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时空的交响:常树森《守望》中的新乡土美学与生态哲思

书画艺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常树森2025年的三联画新作《守望》如同一部视觉史诗,以精湛的工笔技法构筑起一个时空交错的诗意世界。这幅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细腻典雅,更以“新乡土主义”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性关系的深刻思辨。画作通过四季流转的时空叙事、万物共生的生态图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融合,呈现出一种超越怀旧情结的乡土重构,展现出对生命本质与文明走向的哲学观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时空维度的编织:循环与永恒的辩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望》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时间性的独特处理。画家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单向流动,以三联画的形式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时空连续体。中郭画面以春日意象为主,嫩绿的麦苗破土而出,晨光熹微中,一头耕牛走向田野,蹄间扬起湿润的泥土。中间部分则呈现盛夏景象,金黄的麦浪在烈日下翻滚,河水奔流不息,无人机在田间低空飞过,与传统耕牛形成意味深长的并置。左右侧画面暮色中的麦茬地与远山积雪相映,风车挺立,而牛群已归栏休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四季叙事并非简单的自然主义再现,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画家通过季节的循环往复,暗示了生命周期的永恒规律——萌发、繁盛、成熟、休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值得注意的是,常树森在每一联中都巧妙地融入了昼夜的交替。左右侧的晚霞、中间的正午,不仅构成了一天的时间序列,更与四季形成复调式的对应关系。这种时间叠合的手法,使画面产生了独特的时空张力,既表现了自然的节律变化,又暗示了超越具体时空的永恒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时间哲学层面,《守望》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循环时间观”与现代“线性时间观”的对话。四季更替所代表的自然循环,与无人机、风力发电机所象征的现代科技发展脉络,在画面中形成了有趣的并置。这种并置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试图在循环与前进之间寻找某种平衡——技术进步不应以断裂自然节律为代价,而应在尊重生命周期的前提下展开。这种时间观的辩证统一,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乡土怀旧,具备了面向未来的思考维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万物元素的交响:从乡土符号到生态整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望》中的物象选择极具匠心,每一元素都是经过精心提炼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丰富的象征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作为贯穿三联的核心意象,既是农耕文明的具身化代表,也是连接各生命元素的纽带。在中部画面中,牛的姿态昂扬,目光炯炯,象征着春日的生机与劳动的尊严;中间部分的牛群沉稳踏实,与丰收的麦田形成和谐图景;体现了常树森通过对牛的不同生命阶段的描绘,不仅完成了对农耕记忆的致敬,更将牛提升为“大地守望者”的哲学意象——它既是土地的耕耘者,也是自然秩序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流的描绘同样富含深意。蜿蜒的河水从左侧山间发源,流经中间的肥沃平原,最终在右侧汇入远方。这一流动过程既是对中华文明“源流”意识的视觉化表达,也隐喻着文化传统的绵延不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对河水的处理既保持了工笔画的细腻质感,又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赋予其动态美感,使静态的画面产生了流水潺潺的听觉联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元素的引入是《守望》作为新乡土主义作品的重要特征。无人机在传统麦田上空的飞翔,构成了一种时空错位的视觉奇观。然而这种“错位”并非对立冲突,而是呈现出奇特的和谐感——无人机与飞鸟共享天空,与地上的耕牛各司其职。风力发电机的白色叶片在红色天空下缓缓旋转,既像是现代科技对传统土地的介入,又仿佛是与环境共生的新物种。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艺术家对“何谓真正的现代性”这一命题的思考:现代性不应是对传统的取代,而是与在地智慧的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下部的白鹅群像可谓神来之笔。它们在翩翩起舞,灵动的身姿为庄严的农耕图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气息。白鹅在舞动”既象征着生命的自由与欢愉,也与牛的沉稳形成动静对比,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交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鹅还象征着高洁与忠诚,这一意象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色彩与构图的哲学:传统语汇的当代转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树森在《守望》中的色彩运用,体现了对传统工笔画色彩体系的创造性转化。整体色调在保持工笔画典雅特质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了象征性色彩语言。最为突出的是对红色天空的处理,这一超现实的色彩选择既是对中国传统“朱砂”色系的当代演绎,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红色既象征着蓬勃发展的时代氛围,也暗含吉祥如意的传统祝福,更是对画面情感温度的提升。这种“非自然”的色彩处理,打破了工笔画对“随类赋彩”的固守,展现出更具表现力的色彩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构图方面,《守望》创造性地运用了三联画的形制特点。