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山西

刘蔓萩

<p class="ql-block">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前方征途漫漫,追寻的所有答案一定都在路上,但我渴望的自由永远都在风里,拥抱山海,追寻风一样的自由……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细品山西之旅即刻启航!</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经过河北宣化。宣化城区中心地带南北大街上,依次排列着三座明代宏伟建筑,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这种一线三楼的布局全国罕见,为宣化特有风貌。若途经至此,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大同。大同,这座镶嵌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的古城,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沧桑与辉煌。这座被时光雕琢的古城,矗立在晋北的苍茫之中,北魏时期,大同作为都城(平城、云州),迎来了佛教的黄金时代。云岗石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悬空寺是古人建筑的智慧精华(这两个地方因为去过多次,这次旅行就略过了)。华严寺是必去的,这座辽国的皇室宗庙,诞生于辽朝盛世,1559平的大雄宝殿是中国辽金时代最大的单体建筑庙宇,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其“合掌露齿菩萨”以灵动之姿穿越千年。看看大雄宝殿房脊上的两个巨大的琉璃螭吻,一个是金代的距今已八百年,一个是明代重修寺院时补配的距今五百年,是现存古代寺院中体量最大的螭吻,高达4.5米,华严寺门前广场的地下30米,至今仍沉睡着北魏的城墙遗址;代王府、九龙壁,(中国现存最早的琉璃龙壁)、大清真寺……大同,从煤都到文化绿洲,这华丽的转身堪称壮举,它将历史与未来的交响,粗犷与温情的共鸣,合奏成繁华凝固永恒的艺术乐章。去大同博物馆吧,看看大同的前世今生,你会为它的历史积淀而深深地爱上它。鼓楼东街的老字号凤临阁,百花烧麦、乾隆一品肉、凉拌葫芦丝等等……因慈禧太后赐名“百花烧麦”的传说成为晋北美食的地标,不能不尝。有人说大同的刀削面,削出的不是面,是江湖一点儿没错。师傅们手持弧形刀,将面团削成柳叶状,落入滚汤中,筋道弹牙。配以浓稠的羊肉臊子,撒一把葱花,是北方人最豪迈的早餐,它让味蕾穿越回农耕时代的淳朴。大同,是佛窟里的微笑,是城墙上的落日,是转型中的坚韧。它用三千年的时光证明:真正的永恒,在于如何将历史淬炼成未来的光。我的细品山西,从大同开始。</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亦称佛宫寺释迦舍利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代(1056年)是世界现存最大、最高、最古老的纯木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被誉为“斗拱博物馆”,其结构和工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水平。穹顶之下,它威严的挺立,那种震撼的沧桑感推翻了我以往对塔的认识,它像一个殿堂楼阁,不,它就是一个殿堂级的存在,厚重而庄严,苍凉而慈悲,安详的屹立在应县近千年。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中华大地最炫丽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具象。二进应县都是打卡式,只有这第三次,让我看的详细,环顾四周而久不愿离去,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无以言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于修缮不当造成塔身开始倾斜,一直到今天,木塔的倾斜还在继续。也许未来,它将不复存在,而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只能在图片上欣赏它的美,写到这里,我的心突然有一点点痛,为这个伟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去往忻州古城的路上又到朔州,去了崇福寺,大殿屋脊上的琉璃小人千年不倒,特别有趣。朔州的马邑博物馆,广武古城。若途经,可以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忻州。到了忻州,住在离古城只有一百多米的酒店,只为看古城的夜色。