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周玉器:从神性到德性的艺术嬗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在沉睡三千年后重见天日,它们诉说着中国青铜时代玉器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前256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器,上承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神秘色彩,下启秦汉玉器的人文精神,完成了从“神玉”到“王玉”再到“德玉”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史前玉器的文化意蕴基本包含“美、神、瑞”三个原始基因,而进入商周文明时代,随着社会进步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德”,这成为西周社会规范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青铜时代的玉器嬗变</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玉器制作工艺也随之飞跃。</p><p class="ql-block"> 商代早期玉器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主要有圭、琮、璋、戈、钺、铲、刀等,品种较少,造型简单,多无纹饰。</p><p class="ql-block"> 商代中期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玉器有璋、戈、璜、铲、玉鱼、玉簪等,以造型简单为主,纹饰稀疏。</p> <p class="ql-block"> 到了商代晚期,玉器发展达到高峰,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该墓共出土玉器755件。</p><p class="ql-block"> 这些玉器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反映出当时玉器用途甚广、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玉器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周人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伦理观念,玉器从主要服务于宗教祭祀,转向更多体现人文精神与社会等级。</p> <p class="ql-block">材质与选材:王权与礼制的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其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p><p class="ql-block"> 商代玉材多样化,有本地玉材、岫玉、南阳玉、和田玉等,但已视和田玉为最好的玉料。</p><p class="ql-block"> 妇好墓玉器注重选材,其中有三件为新疆和田玉,说明和田玉在商代时期就已进入中原。</p> <p class="ql-block"> 西周玉材除了和田玉、岫岩玉,还有少量的玛瑙、绿松石、水晶、滑石、汉白玉、煤精和天河石等,多为透闪石软玉。</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一些形体较大的礼制玉器,如戈、矛、戚等,使用牙黄色或黄色玉料专门制作的,这种玉料玉质细腻,但不透明,从背面透光呈红色,产地至今不详,流行于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工艺技术:青铜工具带来的革新</p><p class="ql-block"> 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工具琢玉,由于铜片可以做得很薄,在搭砂子铡开玉料时,能加快铡料的速度,也能铡出薄厚较均匀的薄玉片。</p><p class="ql-block"> 商代大多数玉器都是在先做圆薄片的基础上,再往下做的。玉器钻小孔大都采用搭砂子两面对打的方法,故眼孔都是外口大、里口小的,像是两个对接的喇叭。</p><p class="ql-block"> 商代玉器大多采用双钩挤阳线来做纹饰,即用薄口勾砣在玉器的表面上先勾出两条平行的阴线,再将中部两边的棱裹圆,由此形成一条凸起阳线。</p> <p class="ql-block"> 商代玉器的镂空工艺独具特色,目的是突显器物的造型。商代玉工以砣具、桯具及三角棱线具三种工具搭配使用,制作出“扉棱式镂空”、“齿轮状镂空”及“L形镂空”等透空样式。</p><p class="ql-block">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西周玉器纹饰环曲、华丽,布局严谨,风格独特。</p> <p class="ql-block">造型与纹饰:从神秘到人文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p><p class="ql-block"> 商代玉器造型丰富,纹饰精细,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生动神奇,写实逼真。商代后期出现了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p><p class="ql-block"> 商代肖生玉器(以人物、动物为题材的玉器)占很大份量。尤其是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有玉龙、玉凤、玉熊、玉象等,显示出商代玉工对自然生物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西周玉器偏重玩赏,所以雕琢上采用片状平面体为主,浮雕及阴刻相结合,圆雕和镂雕为辅。</p><p class="ql-block"> 西周动物形玉器中,鹿最具特色。早期玉鹿多片状雕刻,晚期有了圆雕玉鹿。片雕鹿角分叉,似树杈状立于头顶,鹿角多不对称。</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以玉璜为主体的组玉佩开始盛行,这与“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有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君子佩玉于身,形影不离,这一时期对玉璜碾琢的要求随之提高,工艺艺术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p> <p class="ql-block">社会功能:礼制与身份的双重象征</p><p class="ql-block"> 商周玉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礼制活动的重要器物,也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玉圭是商周时期权位的象征。自殷商至两周时期,圭可说是最重要的礼器,因为圭属于统治阶层最高官吏的瑞器,是唯一证明他们官爵的证物。</p><p class="ql-block"> 《周礼》中对礼仪用玉的形状、颜色都有严格的定制,“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p> <p class="ql-block"> 玉器使用采用“六瑞”的规定,也就是说六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六种不同的玉器。</p><p class="ql-block"> 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等级地位不同,所持礼器形状、大小、色泽都有差别。</p><p class="ql-block"> 商代玉器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p><p class="ql-block"> 玉具剑于春秋晚期问世,其装饰常用玉标首和玉珌。至战国时期则新出现了玉剑格,在剑鞘上饰有玉琫。</p> <p class="ql-block">地位与影响:中国玉文化的奠基之作</p><p class="ql-block"> 商周玉器在中国玉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成长期,玉器艺术较其他工艺美术是早熟的。商周玉器艺术承前启后,它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原始基因,又开创了人文精神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使玉器从神权、玉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成为君子的化身,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这一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玉器发展史,成为中华玉文化的核心精神。</p><p class="ql-block"> 商周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如龙纹、凤鸟纹等,成为后世玉器装饰的母题和范本。商周玉器的工艺技术,尤其是双钩线、一面坡等技法,为后世玉器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商周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它确立了玉器在中国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使玉器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国历代玉器,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像商周那样,将玉器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内涵结合得如此完美。</p><p class="ql-block"> 在安阳殷墟、三门峡虢国墓地等考古遗址中,那些沉睡数千年的玉璜、玉圭、玉璧,默然诉说着“古玉之光”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商周玉器所承载的,不仅是艺术与工艺,更是礼制与道德的深刻内涵,它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