每一联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形成了类似音乐中“赋格曲”式的复调结构。左侧的上升趋势(新生的力量)、中间的稳定结构(传统的根基)、右侧的下行节奏(生命的沉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视觉乐章。画家还巧妙利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原理,使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自由游走,仿佛置身于一个可进入的山水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细节处理与整体气势的平衡。在微观层面,画家对每一片麦叶、每一根牛毛的描绘都一丝不苟,展现出工笔画“尽其精微”的传统优势;在宏观层面,通过元素的有序组织和气势的贯通,又形成了雄浑苍茫的整体效果。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境界,使作品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经得起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 四、新乡土主义的美学建构:在地性与全球化的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望》作为2025年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代表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乡土”概念的重新定义。在全球化语境下,常树森没有将乡土简单视为传统的保留地,而是将其建构为一个各种力量对话、协商的场域。画作中的乡土,既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科技的应用现场,更是生态智慧的实践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新乡土主义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同于上世纪乡土绘画中对苦难意识的强调,也不同于简单化的田园牧歌,而是以更加复杂、辩证的视角看待乡土与现代的关系。画中无人机与耕牛的并置,正是这种新乡土观的形象体现——技术革新与传统文化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可以共生共荣的伙伴。这种视角的转变,反映了当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发展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守望》也参与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艺术对话。作品中对万物共生理念的强调,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对科技与生态平衡的思考,都与当代生态美学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常树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些全球性议题置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用中国画的材质、技法和美学观念加以表达,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生态艺术范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守望的哲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锚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望》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富含哲思的命题。“守”代表着对传统的珍视、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规律的尊重;“望”则意味着对未来的期待、对发展的向往、对可能性的探索。这一静一动的辩证,构成了作品最深层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价值多元、变化加速的当代社会,《守望》提供了一种难得的精神定力。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应丢失与土地的联系;在拥抱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坚守文化的根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维护生态的和谐。这种“守望”的姿态,不是保守的固步自封,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开放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作中牛的眼神或许是最能打动观者的细节——那种沉稳、坚定又充满温情的目光,既是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也是民族对传统的态度,更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守望”的视线,穿越季节的轮回,连通过去与未来,在变与不变之间确立着价值的锚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作为文明镜鉴的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树森的《守望》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作品范畴,成为一面映照文明走向的镜鉴。通过工笔画这一传统形式,艺术家成功构建了一个既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又面向人类共同未来的视觉文本。画作中时空的交织、元素的融合、传统的创新,不仅展现了中国绘画在当代的生命力,更为我们思考现代性、生态危机、文化认同等时代议题提供了美学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技术理性日益主导的今天,《守望》以其对土地深情的回望,对万物和谐的追求,对生命节律的尊重,唤起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不是与过去的决裂,而是在守望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望。