夕阳下的古城,金辉洒落,华灯初上,斑斓而撩人。踏着铺满落叶的城墙,宛如走在一幅历史的画卷中,古老而厚重。古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故事。那习习的秋风,带着历史的韵味,轻拂过心间,清爽而怡人,这一刻岁月静好,时光如诗。能坐上观光车在宽阔的城墙上跑一圈,欣赏这夜色下古城是享受。</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忻州雁门关。雁门关,矗立于晋北苍茫的恒山山脉,是长城上最雄浑的注脚。这里曾是汉击匈奴、唐御突厥的军事咽喉,亦是昭君出塞、杨家将血战的史诗舞台。走进雁门关,便是走进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登临关隘,石墙斑驳如史书,每一块砖都镌刻着金戈铁马的记忆。秋风掠过,登高远眺,仿佛仍能听见戍卒的号角与战马的嘶鸣。远眺山峦叠嶂,如巨龙盘踞,而关城似一颗铁钉,将中原与塞北的疆界钉在历史的天幕上。如今硝烟散尽,雁门关以沉默的巍峨诉说兴衰。它是“天下九塞”之首,是文人笔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悲壮,是“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担当,更是民族交融的见证。站在雁门关,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城墙,更是一部热血与智慧铸就的华夏边塞传奇!</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忻州定襄。如果自驾来山西忻州,一定要拐道去一次阎锡山故居,了解一代枭雄的成长史,个人觉得值得一去。</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太原。汾水汤汤,流淌着太原三千年的文明记忆。这座古称晋阳的龙城,既是赵国初都的军事重镇,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坐标。漫步晋祠,宋代彩塑与千年古柏相映成趣;登临双塔,明代砖雕诉说晋商传奇。从王维的山水诗到傅山的金石学,从铿锵的晋剧唱腔到醇厚的老陈醋香,太原的人文精神如汾河之水,滋养着三晋大地。今日太原,古城墙遗址与现代建筑对话,煤炭工业转型为绿色智造。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以文化为魂,续写着新时代的晋阳故事。游大同,知道了耿彦波,到太原,致敬耿公!有这样一个为民造福的好干部,大同之幸,太原之幸,山西之幸!</p> <p class="ql-block">太原永祚寺亦称双塔寺。</p> <p class="ql-block">永祚寺,凌霄双塔,每一座塔高54.7米13层,沿着其中的宣文塔内窄窄的石阶向上攀爬一直到塔顶。</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是展示三晋文明的璀璨窗口。这座融合传统斗拱与现代设计的建筑,外观形状“如斗似鼎”,整体呈方正的四层结构,其寓意“斗”象征丰收喜悦,“鼎”代表安定吉祥,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富足与和谐的追求。这里珍藏着从史前到明清的8万件文物,其中鸟尊、晋侯稣钟等镇馆之宝,诉说着山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辉煌历史。西周鸟尊的华美令人惊叹,这件青铜器以凤鸟为造型,器身上的铭文印证了晋国的悠久历史。北齐娄睿墓壁画则生动展现了民族融合的场景,胡服骑射的仪仗队仿佛仍在行进。而元代戏俑的斑斓釉彩,则让人感受到戏曲之乡的艺术魅力……这里不仅是文物的宝库,更是文明的课堂。每一件展品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山西博物院用黄土的厚重与黄河的奔涌,诠释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四层展厅,四个多小时的游览,累到怀疑人生。</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蒙山。在太原蒙山深处的悬崖上,有一尊开凿于北齐的摩崖大佛,高约200尺,比乐山大佛早162年,(距今1400年)是我国最早的巨型石刻佛像之一,是“山即佛身”造像理念的典范。大佛与山中的开化古寺、铁佛殿相伴,晨钟暮鼓,禅意悠然。我去时,山中微雨,秋风带着一丝凉意掠过蒙山,而大佛依旧静默如昔,这是以石壁为纸刻下的千年印记。站在佛前,我们触摸的不是冰冷的岩石,而是一段关于信仰、艺术与永恒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榆次老城</p> <p class="ql-block">榆次的古县衙</p> <p class="ql-block">晋中孔祥熙故居</p> <p class="ql-block">晋中的无边寺</p> <p class="ql-block">去学大寨啦!