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波 / 传统文化的深耕者——郭齐文老师印象

黄河韵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统文化的深耕者——郭齐文老师印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日清晨,站在我十二层楼房的阳台上俯瞰,宽阔的小区广场已然热闹起来,晨练的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的排着整齐的队伍,悠然踱步、舒展身姿。人群中,一位老人在朋友的陪同下,绕着广场慢走几圈后,稳步登上小台,开始甩手、蹬腿,动作专做协调与不协调训练,却自有一番洒脱。随后,他独自打了一套太极招式,身姿飘逸,如行云流水。这位老人,便是已八十九岁高龄的郭齐文老师。他每日早起,先静坐凝神,再于室外晨练,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诗韵流芳:踏歌诗行的文化行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齐文先生堪称传统文化大家,在诗词艺术领域造诣独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同心读书会的朋友们曾邀他分享书法心得,他以一场“踏歌行”的讲座,引领众人走进诗词的奇妙世界。</p><p class="ql-block"> 郭老师回忆,儿时坐在姥姥怀中,听她做饭往炉膛塞柴火时,口中念着儿歌、哼着摇篮曲,那韵律的熏陶如春风化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诗词的种子。五岁时,父亲教他诗词,他自此沉醉于戏文的唱腔与诗词的韵律之中,时常背诵诗词,偶尔也尝试创作韵句。这份对诗词的热爱,如同一团不灭的火焰,在他心中不断地燃烧。</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作以近体格律诗为主,亦不乏现代朗诵诗与抒情散文。他以“踏歌行”的姿态,在诗书画的天地间自由驰骋。为陆贤能老师的画作即兴题诗:“妙笔开雄埜,仙毫描太行。松风轻启牖,碧水逗三羊。”短短四句二十字,将绘画的灵动与诗意的留白完美融合,让观者透过文字,仿佛能触摸到画作的呼吸。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正是中华文化“诗画同源”传统的当代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 即便在书法创作中,他也充满了诗意的想象。他讲述在庞泉沟大石上写字时,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惬意地躺在大石上,感慨“太美了”。在描述对朋友的印象时,他宛如朗诵散文诗一般,用“我分明看到”“我分明听到”等一系列语句,将人和事娓娓道来,令人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史海钩沉:地方文化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齐文老师还是一位地方史学专家。他早年担任过县晋剧团领导,在晋剧的艺术创作方面成绩斐然。他主持编纂的《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为太谷秧歌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到太谷县史志办任职,以史学家严谨的态度为地方文化立传。他主持搜集整理大量历史资料,并汇集成册,主编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本《太谷县志》。为了史志工作,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太谷的街头乡村,采访、核实,不辞辛劳。在此过程中,他撰写了许多论文,不仅充实了地方文化宝库,也养成了踏实严谨的作风,这成为他书画创作道路上的深厚学养。</p><p class="ql-block"> 此后,他担任了晋中市史志研究院的副院长,退休后仍被聘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晋商文化研究领域,他是一线专家,条分缕析,深入探究。他著有《晋商诗书画艺术》,从多角度对晋商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晋商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独特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他关注历史人物,在史料甄选上严谨细致,去伪存真。特别是对书法家傅山、赵铁山的研究,成果充实且独特。他的文论既有考据的厚重,又不乏思想的锋芒。他著有《铁笔松风赵铁山》一书,学界认为其研究赵铁山的文章,填补了地方书法人物研究的空白,为地方文化人物的研究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编纂《太谷县志》,研究整理民国书法家赵铁山的书艺和事迹,编辑出版《书法家赵铁山》一书后,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他这种“文史互证”的治学路径,让他的艺术创作始终深深扎根于晋中大地的文化土壤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墨韵飘香:书法艺术的攀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艺术的领域,郭齐文老师更是当之无愧的巨匠。他以山西近代书法家傅山、赵铁山为精神双峰,创立仰山书社,将“景仰”之情转化为“攀登”的实际行动。</p><p class="ql-block"> 八十二岁高龄时,他仍以“昂首登昆仑”的豪情举办了“与时代同行”书画展;九十岁时,在太原美术馆以“书履踏歌”展,呈现诗书合一的至高境界。他常说:“书法若离开文学,便是无魂的皮相;文学若没有笔墨承载,终难传之久远。”他的书展名为“书履踏歌”,正是在向人们传达,他学习书法的实践是踏着诗歌的旋律前行的。</p><p class="ql-block">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傅山的狂放洒脱,又蕴含赵铁山的端庄古拙,更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每一笔的提按转折,都是对“人书俱老”境界的执着践行。他写字,尤其是大字榜书,讲究用“浩然之气”,出“扛鼎之力”,追求“博大圆润”“凝重雄强”。因此,他的大字雄浑挺拔,如巍峨高山;行书行云流水,似潺潺溪流;篆隶金戈铁马,有铿锵作响之势;草书龙飞凤舞,尽显灵动飘逸;制印古朴大方,散发着岁月的气息;水墨竹画独有韵味,仿佛能听到竹子挺拔向上,竹叶的沙沙作响之声。大家评价,无论何种书体,他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书展中,书法作品书写着自己的诗词、对联、心得感悟。他笑称自己没写古人的话,但古人的教诲早已深深融入自己的血液。有人评价他的字有正大气象,称这是近年来省内的一座高峰,在国内也是一流水准。</p><p class="ql-block"> 郭老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文化深耕者”:他以诗心观照世界,用细腻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以史笔记录时代,让历史的光芒照亮当下与未来;以书道承载精神,在笔墨间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今,他已从“攀登者”化为一座巍峨的山峰,成为晋中书画界的一面旗帜,在文化版图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