这种艺术所抵达的精神高度,使《守望》不仅成为常树森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当代绘画在全球化时代确立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的目光在这幅三联画上徐徐移动,从春日的生机到冬日的沉静,从传统的耕作到现代的飞翔,从个体的生命到整体的和谐,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守望》最终守望着的是人类与自然永恒对话的可能,是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平衡发展的希望,是每一个生命在时代变迁中都能保持尊严与美好的祈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沈 悟 2025.1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常树森2025年的三联画新作《守望》如同一部视觉史诗,以精湛的工笔技法构筑起一个时空交错的诗意世界。这幅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细腻典雅,更以“新乡土主义”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性关系的深刻思辨。画作通过四季流转的时空叙事、万物共生的生态图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融合,呈现出一种超越怀旧情结的乡土重构,展现出对生命本质与文明走向的哲学观照。</p><p class="ql-block">一、时空维度的编织:循环与永恒的辩证</p><p class="ql-block">《守望》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时间性的独特处理。画家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单向流动,以三联画的形式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时空连续体。中郭画面以春日意象为主,嫩绿的麦苗破土而出,晨光熹微中,一头耕牛走向田野,蹄间扬起湿润的泥土。中间部分则呈现盛夏景象,金黄的麦浪在烈日下翻滚,河水奔流不息,无人机在田间低空飞过,与传统耕牛形成意味深长的并置。左右侧画面暮色中的麦茬地与远山积雪相映,风车挺立,而牛群已归栏休憩。</p><p class="ql-block">这种四季叙事并非简单的自然主义再现,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画家通过季节的循环往复,暗示了生命周期的永恒规律——萌发、繁盛、成熟、休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值得注意的是,常树森在每一联中都巧妙地融入了昼夜的交替。左右侧的晚霞、中间的正午,不仅构成了一天的时间序列,更与四季形成复调式的对应关系。这种时间叠合的手法,使画面产生了独特的时空张力,既表现了自然的节律变化,又暗示了超越具体时空的永恒存在。</p><p class="ql-block">在时间哲学层面,《守望》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循环时间观”与现代“线性时间观”的对话。四季更替所代表的自然循环,与无人机、风力发电机所象征的现代科技发展脉络,在画面中形成了有趣的并置。这种并置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试图在循环与前进之间寻找某种平衡——技术进步不应以断裂自然节律为代价,而应在尊重生命周期的前提下展开。这种时间观的辩证统一,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乡土怀旧,具备了面向未来的思考维度。</p><p class="ql-block"> 二、万物元素的交响:从乡土符号到生态整体</p><p class="ql-block">《守望》中的物象选择极具匠心,每一元素都是经过精心提炼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丰富的象征系统。</p><p class="ql-block">牛作为贯穿三联的核心意象,既是农耕文明的具身化代表,也是连接各生命元素的纽带。在中部画面中,牛的姿态昂扬,目光炯炯,象征着春日的生机与劳动的尊严;中间部分的牛群沉稳踏实,与丰收的麦田形成和谐图景;体现了常树森通过对牛的不同生命阶段的描绘,不仅完成了对农耕记忆的致敬,更将牛提升为“大地守望者”的哲学意象——它既是土地的耕耘者,也是自然秩序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河流的描绘同样富含深意。蜿蜒的河水从左侧山间发源,流经中间的肥沃平原,最终在右侧汇入远方。这一流动过程既是对中华文明“源流”意识的视觉化表达,也隐喻着文化传统的绵延不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对河水的处理既保持了工笔画的细腻质感,又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赋予其动态美感,使静态的画面产生了流水潺潺的听觉联想。</p><p class="ql-block">现代元素的引入是《守望》作为新乡土主义作品的重要特征。无人机在传统麦田上空的飞翔,构成了一种时空错位的视觉奇观。然而这种“错位”并非对立冲突,而是呈现出奇特的和谐感——无人机与飞鸟共享天空,与地上的耕牛各司其职。风力发电机的白色叶片在红色天空下缓缓旋转,既像是现代科技对传统土地的介入,又仿佛是与环境共生的新物种。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艺术家对“何谓真正的现代性”这一命题的思考:现代性不应是对传统的取代,而是与在地智慧的结合。</p><p class="ql-block">画面下部的白鹅群像可谓神来之笔。它们在翩翩起舞,灵动的身姿为庄严的农耕图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气息。白鹅在舞动”既象征着生命的自由与欢愉,也与牛的沉稳形成动静对比,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交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鹅还象征着高洁与忠诚,这一意象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三、色彩与构图的哲学:传统语汇的当代转化</p><p class="ql-block">常树森在《守望》中的色彩运用,体现了对传统工笔画色彩体系的创造性转化。整体色调在保持工笔画典雅特质的基础上,大胆引入了象征性色彩语言。最为突出的是对红色天空的处理,这一超现实的色彩选择既是对中国传统“朱砂”色系的当代演绎,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红色既象征着蓬勃发展的时代氛围,也暗含吉祥如意的传统祝福,更是对画面情感温度的提升。这种“非自然”的色彩处理,打破了工笔画对“随类赋彩”的固守,展现出更具表现力的色彩观念。</p><p class="ql-block">在构图方面,《守望》创造性地运用了三联画的形制特点。每一联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形成了类似音乐中“赋格曲”式的复调结构。左侧的上升趋势(新生的力量)、中间的稳定结构(传统的根基)、右侧的下行节奏(生命的沉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视觉乐章。