</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晋中曹家大院。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根据多寿、多福、多子的说法而得名,是晋商首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具有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踏入曹家大院的庭院,仿佛翻开一部泛黄的晋商史册。来这里游览,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据说从高空俯瞰,这座占地一万多平的宅院以15个院落组成篆书“寿”字形布局,漫步其间,青砖灰瓦的院落层层递进,木雕窗棂上缠枝莲纹与砖照壁上“福禄寿禧”字样相映成趣,令人称绝的中西合璧的欧式城堡风格的拱窗与中式垂花雕门比邻而立,这里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无不透露出建筑工匠一刀一凿的独具匠心。还有当年慈禧太后因欠了曹家太多的银两,赐予曹家抵债的鎏金珐琅制的法国火车头钟还在,一些宋代的青瓷、翡翠羽毛镜、天然大理石的岁寒三友镜、翡翠鸡依然无声的陈列在那里……三百多年,六百四十多家商号,这里的一砖一木都在诉说着曹家曾经的辉煌‌。当夕阳为两百多间老屋镀上金边,那些镌刻在梁柱间的商帮往事,便随着檐角风铃的轻响,缓缓流淌进我的心间‌,令人过目不忘而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晋中常家庄园。常家庄园是一座镌刻着晋商辉煌的活化石,青砖灰瓦间流淌着三百年的商道传奇,每一道门楣都诉说着儒商世家的智慧与荣光。飞檐翘角如鹏展翅,九进院落似龙盘踞。常家庄园以“中国北方民居第一宅”的磅礴气势,将晋派建筑的严谨与诗意凝于一砖一木。书院藏经,戏台绕梁,这里是商贾与文人的精神原乡——常家庄园以“可燕居、可耕读”的格局,让铜钱与墨香在深宅大院中共生共荣。春时杏花掩映朱门,夏夜凉亭荷风送香,秋日落叶铺金甬道,冬雪覆顶更显妖娆。常家庄园在四季的轮转中呈现别样的风韵。从商号账本到楹联匾额,从雕花窗棂到青石巷陌,常家庄园的一草一木皆沉淀着‘以义制利’的晋商魂。在回廊驻足时,仍能听见驼铃与算盘的遥远回响,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茶商丝绸之路,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让常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世家。在园间甬道漫步,还能远闻书院的朗朗书声,中国民居第一书院的石芸轩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儒商。园内中国民居第一祠堂,气势雄浑,布局巧妙,庄严而不失雅静,肃穆而不失精美,柔静中平添翰墨飘香的儒雅之气。站在园内观稼阁俯瞰,那些错落有致的院落仿佛在告诉我,历史从未走远,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诚信、包容,还在这些沉默的建筑中静静延续。</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晋中渠家大院。渠家大院坐落于晋中祁县古城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晋商宅邸。青砖灰瓦间沉淀着北方建筑的厚重与商贾世家的气派。门楼精雕细刻,砖木构件上牡丹、瑞兽等吉祥纹样繁复细腻,朱漆大门两侧的石狮威严肃穆,无声诉说着昔日的显赫。青灰色为主的建筑,沉稳内敛,檐角褪色的彩绘与斑驳的门钉,依稀透露出时光的痕迹。步入院内,纵深递进的格局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五进院落沿中轴线错落分布,每道垂花门都似一道分界,将空间层层递进——前院商谈待客,中院祭祖宴饮,内院女眷起居,功能分区严明而隐秘。青石铺就的甬道两侧,厢房与正殿以回廊相连,形成四水归堂的天井格局,雨天时檐溜汇入中央暗渠,既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又暗合聚财之风。建筑细节更显匠心:梁枋上的雀替雕着云纹如意,窗棂的冰裂纹嵌着彩色琉璃,连柱础石都分鼓形、莲瓣等样式,一木一石皆成典故。最令人称奇的是砖雕影壁,正面福字镂空,背面暗藏八卦阵图(可惜被大盆植物遮挡,无法拍照),将风水玄机与艺术审美凝于方寸之间。如果自驾,去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可以拐道驱车前往,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晋中。