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3年底,我从广东来到福建的一所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所民办学校,最初的名字叫“xxx文武学校”。在校生有3000多人,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是全寄宿,有文化老师、教练、生活老师,教练任班主任。文化老师负责课堂教学,生活老师负责三餐两休,教练负责武术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才知道,文化课老师根本管不了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外来民工子女,也有一部分来自当地的——这部分学生中大多属于“问题生”。用家长的话说“我们不求孩子能考上多好的大学,学校只要给我们把他们管好,别出问题就OK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体会到,民办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校园内统一着装;没有部门领导批条谁也出不了校门;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楼道、操场等凡是空间区都安排老师导护,哪个地方缺岗,马上广播就点名。只有周末和下午最后一节武术训练时间,老师们才可以放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个学期,我被聘为副校长,负责中学部教育教学工作。初中部共有28个教学班,我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门听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发现有的课堂,死气沉沉,老师在上面讲,学生真正认真听课的不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怎么让学生课堂上活跃起来,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我先后召开年级组、教研组会,来探讨这个问题。大家一开始都认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说,学生不听讲,趴在那里不捣乱就算给老师面子了,还有的提出初三(3)班,一个学期被学生气走了3位老师,都觉得没有办法,并提出让我给他们上一节课体会一下。我心里很清楚大家的提议对我意味着什么。他们也没想到我欣然同意了,时间就定在第二天第一节语文课。上课前我走进初三(3)班,发现高中的语文老师也都来了,连教室走道里也坐满了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我讲的是鲁迅的《故乡》,我对同学们说,我今天来给大家上课,我有底气,因为我听说大家很调皮,我认为调皮的学生都很聪明,大家同意我的这个看法吗?掌声过后,我接着说,我的这节课能否成功,就看大家能不能配合。同学们说,老师,我们一定配合您!我心想,有这一点就够了,有了学生们的这个态度,我的课就成功一半了。课堂上,我并没有多讲,我就是引导学生去看书回答问题。我说课文里重点写了两个人物,你们把他们找出来,看看这两个人前后发生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同学们都在翻书看书,然后争先恐后的发言,我把他们的答案都摘写在黑板上。最后我说,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意图是什么?原文有一段特别精彩的话,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大家又举手发表个人看法,非常活跃,最后我提出,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时间里把这段话背诵下来?有个学生用了不到3分钟就背了下来。我那节课上的很轻松,同学们动脑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情绪非常高涨,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听课的老师也都很惊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这牵涉到“课改”,属于“课题”——他们总爱拿这么大的一顶帽子往头上戴!其实就是老师上课时想法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大胆的站起来回答问题,展示自己,就这么难吗。不是课题,不需要多年努力,只需要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把课堂还给学生,建设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别再唱独角戏就可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体罚学生的问题。学校明文规定不允许体罚学生,还成立了督察室——除了督察教育教学外,还负责处理家长投诉。我对体罚学生向来持反对态度,发现德育部WU主任平时非常严厉,学生见到他都害怕,他对犯错误的学生,缺乏耐心的开导,叫到办公室就是罚站——做俯卧撑——写保证书——同家长对话这四部曲。我们两个交换意见时,他一口气说了半个小时,还列举了许多事例,Wu主任的态度很坚决,不让他体罚有错生,他说他就没法干了,我就顺水推舟,没有留他。后来我就尝试让老师做班任,教练做副班任。为了逐渐淡化单一的武术训练,我们还根据学生们的爱好增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琴棋类特长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项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才就职不到两个月,就遇到一个本地老师的刁难。这个老师曾体罚过学生,上课脱离教材,教学成绩下滑,跟他搭班的老师给人力资源部说家长投诉很多,再让他继续任教,部分家长就会考虑让孩子退学,那个搭班老师也会提出辞职了。人力资源部也说,一年时间给他要了几次毕业证,他都拿不出来,这个老师是过去两校合并时带过来的。我看了家长的投诉并了解了那个搭班老师,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就开会讨论有关这个老师的去留问题,大家意见统一,我就向董事会说明了情况,董事会同意,让他第二天离校。那个老师听说后就在办公楼前大吵大闹:“这是老子的地盘,不容许外人在这里指手画脚”。接着我去三亚家访,一周后回来,还看到那个老师,并没有离校,我就问余总(董事长),余总也很生气,就拿起手机拨打人事部小兰,让那个老师马上办离职手续。后来才知道,是一位副校长(当地人)向董事会求情才没让那位老师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刚进学校来,人力资源部招聘老师,也有个原则,尽可能不用本地人。我当时不太明白,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后来我们就到广州南方人才市场去招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千年初的南方人才市场真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们有选择的收了整整两蛇皮袋应聘资料,就这样我们引进了一批优秀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板还有一件事对我触动也很大,学校小卖部是老总的姐姐开的,家长对小卖部卖零食投诉很多,余总就让她关门了,据说她姐和他姐夫把家里的门店都租出去了,全家才来这里经营小卖部的,他姐姐为此大哭大闹。我觉得老板心中装着大局,站的高看的远。办学不能商业运作,要从长计议,一个民办学校的老板起码要具备教育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私立学校来说,招生是学校发展的生存线。一放假,大家都投入到招生工作中。学校组织一支招生队伍,分派到每个地区,学校会在省卫视做广告,每天获得的信息通过招生办整理归类后发给各地招生主管,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招生片区,我当时没有片区,董事会让我去山西吕梁做宣传,这是吕梁的家长建议的。我去的主要任务就是到那里做调研,并联系当地电视台投放广告,走访老生家长。我在吕梁20多天,从学校招生办反馈的信息看广告投放效果并不是太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学校负责南平市招生的老师家里有急事辞职了,余总就让我马上到南平去接替招生工作。南平在闽北地区,辖延平区、建阳区、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相对闽南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到了南平,我先一边家访老生解决遗留问题,一边处理新的信息。