画家还巧妙利用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原理,使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自由游走,仿佛置身于一个可进入的山水世界。</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细节处理与整体气势的平衡。在微观层面,画家对每一片麦叶、每一根牛毛的描绘都一丝不苟,展现出工笔画“尽其精微”的传统优势;在宏观层面,通过元素的有序组织和气势的贯通,又形成了雄浑苍茫的整体效果。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境界,使作品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经得起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 四、新乡土主义的美学建构:在地性与全球化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守望》作为2025年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代表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乡土”概念的重新定义。在全球化语境下,常树森没有将乡土简单视为传统的保留地,而是将其建构为一个各种力量对话、协商的场域。画作中的乡土,既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科技的应用现场,更是生态智慧的实践空间。</p><p class="ql-block">这种新乡土主义美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同于上世纪乡土绘画中对苦难意识的强调,也不同于简单化的田园牧歌,而是以更加复杂、辩证的视角看待乡土与现代的关系。画中无人机与耕牛的并置,正是这种新乡土观的形象体现——技术革新与传统文化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可以共生共荣的伙伴。这种视角的转变,反映了当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发展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守望》也参与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艺术对话。作品中对万物共生理念的强调,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对科技与生态平衡的思考,都与当代生态美学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常树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些全球性议题置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用中国画的材质、技法和美学观念加以表达,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生态艺术范式。</p><p class="ql-block"> 五、守望的哲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锚点</p><p class="ql-block">《守望》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富含哲思的命题。“守”代表着对传统的珍视、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规律的尊重;“望”则意味着对未来的期待、对发展的向往、对可能性的探索。这一静一动的辩证,构成了作品最深层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在价值多元、变化加速的当代社会,《守望》提供了一种难得的精神定力。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应丢失与土地的联系;在拥抱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坚守文化的根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维护生态的和谐。这种“守望”的姿态,不是保守的固步自封,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开放包容。</p><p class="ql-block">画作中牛的眼神或许是最能打动观者的细节——那种沉稳、坚定又充满温情的目光,既是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也是民族对传统的态度,更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这种“守望”的视线,穿越季节的轮回,连通过去与未来,在变与不变之间确立着价值的锚点。</p><p class="ql-block">结语:作为文明镜鉴的艺术</p><p class="ql-block">常树森的《守望》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作品范畴,成为一面映照文明走向的镜鉴。通过工笔画这一传统形式,艺术家成功构建了一个既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又面向人类共同未来的视觉文本。画作中时空的交织、元素的融合、传统的创新,不仅展现了中国绘画在当代的生命力,更为我们思考现代性、生态危机、文化认同等时代议题提供了美学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在技术理性日益主导的今天,《守望》以其对土地深情的回望,对万物和谐的追求,对生命节律的尊重,唤起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不是与过去的决裂,而是在守望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望。这种艺术所抵达的精神高度,使《守望》不仅成为常树森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也成为中国当代绘画在全球化时代确立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的目光在这幅三联画上徐徐移动,从春日的生机到冬日的沉静,从传统的耕作到现代的飞翔,从个体的生命到整体的和谐,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守望》最终守望着的是人类与自然永恒对话的可能,是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平衡发展的希望,是每一个生命在时代变迁中都能保持尊严与美好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沈 悟 2025.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