从晋中到吕梁(碛口古镇)的途中,顺路去看了镇国寺,双林寺,太符观。镇国寺万佛殿的建筑斗拱让人惊叹,是五代建筑的活化石,是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斗拱实例之一,寺庙顶端的鸱吻造型别具特色。双林寺千佛殿栩栩如生的菩萨造像,后面的悬塑更是精美绝伦,殿中韦陀采用S形动态构图,堪称为天下第一韦陀,释迦殿佛像的背光,那雕塑的云彩、花朵等,仿佛微风轻起,便能灵动般飘逸一样,让我叹服能工巧匠的神来之笔。太符观正殿昊天门上排列五行且每行十颗门钉,是道教宫观的最高等级,飞龙柱础上的飞龙和降龙组合,恰好对应道教的“阴阳相生”的宇宙观,观中的琉璃脊饰色彩艳丽,活灵活现……写到这里,我词穷了,用什么词汇才能形容出这美呢?若能亲临其境,你,必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碛口古镇。碛口古镇,像一枚被时光遗忘的铜钱,静静躺在黄河的臂弯里。它曾是晋商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驼铃悠扬,如今却褪去了繁华,只剩下一片静默的青砖灰瓦,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低吟浅唱。初秋的风把我吹进了向往已久的古镇,我踩着石板路踏阶而行,那些被岁月磨得光滑又凹凸不平的石板,布满了古往今来的足迹;喇叭里飘来的那一首《翻身道情》的民歌,将我的思绪带回到遥远的过去……巷子两侧的老屋层层叠叠,像一本翻开的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木门上的铜环早已锈蚀,却仍固执地挂着,仿佛在等待某个远行的故人叩响……站在黑龙庙前俯瞰,黄河如一条金色的绸带,蜿蜒流过古镇脚下。碛口,因“黄河九曲,碛为险阻”而得名(碛,意为水下大石),曾是黄河中游最繁忙的码头之一。如今,河水的喧嚣已远,只留下几艘斑驳的木船,斜斜地靠在岸边,像迟暮的老者,静静地回忆着当年的劈风斩浪。在碛口古镇修整一夜,离开时,回望古镇,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守着黄河的涛声,守着岁月的沧桑。碛口的美,不在于它的繁华,而在于它的静谧——它让时光在这里慢下来,让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我走过很多古镇,唯碛口让我难忘。</p> <p class="ql-block">路过碛口古镇的李家山村,去看看吴冠中拍卖2700万画的创作地,那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看看号称东西布达拉宫的曾经财主的宅院,这里是旅游很好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晋中介休。走进介休,走进承载着千年信仰与文化的后土庙,触摸着这厚重的历史与辉煌,凝视这信仰与艺术的殿堂,让我得以一窥千年前的建筑与美的融合。飞檐斗拱间,雕刻着云纹与瑞兽,仿佛在诉说着先民对风调雨顺的祈愿。站在戏台前,仍能感受到古人祭祀时的虔诚与热闹,那昔日锣鼓的回响依然仿佛萦绕耳畔。最引人注目的是正殿的琉璃瓦顶,在阳光下闪耀着翠绿与金黄的光芒,被誉为“琉璃艺术的瑰宝”。这些琉璃构件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色彩鲜艳。真的是中国琉璃看山西,山西琉璃看介休。这座始建于北魏,经历代修缮至今,依然保留着明清风格的建筑,气势恢宏,既是供奉后土娘娘的道教场所,又融入了佛教、儒教的文化内涵,正殿内的后土娘娘塑像端庄慈祥,两侧的壁画描绘了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漫步在后土庙的庭院中,古柏参天,石碑林立,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过往。后土庙像一座桥,连接着我们与先人,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去了后土庙,有一个火与光千年守望的祆神楼你不能错过,祆教应该源于外教。这座矗立于晋南黄土高原上的三层十字歇山顶木构建筑,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祆教祭祀遗存,是凝固的祆教史诗,是祆教的建筑之魂。‌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就有“并州祆祠,岁祀必燃不灭之灯",而今那些铸铁灯盏仍悬于梁间,成为丝路宗教融合的活化石。前戏台后神殿"的格局独具特色,在中国的寺庙中并不多见。对于祆教,我不懂。单就祆神楼的建筑之美,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介休张壁古堡。来到张壁古堡,站在黄土城墙下,这座北朝军事要塞的沧桑感便扑面而来。城墙上的箭垛像一排凝固的惊叹号,讲述着冷兵器时代的防御智慧。