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金岭洞和金岭古道位于宣城市绩溪县大会山。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便燃起革命的火种,所以又被誉为“皖南井岗山”,成为当地精心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9月27日,国庆前夕,黄山户外安排了金岭洞一日游,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致敬先烈,庆祝新中国76岁华诞。</div><div> 上午8点,一行25人分乘小车5辆,准时出发。<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洞南洞口</h5> 金岭洞离黄山不到60公里行程,而且有一段新辟的公路,单程只有一小时许,所以领队安排先行游览附近的上庄村和石家村。这两个古村落名气都不小,前一个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徽墨制作大师胡天注(胡开文墨庄创立者)的家乡,文化底蕴深存,老徽州历史悠长,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旅发展大潮驱动下,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村中不乏看点。石家村又名棋盘村,由北宋名将石守信后裔迁居所建,村庄道路三横五纵,规划严谨,恰似象棋棋盘,故有如此别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村,胡适塑像</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上庄村,红门楼。图左文字:红门楼为胡天注八房五世孙胡祥钧的旧居,胡祥钧当年在沪创建胡开文广户墨厂,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回乡后,将旧屋改建成西式门庭,并在正屋右侧用钢筋水泥构建洋式平台会客室,材料、工匠均由沪购运、聘请而来,为绩溪首家钢筋水泥建筑。因墙面有红色涂料,故后人称之为“红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村,领队无声与驴友江南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村,村民议事点。右侧方形标牌:上庄书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村,小巷深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村,木刻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村,上庄书局小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书局一角,领队无声与梦溪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一宝:八百年罗汉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村,胡开文故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鱼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庄街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家村 “省保”魁星阁与南山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家村,南山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家村,帅印池</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驴友同学查先生</h5> 上午10点多一点,由石家村向大会山金岭洞出发,全程约8公里。刚到山脚,一处高约4米的宣传牌映入眼帘,一只飘着红绸带的巨大的军号,下面的文字是毛体:“胜利的号角”,它提示我们,“红区”在前。<div> 再往前,“红区”提示相继。路旁观景平台有双手擎着火炬的雕塑,有“皖南军民了不起”镂空立体标语,红旗猎猎三层楼高的“凤凰阁”(大会山山门)“大会山门。然氛围有余,游人少见,未免为其感到遗憾三分。</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大会山山门融为一体的“凤凰阁”</h5> 小车径直开到金岭洞洞口。洞口上方挡土墙上,镶嵌着伟人毛泽东彩色画像,两侧标语是伟人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两米多高的洞口,上书“金岭洞”,两侧标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并特别标注“皖南红旗渠”。目前,金岭洞可以单向通行普通家用轿车。<div> 金岭洞,其实就是一个上行人、下通水的隧道。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纯人工开凿,带着“农业学大寨”和“皖南红旗渠”的双重印记。全长1500米,动工于1966年6月,一年后被迫停工,1971年初再次动工,历时4年半54个月凿通。据说,从第一次隧道动工,到隧道建成,整个蓄水、引水工程完工,先后历时20年。</div> <h5> 金岭洞南入口,驴友们用事先精心准备的红绸结成五角星,致敬先辈,祝福祖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洞,洞口一角</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洞口铭牌:金岭洞投工10.5个</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洞,由北向南穿越的小车</h5> 金岭洞的上方就是金岭古道。走过金岭古道,就知道金岭洞对两山之间村落交通的重要了。上午11:00,愿意爬山的十余人跟随领队,从一个简易门楼踏入古道,很快就没入半人深的草木之中。因为久未维护,古道十分难行,柴草阻塞,荆棘丛生,有些地段甚至找不到路的影子。头顶上烈日烤,脚底下荆棘拽,一个个汗湿全身,俗称“强盗”的草籽沾满裤腿。估计古道“级别”较低,全程没有见到石亭、石桥等古道“标配”,只在最高处发现两个近年制作的路牌和一个近乎腐朽的木制观景平台。<div> 从金岭洞的南出口附近,翻越金岭到北出口,全长约4.5公里,包括中途用餐休息,用了3小时。而徒步穿越金岭洞,只需15分钟,且洞内凉风习习,舒适无比,两者天壤之别了。<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古道入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古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古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部分路段古道残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道小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头,没于杂草荆棘丛中的标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牛栏坪,我们下山的方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头,近于腐朽的观景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古道,路难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古道,一处摇摇欲坠的栈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洞,北侧洞口与金岭古道入口相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洞,北入口</h5> 抵达金岭洞北口,稍许休息,我们又徒步穿越全洞,然后从南侧驾车走一条环道,结束金岭洞之行。金岭洞内,大多数路段没有砌衬,岩石裸露,地面潮湿。没有照明,但间有镭射灯光和字幕,字幕内容全部是年代感极强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标语,震撼人心。 <h5 style="text-align: left;"> 镭射标语:纵然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我们也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岭洞,部分(走古道)驴友合影</h5> 踏访金岭洞,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让人心生五味。回想那段岁月,焦虑、彷徨、甚至痛苦历历在目,但也有欣慰、满足、甚至受用终身的收获。一代人有一代人经历、责任与担当,而我们无疑是经历最为丰富、幸福与满足感最强的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