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岛

江南游子

<p class="ql-block">晨起习字,笔墨氤氲;上午读书,心神澄明。午膳后小憩片刻,醒来神清气爽。下午四时,乘地铁前往沙面岛。连日来渐识广州风物,手机推送亦助我勾勒出行图景,沙面岛便在其中,如一枚镶嵌于珠江之畔的异域明珠,悄然召唤。</p> <p class="ql-block">交通便捷,从住处步行不过三百米即达地铁五号线,一站至区庄,换乘六号线,八站后抵黄沙,再行五百米,便见沙面岛入口。一路辗转,如赴一场旧梦之约,步步临近那段被时光温柔封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沙面,羊城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素有“拾翠洲”之美名,其名“沙面”实为英文Shameen之音译,非关面食。途中偶闻一对中年夫妇议论:“沙面”莫非因当地特色美食得名?男者笑言此处必有“沙面”可食。我回首轻解:此“沙面”非彼“沙面”,乃一方岛屿之名也。二人恍然,相视而笑。误打误撞至此,竟也步入了历史的画框。</p> <p class="ql-block">沙面位于广州市西南,南临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总面积0.3平方千米。曾为广州重要商埠,列强设领事馆于此,欧式建筑林立,宛若一座“露天博物馆”,凝固着百年风云与异国情调。</p> <p class="ql-block">1859年前,沙面尚为渔民聚居之地,扼守通商要道,亦为御敌前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租界建设启动,1861年正式沦为英法两国租界,自此成为封闭自治之域。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建筑群渐成格局,风貌初具。1941年汪伪政府接管英法租界,1946年沙面终归广州市辖。1950年代中期,苏联、波兰、越南等国相继在此设立外事机构,延续其外交印记。</p> <p class="ql-block">岛上古树名木共137棵,尤以沙面北街、沙面大街之古樟为盛,枝干虬劲,冠盖如云。街区呈“三横五纵”布局,建筑风格多元荟萃:新巴洛克之华美、仿哥特式之挺拔、券廊式之通透、新古典之庄重,交相辉映。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基督教沙面会堂等景点散布其间,每一砖一瓦皆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沉静。</p> <p class="ql-block">行走其间,恍若置身天津解放北路之洋楼林立,或青岛八大关之幽深静谧,然沙面更显亲民与从容。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纵外头烈日灼灼,气温高达35℃,岛内却凉风习习,宛如天然绿廊。此地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市民休憩的诗意栖居。</p> <p class="ql-block">在沙面流连逾一小时,信步至白天鹅宾馆大堂小憩,茶香袅袅,光影斑驳,片刻安宁沁入心脾。随后步行三公里余,前往西华路——据闻乃平价美食天堂,老字号云集,烟火气浓郁。沿途寻得一家名为“羊归来”的广式羊肉粉店,点一份全羊粉与捞羊肉,价仅51元,分量十足,几近难尽,滋味醇厚,确为市井珍味。</p> <p class="ql-block">餐毕查地图,方知距住处五公里。索性负晚霞而行,踏归途于暮色之中。20:20抵家,一日步程逾十八公里,足虽疲而心甚悦。沙面一日,如读一册泛黄画报,一页页翻过,皆是广州的旧影与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