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记》汉中市(上)

李树棠

<p class="ql-block">美篇第662篇</p> <p class="ql-block"> 《汉中市概况》</p><p class="ql-block">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水上游。西周时称“周南”、“南郑”,战国置“汉中郡”。</p><p class="ql-block"> “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和汉族名称的发源地;三国时魏蜀相争的军事要地。名人张骞、蔡伦、诸葛亮等都葬于此。这里的褒斜栈道及石门石刻中的“汉魏十三品”为书法珍品,倍受历代书法家推崇。</p><p class="ql-block"> 1、陕西“小江南”。</p><p class="ql-block">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大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处汉中盆地中部。由于秦岭的屏障作用,冬季寒潮不易入侵,夏秋暖湿气流则可到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素有陕西“小江南”之称。汉代以来,汉中一直是陕南山区最大的农业中心和粮食基地。</p> <p class="ql-block">2、上下三千年</p><p class="ql-block"> “汉中”因地处汉水中游而得名。夏、商为梁州域,古为褒国之附庸,西周时称周南、南郑。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p><p class="ql-block"> 春秋为秦地。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统一六国“汉中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城区)。</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191年,张鲁占领汉中,215年曹操征降了张鲁。隋文帝统一全国,为避父讳,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唐代德宗于兴元元年(784)避朱泚之乱,逃到汉中,乱平返都时,为褒扬汉中,特用其年号诏改为“兴元府”。</p><p class="ql-block"> 元初改为兴元路,明改为汉中府。1913年废府,改为汉中道;1935年,改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南郑县。1949年设南郑市,1953年改称为汉中市。1996年升为地级市。</p> <p class="ql-block">3、汉初三国遗迹</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都南郑。刘邦在此建立汉朝基业</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p><p class="ql-block"> 刘邦到汉中后,朝思暮想东归灭楚,乃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养精蓄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聚汉中人力、物力,一举平定三秦,逐鹿天下,成就帝业。</p><p class="ql-block"> 刘邦称帝后,即以“汉”为国号,“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学”等称谓均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汉中始为张鲁割据,后为“魏蜀相争”战略要地,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以汉中为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蜀汉”234年,鏖战成疾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葬于汉中勉县定军山,距今已有1700余年。263年奉后主刘禅诏所建的“武侯祠”,是国内最早的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汉中有大量的人文景观,如:古栈道、石门摩崖石刻、山河堰、张骞墓、蔡伦墓、张良庙、马超墓祠。最著名的是“西汉三遗址”①古汉台②拜将坛③饮马池,是刘邦在汉中重要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秦王无道,激起陈胜、吳广,于公元前209年7月,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大泽乡镇)“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起义反秦(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p><p class="ql-block"> 刘邦率众响应,在沛县官吏萧何、曹参等人的支持下,队伍迅速发展到三千人,刘邦被公推为义军的统帅,称“沛公”。</p><p class="ql-block"> 原來被秦所灭的“六国”领主的后裔,也起来了,想借机恢复封建领主的统治,形势很快发展到全国。</p><p class="ql-block"> 同农民军挂钩,用农民军旗号的,还有项梁、项羽叔侄。他们原来是楚国的贵族,组织起事,也有很多劳动人民参加,所以他们起事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但项羽的政治纲领和实际行动,却是想恢复六国领主制度 ,有复古主义的落后一面。</p> <p class="ql-block">入关灭秦:</p><p class="ql-block">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9月,楚怀王出兵两路伐秦。第一路以宋义为主将</p><p class="ql-block">、项羽为副将,北上救援赵王歇与张耳;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将,向西进攻秦朝的核心地区关中。</p><p class="ql-block"> 楚怀王与两路军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项羽在河北击败秦军主力时,刘邦派郦食其游说、利诱驻武关的秦将,于公元前207年10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p><p class="ql-block"> 刘邦进入咸阳后,命萧何封秦重宝财物府库,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去除严厉的秦法,得到了关中父老的普遍拥护。</p> <p class="ql-block">鸿门宴:</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7年12月项羽在鸿门</p><p class="ql-block">(注:今西安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当时项羽驻军“鸿门”,刘邦驻军“霸上”,两地相隔数十里路)设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宴会上刘邦处处示弱,最终在项伯、张良、樊哙等人相助下成功脱险。在《史记》中鸿门宴被描绘成惊心动魄的阴谋,其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胜,两千年來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项羽“分封” :</p><p class="ql-block"> 鸿门宴之后,项羽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凭籍四十万军队,自立为“西楚霸王”,以霸主的身份分封十八个王。