古堡遵循"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独特格局,探奇心让我走完了目前开放的暗道,真的蜿蜒如地下长城,排水系统与哨所设计至今令人称奇。漫步古堡街巷,隋唐民居的砖雕门楼与元代戏台飞檐交替闪现;可罕王庙前的槐抱柳参天蔽日,庙顶的琉璃鸱吻在蓝天下泛着幽光;空王行祠门前的孔雀蓝釉琉璃碑,据说烧制难度极高,是中国明代留下的难得文物,殿中明代壁画用矿物颜料演绎着佛教故事。古堡的巷道狭窄而幽深,宛若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千年的故事。而最动人的还是那些活态传承:老人坐在门墩上编织草帽,孩童追逐着掠过红灯笼的麻雀,时光在这里既厚重又轻盈,让你感受着"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最温柔的模样。那些军事防御的坚硬与市井生活的柔软,让你流连忘返。秋风轻拂,我沉醉在这份静谧与厚重中,忘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从临汾到晋中,顺路去游览了东岳庙、师家大院、青龙山。</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的房脊真的特别美啊!</p> <p class="ql-block">师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师家大院最漂亮的砖雕影壁。</p> <p class="ql-block">青龙山</p> <p class="ql-block">临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场大雨,阻隔了绵山的行程,留着下一次吧,给自己留一个再品山西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隰县小西天。‌走入这佛国仙境‌的小西天,便如一幅渐次展开的工笔重彩,绚烂夺目。小西天又称千佛庵,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因大雄宝殿有佛像千尊而得名,被誉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以无与伦比的悬塑艺术闻名于世。站在大雄宝殿内仰观,千尊彩塑佛像或拈花微笑,或跏趺而坐,层层叠叠布满殿宇的每一寸空间,仿佛佛陀的万千化身在此凝固成永恒的刹那。藻井与梁枋间的飞天衣袂飘飘,祥云缭绕,金粉与朱砂历经三百年仍鲜亮如初,让人恍若踏入《法华经》中“七宝楼阁”的幻境,那琼楼玉宇,真的有我欲乘风的遐想。寺院背靠青山,俯临昕水河,山门前的石阶蜿蜒而上,两侧古柏苍劲,偶有风过,松涛与檐角铜铃的清响交织成自然的梵音。登至高处远眺,隰县盆地如一方温润的砚台,而小西天恰似被时光磨出的墨香,在黄土高原晕染出一片灵性的留白。殿内檀香与经卷的气息随尘埃缓缓浮动。最令人屏息的是大雄宝殿的“天宫楼阁”,悬塑中的亭台楼阁仅尺许高,却以极细的榫卯结构层层堆叠,在光影中营造出“天上宫阙”的错觉,今夕何夕?明代工匠以“悬空塑”绝技将整座佛国托举于半空,而今游人仍能从中触摸到匠人“以手摹天”的虔诚。千尊佛像在朦胧中似低垂目睑,天地间唯余一片寂静。当飞檐下的铜铃,惊起一树雀影,禅意便在花落铃响间悄然流转。而我回望过去,夕阳西下,千佛庵也在暮色中宁静了。隰县小西天,悬塑的绝唱,一生中一定要来一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临汾洪洞。在临汾的洪洞县有一座广胜寺,寺内矗立着一座被誉为“中国第一琉璃塔”的飞虹塔。这座始建于东汉的佛舍利塔,历经千年风雨,几个朝代的精修,以绚丽的琉璃外衣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这座高47米的琉璃塔,十三层檐角缀满孔雀蓝、翡翠绿与琥珀黄等多色釉彩,塔身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宛如一道横跨天际的彩虹,故得名“飞虹塔”。塔檐的琉璃斗拱、佛像、瑞兽栩栩如生,每一块琉璃砖都是匠人的精心烧制,历经数百年仍鲜艳如初。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其色夺目,其形凌云,真乃天下奇观”!飞虹塔的建造工艺堪称奇迹。站在塔下仰望,琉璃光影中仿佛能看见历代工匠的汗水、信徒的虔诚,以及时光赋予它的厚重与灵动。塔身悬铃随风轻响,与山间松涛合鸣,惊起檐角铜铃下的山雀,盘旋如散落的菩提子,把遐想带向远方。飞虹塔是一座“活着”的纪念碑。它以琉璃为笔,以苍穹为卷,书写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正如梁思成所言:“中国古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而飞虹塔,正是这部史书中最璀璨的一页,是琉璃佛国的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顺路去了万荣后土祠(古称汾阴后土祠)。