在家长的帮助下,短时间内理顺关系并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从此便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民办学校的队伍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负责的片区新老生加起来有将近200名学生,学校给我配了两名招生助手,每个周末,我们就分批带学生到福州去玩,对学习差的学生,我还协调老师给他们补课,由于我们的服务和对孩子的关爱,学生改变和进步很大,家长非常满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每个学期都有两次家访,时间分别安排在期中和期末,家访是给家长沟通的最好机会,我们给每个孩子建立了成长档案,当家长从笔记本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快乐的活动画面时,都感动的哭了。有一次家访,余总跟我一起,他感受到家长的热情,每到一家,家长都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我们,有时一个晚上会喝两场,在武夷山有个姓樊的女士,还亲自带着我们去做招生宣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春季五月份学校都要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活动,邀请家长和当地政府及知名人士参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让家长跟孩子一起进班听课,体验生活,参观孩子的优秀作文、美术、书法、科技制作等作品,观看师生文艺演出。当家长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大胆提问、积极回答问题时,家长说孩子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懂礼貌、讲卫生、爱学习。有位当地政府领导说,像这样的学校多办几所,就会减少青少年犯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年后,学校名字也改了,成为“XXX国际学校”,在管理上,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把说到做到的爱传送给学生,我们不放弃每个孩子,我们请香港知名电影演员于海兼任武术总教练,强身健体,培养学生做事的毅力,请名人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创设生本课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夯实根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当我做的顺风顺水的时候,学校又在外省办了两所新学校,学校总校长姓郑,他是南京人,提出一定要我去另一所新学校。我很犹豫,但他们已经决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我离开了福建,来到安徽。跨进校门,看到塑胶操场正在施工,小湖四周栏杆还没有,宿舍楼正在装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从头开始,郑校长给我的职位是副校长主抓招生和行政。我们很快组建了招生队伍,制作招生简章,完成了招生接待接线培训,开始在安徽卫视投放广告。开始我负责淮南、淮北、亳州地区的招生,后来跑不过来,就把淮南给了我的助手去做,淮北也给了另外一个老师去做,我只负责亳州一市三县的招生。像在福建一样,每个招生主任配备一辆车,2—3名助手。根据招生办提供的信息——联系见面——参观——报名。有时也到繁华地带发放招生简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新地方招第一个学生很难也很关键,我在涡阳曾遇到一位家长,头一天说好了去学校报名,定金都交了,可第二天司机和助手去接他们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变卦了,说孩子才上四年级,从未离开过家,甚至晚上睡觉还跟妈妈睡一起,他们不去了。我让助手把电话递给那位家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跟她说:家长,看得出您很溺爱孩子,但他将来怎么办?孩子早晚要独立的,你的孩子上四年级了还不认识“合肥”的“肥”字,每次考试老师都不让他参加,你这样下去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家长马上改口说,陈校长,你别说了,我们学校见。后来这个家长把她正在读高二的女儿也送到我们学校(开始我没同意,因为学习时间太短了,我劝她别折腾了,但经不住他们三番五次求情我就同意了),她后来考上政法大学,现在合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9年秋,因多年来的奔波劳累加上酒精的长期烧烤,我被病魔击倒了,实在支撑不住了,只得回到河南老家治病。大病初愈后,我到了上海女儿家过春节,2010年元宵节刚过,我又应邀到了北京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董校长(原在北大招生办工作)让我做校长助理,开始负责招生,后来管的事越来越多,安全、校办、网络信息中心、车辆、对外协调等,还有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全校的德育工作,成了“不管部”部长。那时北京招生模式跟福建和安徽完全不同,我开始带着老师到对接好的小区、公园发简章, 在新京报、北京晚报上登广告,通过直投公司,组织老师对接学校、幼儿园和培训机构,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招生宣传,那年招生不错,在校生几乎翻了一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漂的几年,我把烟酒当朋友,高兴时满屋酒香,苦闷时四壁烟味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4月初,正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我离开了北京,回到郑州,在豫北一所新学校担任校长。当时学校还是个半拉子工程,教学楼、办公楼和宿舍楼还正在施工中,食堂还没开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从零起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5月到9月,几个月的风雨历程,我和新组建的团队并肩前行,克服重重困难,一起走过桑拿的酷暑,进入淡淡的秋季,我们放下架子,走街串巷。我们把家长请来,给他们讲座;我们把孩子请来,免费让他们上体验课;我们踏遍这里的角角落落,把通知书送到每个学生手中;我们带着孩子走进少林,走进北大、清华校园参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几个月,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天知道!我们流了多少汗水,脚下的那块土地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服田力穑,终于等到了秋的收获!开学季,我们迎来了913名新生,我们超出了预期,终于成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南到北,不论在哪里,我都会给老师们讲“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用心用情陪伴学生,关爱学生,蹲下身子给他们沟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2002年到2021年,我犹如摇着一只小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海里漫无目标的前行,从广东到福建,再到安徽与北京,整整19个春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年来,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快乐过,也委屈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积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年来,我的最大的体会就是,爱心加责任是最成功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真正的教育,没有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捷径,只有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尊重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回归教育本质,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他们终身幸福奠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