐耙操作、盐塑DIY等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  盐山观景台‌:由盐垛堆砌成山丘状,登顶可俯瞰盐田全景,设有儿童游乐区和工业风拍照点。‌‌</p> <p class="ql-block">  七彩盐田‌:盐田在阳光下呈现斑斓色彩,可近距离观察机械采盐作业,最佳拍摄时间为晴日午后。‌‌</p> <p class="ql-block">  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内的古芦台是天津长芦汉沽盐场的历史源头,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设立的芦台场。作为长芦盐区最古老的盐场之一,古芦台不仅承载着千年盐业历史,更是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华老字号企业。 ‌</p><p class="ql-block"> 古芦台的前身是925年设立的芦台场,辽金时期盐产兴盛,明代所产“芦台玉砂”曾作为皇室贡品,清代被列为长芦盐区首个盐场。 ‌</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设有长芦汉沽盐业文化展览馆、古法制盐体验馆等设施,游客可参与古法晒盐工艺体验、观看七彩盐田景观,并参观八卦滩文化广场、古滩遗迹等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 古法制盐体验馆‌:展示五代后唐至今的制盐工艺,提供盐耙操作、盐塑DIY等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  日晷(sundial),又称“日规”,指的是古代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是指太阳的影子,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底座组成,常见形式有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p><p class="ql-block"> 日晷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测量时间,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指针的影子投向晷面,指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针影子在盘上移动一寸所花的时间称为“一寸光阴”,而“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讨论但是,在阴雨天和夜间就会失去效用,且在春分、秋分时期无法使用。在古代,人类通过太阳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传递了时间流逝的信息。古人将这一自然现象转化为计时工具。日晷应运而生,成为古代文明重要的计时仪器。中国古代日晷的刻度划分精细,将一天划分为100刻。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地平式日晷是隋代的“短影平仪”,而在考古实物方面,诸如呼和浩特的汉代晷仪,也是地平式日晷的早期实例。“日晷”这一名称的普及,始于清代。在古代欧洲较为常见的是垂直式日晷,这种日晷于垂直的墙面悬挂。</p><p class="ql-block"> 日晷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与探索,从古代中国、北非、中亚到欧洲,日晷作为重要的时间工具,跨越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计时精度方面的智慧与创新。日晷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人类对时间无尽探索与深刻理解的历史过程,每一台日晷背后,都是对自然界与宇宙奥秘的敬畏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中新天津生态城妈祖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  妈祖文化园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营城镇蔡家堡村滩涂海域,三面环海,总占地3.9万平方米。园区以全球最高的42.3米汉白玉妈祖圣像为核心景观,建筑融合清代官式风格与闽南传统元素,设有天后宫建筑群及全息投影互动装置。作为津台文化交流载体,曾举办2021年"两岸妈祖缘"系列活动讨论,兼具宗教朝拜与滨海观光功能,免费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Tianhou Temple),又称小直沽天妃宫、娘娘宫,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80号,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天津市区较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的妈祖庙之一。天后宫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有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殿。两侧配以钟楼、鼓楼、关帝殿、财神殿、其他配殿及过街楼张仙阁等建筑。是研究宋元时期妈祖庙建筑特征的活化石,是现存唯一实例,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1982年7月9日,天后宫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p><p class="ql-block">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天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坐西朝东,占地面积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734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有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殿。两侧配以钟楼、鼓楼、关帝殿、财神殿、其他配殿及过街楼张仙阁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妈祖历代封号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共获14位皇帝36次褒封,封号长度达66字。以下是主要封赐节点:</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封“灵惠夫人” ‌。</p><p class="ql-block">‌绍兴三十年‌: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p><p class="ql-block">‌乾道三年‌:再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p><p class="ql-block">‌嘉定元年‌:封“灵惠、助顺、显卫妃” ‌。</p><p class="ql-block">‌嘉熙三年‌:封“灵惠、助顺、嘉应妃” ‌。</p><p class="ql-block">‌宝祐三年‌:封“灵惠、嘉应、协正妃” ‌。</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至元十八年‌:进封“护国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加封“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p><p class="ql-block">‌延祐元年‌:封“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洪武五年‌:敕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p><p class="ql-block">‌永乐七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九年‌:重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乾隆二年‌:加封“福佑群生天后” ‌。同治十一年‌:增封“嘉祐”二字,总封号达66字 ‌。民间通常沿用64字封号(含“诚感咸孚”“显神赞顺”等),同治十一年后不再追加。</p> <p class="ql-block">  天津妈祖文化园的天后宝殿(即正殿)是天津天后宫的核心建筑,供奉妈祖圣像,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天后宝殿由三座建筑组合而成,殿前匾额题有“护国保民”字样,彰显其历史使命。殿内妈祖圣像身披红衣,神态安详,背靠的凤尾殿则供奉观音菩萨。 ‌</p><p class="ql-block"> 作为天津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天后宫始建于元代(1326年),是北方妈祖文化的核心载体。其坐西朝东的布局直面海河,见证了天津从漕运码头发展为北方经济重镇的历史进程。 ‌</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天津会举办盛大“皇会”祭祀活动,包括龙灯、高跷、法鼓等百戏表演,吸引大量市民参与。 ‌</p> <p class="ql-block">  天津妈祖文化园的缘起碑刻为《津滨妈祖圣像赋》,由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陈伟明创作,并由书法家唐云来、赵士英题写碑额和赋文。该碑刻于2024年11月在中新生态城妈祖文化园海滨广场立碑,旨在为园区增添历史厚重感。 ‌</p> <p class="ql-block">  妈祖俗称“海神娘娘”,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被神化前,她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市湄洲湾人,传说出生于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以“巫祝”为事,能言人休咎、知人祸福,987年农历九月初九逝世,当地乡民建庙祭祀,妈祖信仰由此发端。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受各朝官方追封而逐渐神化,从海神转变为护国安邦的保护神。“妈祖信俗”源自闽越的巫觋信仰,经吸收儒释道元素,在各朝官方封赐下,从民间信仰发展为重要海洋文化符号。历代朝廷在塑造和利用妈祖形象时,不断提升妈祖的神格,其爵号由夫人、妃、天妃至天后,最终封号达,职能也从单纯的海事保护,拓展到护国安邦、疗愈疫病等领域,成为融合多宗教的女神。在信仰习俗方面,妈祖信俗以庙会为主要载体,在农历三月廿三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举办祭典,涵盖家祭、庙祭、海祭等六种仪式,其中湄洲妈祖祭典跻身“中华三大祭典”。</p><p class="ql-block"> 妈祖是正义、善良、美好的化身,是集慈悲仁爱、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多种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光辉典范,其高尚情操对世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的称号。2006年,妈祖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  妈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湾的一位民间女子,因生前救助海难被神化,后演变为中国沿海及全球华人社区广泛信仰的海上保护神,其传说体现了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妈祖(960-987年)生于仕宦之家,自幼精通天文、气象与医学,以巫祝身份预言祸福、救助渔民。987年农历九月初九羽化升天后,乡民建庙祭祀,妈祖信仰由此发端。宋元明清各朝官方加封其爵号(如“天妃”“天后”),推动其从地方海神升格为护国女神。‌‌</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钟楼</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鼓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