汉武帝时在此建祠,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祭祀后土,并创作了《秋风辞》。宋代后土祠扩建,占地900余亩,规模更大,万荣后土祠代表了中国祭祀建筑的最高等级,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又去了黄河大梯子崖,很壮观,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打卡地。去了在临汾市内的铁佛寺又叫大云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康熙年间因地震毁坏重建。该寺也以供奉的巨大铁佛头而得名。铁佛头位于铁佛寺塔心室,外表补饰泥塑彩绘,这尊释迦牟尼佛头为唐代所铸,高达6.8米,面宽3.8米,重约15吨,系由生铁一次浇铸而成。佛头面相端庄慈祥,脸颊丰满,眉骨隆起,双耳及肩,气韵极为生动。从鹳雀楼去芮城途经风陵渡,一个鸡鸣三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梯子崖</p> <p class="ql-block">临汾的大云寺亦称铁佛寺</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运城万荣。‌到了山西,看了北塔(应县木塔),怎能错过南楼(飞云楼)。飞云楼矗立于晋南的万荣县,如一只振翅欲栖的鹤,以木质之躯凌越千年风雨。楼身三层四重檐(明三层暗五层),斗拱层叠如云纹舒展,艳丽的檐角下悬挂着铜铃,风过时清音泠泠,梵音绕梁,恍若天上宫阙遗落人间的碎片,让你无限遐想。若能登楼凭栏,一定可见黄河如带绕城东去,可望远山含黛,暮色中炊烟与晚霞交织,那是何等壮观?可惜,今人已经无法登楼一观了。我想,飞云楼不单是建筑,更是一册立体的史书——榫卯间暗藏鲁班秘技,彩绘里沉淀唐宋余韵。昔人曾在此吟诗会友,今朝游子仍仰其脊梁,用心触摸这岁月雕琢的纹路。飞云楼是匠心的图腾,是时光的渡口,它让每一缕驻足的风,都读懂了华夏木构的骄傲。“南楼北塔”,今生得一亲观,何等满足。</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晋南万荣。在万荣,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宅院李家大院,它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青砖为页,灰瓦作笺,365个“善”字砖雕是贯穿全院的注脚。这座道光年间的宅院,以黄河为砚,以岁月为墨,写就一部“善商”的立体家训。春日的梨花是古宅的晨课,飞檐挑起的雪白花瓣,随风落在青石板上,沙沙如诵经声;秋日的银杏则成了暮钟,金叶覆满精美的十二面影壁……背靠善字雕墙,仿佛仍能听到先人低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三滴水主院的屋檐如瀑,是晋商“上善若水”的具象。一束天光打在英国夫人宅院的罗马柱上,徽式马头墙与哥特门楼的碰撞,恰似“海纳百川”的隐喻。室内欧式壁炉的余温犹存,依旧能让你感受到这里曾经四年的温馨(李子用的英国夫人在这里只活了四年便因病去世了)。穿过坊巷,走进私塾院,建筑的考究足见主人对教育的重视,院中月亮门两侧的指书对联还在,私塾先生的卧室还在,仿佛孩子们的读书声还在……出院向东南,千狮园里的听雨轩、百泉湖的长回廊,硬朗的北方格局忽然有了江南的呼吸,黄河声混着檐角的风铃,让你犹闻李氏的每日家训。若王家大院是经卷的规整,乔家大院是佛殿的庄严,李家大院则是行脚僧的钵盂——盛着四季风露,装着人间烟火。当秋天的银杏金黄覆上马头墙,这座宅院又成了宣纸上的留白。此时,365个“善”字在秋风中静默,等待着下一个春天梨花的重新点醒。这里的砖瓦是百年的心经,一砖一善,一院一禅‌,这里是建筑的博物馆,是四季变换的舞台,春天梨花秋天银杏,盛夏绿荫冬日白雪,这里的每一处转角都能让你遇见不一样的诗意。若时间允许,还可以静坐在这里的某一个石阶上,微闭双眸,让心与善碰撞,来一次身心洗涤。</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鹳雀楼。九月的风挽着稻香,轻轻拂过鹳雀楼斑驳的朱漆栏杆。我来了,为了5岁时学会的那首诗,为了远方那个让诗人纵情豪迈的楼阁,我在此驻足。站在楼前仰望,这座唐代楼阁的飞檐在夕阳的映射中,六重檐角像六只振翅欲飞的鹳鸟,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青砖墙面上,千年风雨刻下的纹路如同岁月的诗行,每一道裂缝里都藏着盛唐的月光。踩着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每一步都像踏在历史的琴键上。顶层观景台的雕花窗棂将阳光切割成菱形光斑,凭栏远眺的刹那,黄河如一条金鳞巨龙撞进眼帘。秋日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豪情,在阳光下迸溅出万点碎金。对岸中条山的轮廓被晚霞晕染成画。此刻我终于懂得,为何诗人面对此景会热泪盈眶——这奔涌的黄河水,分明是大地滚烫的血液啊!暮色渐浓,可以想象当诗人面对夕阳,呼出“白日依山尽",挥袖“黄河入海流”,泼墨“欲穷千里目"与“更上一层楼”的深情诗句跃然于宣纸上时,檐角惊起的鹳鸟,那只惊飞诗人诗兴的灵禽已展翅远翔。当夕阳为楼阁镀上金边时,我忽然触摸到登楼的真正意义。这座楼阁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灯塔——它让后来的每一位登临者都成为文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更上一层楼"的永恒呼唤中,完成个体生命与浩瀚山河的深情对望。归途中,衣襟上不知何时沾了片金黄的叶子,那是大地丰收的颜色,是诗人馈赠的最诗意的书签。我醉然。</p> <p class="ql-block">傅作义故居</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芮城永乐宫。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搬迁至今天的芮城北,是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漫步永乐宫,漫步在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每一步都踏在千年的故事上,那种时空的穿越感便扑面而来。换上鞋套,轻抚竹帘,无极殿内,静谧如七百多年前。矿物颜料的土腥味,殿内柔和的光,众仙似破壁而出墙面,朝元图仿若从壁画中苏醒‌般,唐宋遗风与元代神韵交织,每一笔都是历史的低语,每一色都是时光的馈赠‌,是视觉与心灵震撼‌。纯阳殿内,吕祖洞宾道袍的暗纹、西王母娘娘头顶的华冠……每每细节之处,都暗藏匠心,真是30厘米内见乾坤‌!重阳殿内,道祖王重阳携七弟子的画像是大师的临摹笔,惟妙惟肖。永乐宫的壁画,画画绘梦千年,让你走出殿外,依旧如在梦里雾里云游,仿佛翩若神仙。</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解州关帝庙是海内外现存关帝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形制最完整的关帝庙,因此被称为关帝祖庙和天下第一关庙。庙宇沿中轴线布局,从“结义园”到“崇宁殿”,再到“春秋楼”,每一处建筑都诉说着关羽的传奇故事。崇宁殿(因宋徽宗追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外,龙凤柏在秋风中伫立,静静地在这里守候了千年。崇宁殿内的关羽塑像威严肃穆,这里有康熙帝亲手题写的“神勇”匾额,檐下咸丰帝题写的“万世人极”匾额还在。四周的壁画生动描绘了其“桃园结义”“单刀赴会”等经典场景,令人仿佛穿越回三国烽烟之中。关羽一生以“忠义仁勇”著称,解州关帝庙正是这种精神的象征。庙中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幅壁画,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关羽的故事,激励后人传承忠义精神。解州关帝庙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殿堂,是凝固的历史,它永远存在于建筑和人文的对话中,无论何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都会深深的影响后来者。</p> <p class="ql-block">乔寺碑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乔寺村,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址。乔寺碑楼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周氏家族为资政大夫周万钟所建的功德碑楼。</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皇城相府。太行山南麓的晨雾尚未散尽,青灰色的城墙已从薄霭中浮出,像一册被岁月浸透的史书,扉页在秋风中挥袖,吸引着来自远方的我。这里是皇城相府——康熙帝师陈廷敬的故宅,一座用砖石垒筑的明清王朝剪影,如今静静地伫立在时光里,向游人诉说着三百年的风云波澜。穿行于御书楼的金匾下,指尖掠过碑刻上“午亭山村”的题字,恍惚听见三百年前的琅琅书声。斗筑居的窑洞仍保留着北方士族的质朴,河山楼巍峨的箭垛,仿佛在诉说乱世中“藏兵于宅”的凛然。最是相府花园的九曲回廊,紫藤攀过朱栏,将一代文臣的进退之道,蜿蜒成草木间的隐喻。夕阳为“冢宰第”的琉璃瓦镀上金边时,戏台上仿佛仍有水袖轻扬。这里有陈氏家族“德积一门九进士”的荣光,有康熙帝“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赞誉,这里的一砖一瓦,早已将历史的厚重与文人的风骨刻进了岁月深处。当暮色浸透“中道庄”的匾额,这座凝固的山水长卷,这座用砖石写就的田园诗,终在星夜下与山河对饮。</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陟椒村。陟椒三教堂,像一块温玉,从明代开始就深嵌在陟椒村这块土地上,青砖灰瓦沉淀着四百多年的香火。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活化石。朱红门楣上悬着“三教堂”匾额,檐角蹲踞的嘲风兽与屋脊的琉璃宝刹相望,恰似三种文明在此达成了微妙的平衡。推开厚重的木门,被折叠的时光依旧放着光芒……正殿内,释迦牟尼居中,孔子与老子分列左右,三尊金身像共沐同一缕天光。最令人称奇的是梁枋上的彩绘:儒家“杏坛讲学”的卷轴与道家“紫气东来”的云纹缠绕,再点缀以佛家“拈花一笑”的莲瓣,竟毫无违和感。听当地的老人说,每逢庙会,那诵经声与《论语》的诵读还会从不同厢房飘出,最后在院中的古柏下交融成奇特的韵律。东厢房槛窗上刻着“程门立雪”,西厢房却是“达摩面壁”,而门楼背面竟用阴线刻着《道德经》全文。最动人的是后殿的“三教同源图”:一棵巨树分三枝,分别结出佛珠、儒冠、道冠,根系却共饮一泉。这种具象化的哲学表达,让陟椒的先民们用青砖朱砂完成了最朴素的文明对话,这里的木雕、砖雕,刻着太多的奥秘,会让人回味很久……如今,三教堂的香炉依然青烟袅袅。三教仪轨的差异远小于想象——敬香时先拜佛祖,再转拜孔子,最后向老子作揖。或许正如正殿那副斑驳的对联所书:“三教原非三,一理贯乎一”。在陟椒的晨钟暮鼓里,我似乎触摸到了中国民间信仰最本真的模样: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百川入海的包容。</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五凤楼。五凤楼,一座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五凤楼的名字源于其建筑结构。楼顶五座飞檐翘角,形似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名“五凤”。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当日出或日落时分,阳光洒在金色的琉璃瓦上,五凤楼便如凤凰涅槃,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五凤楼,是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之长治八泉峡。在长治,有一个以峡谷、瀑布、清泉和奇峰著称,被誉为“太行第一峡”的八泉峡,因八股清泉终年不竭而得名八泉峡。峡谷中,清澈见底的泉水,像个顽皮的孩子,或静静的流淌或跳越着拍打岩石,峡谷两侧,峭壁耸立,形态各异,或如刀削斧劈,或如凤屏展翅,这里有丰沛的植被和野生动物,泉水在峡谷中汇聚成溪,宛如一条银带蜿蜒,清澈的水底,可见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偶有水草随波摇曳,泉声清脆悦耳,为峡谷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漫步八泉峡,这里的美是静谧的,它可以屏蔽所有的喧嚣,让躁动的心在此沉静,尽情享受那份时光在此停留,岁月在此温柔的片刻。</p> <p class="ql-block">佛寿塔</p> <p class="ql-block">若将中国比作一部厚重的史书,山西便是其中一卷被时光摩挲得发亮的羊皮卷。这里的美,是太行山断崖上呼啸的北风与黄河壶口瀑布炸裂的轰鸣共谱的粗犷交响;是平遥古城青砖缝里渗出的明清商号的算珠声;是晋商大院砖雕里,诉说的“汇通天下”的旧梦;是恒山悬空寺悬在云与崖缝隙之间的飞檐;是五台山晨钟暮鼓中浮动的檀香与云岚;是应县木塔的斗拱间,榫卯咬合着的辽代月光;是云冈石窟佛像衣袂间流淌的北魏云烟;是芦芽山披上金纱的白桦林。‌吕梁山脉如巨龙盘踞,汾河水蜿蜒如带,将黄土高原的沟壑雕刻成苍劲的版画,晋中平原的麦浪与枣林滋养着三晋大地。这里有‌烟火人间的温度‌,让你每行一处都倍加温暖。晨光中,便会闻见太原老陈醋的醇香从巷口飘来;黄昏时,晋南的社火锣鼓将老槐树上的夕阳震落。一碗刀削面泼上辣子,是山西人滚烫的脾性,而太行山腰的梯田上,老农挥锄的剪影,恰似大地上最朴实的标点。山西的美,是黄土与古建共生的梦境,是地质运动的暴烈与人文积淀的温润碰撞出的火花,它让每一寸光阴都长出翅膀,这煤与火淬炼出的星辰,耀眼了华夏的夜空。山西,正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迈向世界。祝福山西!一次细品山西,让我对山西爱的更加深沉。</p> <p class="ql-block">细品山西之旅北起大同,南至芮城,东到大寨,西达碛口,历时20天,行程5500公里,走的随心所欲,游览的酣畅淋漓。人生的幸福就是,心有诗行,行有远方,仓中有粮,兜有碎银几两。足矣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