</p><p class="ql-block"> 按照楚怀王之约,率先入关的刘邦应以秦王的身份,统治整个故秦之地。但项羽持强违约,将刘邦分封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三郡四十一县。</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带兵数万人从杜县(今陕西长安县西)沿“子午道”南入“汉中”就国,都南郑。</p><p class="ql-block"> (注:从关中到“汉中”要翻越“秦岭”,子午道是距离长安城最近的一条古道。汉魏以后,子午道北端由秦岭子午峪入山,溯沣水河谷,越秦岭主脊,沿旬河而下,经宁陕、洋县抵达汉中,整个过程需翻越海拔二千多米的山岭,道路艰险难行。)</p> <p class="ql-block">刘邦建立“西汉”王朝:</p><p class="ql-block"> 刘邦不满“分封”,在萧何、张良辅佐下招兵买马,韩信投奔并献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于公元前206年8月攻占关中,引发“楚汉战争”。</p><p class="ql-block"> 刘邦收买了项羽手下的彭越、英布等诸侯,于公元前205年攻占彭城(今徐州),但项羽率精兵反击,刘邦败退荥阳。</p><p class="ql-block"> 刘邦采纳陈平离间计,使项羽猜忌谋士范增;同时韩信开辟北方战场,灭魏、赵、齐,形成对项羽包围。</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刘邦汇合韩信、彭越等30万大军,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围困项羽。项羽兵败粮尽,听到“</p><p class="ql-block">四面皆楚歌”,知道部下投降刘邦,突围至乌江自刎。</p><p class="ql-block"> 刘邦历经四年,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统一天下,开创了大汉王朝。(注: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刘邦作为开国皇帝被后世尊为“汉高祖”。</p><p class="ql-block"> 虽然刘邦在“汉中”驻留时间短暂,但这对他一生的事业,对中国历史的进程,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西汉三遗址”一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是刘邦在“汉中”重要的历史遗迹。 </p><p class="ql-block"> “古汉台”被视为汉代基业的象;“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历史发生地,昭示着刘邦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傅大胸襟;“饮马池”因刘邦饮马故事而家喻户晓,反映了刘邦在“汉中”的民间记忆。</p><p class="ql-block"> “西汉三遗址”是“汉中开汉业”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饮马池:</p><p class="ql-block"> 位于汉中城区南团结街中段西部,水域面积6358平方米。依据清末民初汉中府城池图所示,饮马池恰在古城东南角,围墙东南紧接城垣。这里地势低洼,夏秋两季,附近街巷流水多积蓄于此,加之地下水的补充,常年积水盈池,被邑人名为“东湖”。</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6年,楚汉鸿门宴风波后,刘邦采纳萧何劝谏忍辱就任“汉王”,率部经子午道来到“汉中”,建都南郑</p><p class="ql-block">(今汉中城区)。</p><p class="ql-block"> 相传刘邦军队驻扎在汉中时,修筑高台,形成行宫,在这里挖坑取土而形成,后来成为刘邦军队驻扎在汉中时的饮马处。 现存石刻对联“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注:赤帝指刘邦)见证着饮马池的风雨和沧桑,2000年,汉中市将“饮马池”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清初,《汉中府志》中所载的汉中八景之一的“东塔西影”,就是指东塔塔影投入东湖水面的景象,“东塔”在汉中城外东关净明寺内,东塔与东湖之间,相距约五百米,旧时,汉中建筑低矮,东塔塔影倒映于碧波荡漾的东湖湖水之中,景色奇特,风光瑰丽,现今东塔西影已不再,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东湖周围空花砖围墙原为清道光年间修建,解放后又进了整修,疏通了湖底淤泥,围墙附近东南城垣角上的“三台阁”,造型秀丽,画栋雕梁,朱碧相辉,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文革期间,因武斗三台阁被炸毁,仅剩下饮马池静静的一塘池水和残损的古砖墙。</p> <p class="ql-block">  “古汉台”位于市中心东南侧,是刘邦的宫廷故址。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p><p class="ql-block">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p><p class="ql-block"> 历尽苍桑的汉台,已经没有汉代的建筑,北宋张少愚诗云:“留此一抔土,犹是汉家基”(注:“一抔土”,是指残存的高台),可见在北宋时“汉台”曾一度荒芜过。</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至民国时期 ,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到了南宋,汉台被开发为供官员办公之后的休闲娱乐之处。</p><p class="ql-block"> 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市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p><p class="ql-block"> “古汉台”宋代以后相继建有许多亭台楼榭,主要有宋代的天汉楼(今之望冮楼),明代的桂荫堂、镜吾池、洗心亭,清代的清晖亭,清末民初的东华厅和1926年建的竹林阁。</p><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将“古汉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p><p class="ql-block"> 建在古汉台的最高处,始建于南宋,原名“天汉楼”。民国七年,经道尹张士秀主持重修后命名为望江楼。高19米平面呈八字形,分为上下三层,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因势而起,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此登高眺远,被誉为“秦地南来第一楼”成为汉中的一道景观。</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楹联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如今,隨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己不能江了。望江楼也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铜钟亭内的“铜钟”,明代所铸,通高158厘米,底径75厘米。此铜钟在造型上遵循了南方钟的规范,构图上吸收了北方钟的纹饰,博采南北之长,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民国《续修南郑县志》载:“古铜钟,昔在北门关帝庙内,其上无铭,而刻镌极其精巧,盖明瑞王宫中物也。前道尹孙萌移悬南城门楼上。前镇守使管金聚又特为建亭置镇署内,大书古钟额以志之”,后来移于城北天庆庵。1961年移至“古汉台”建亭陈列。</p> <p class="ql-block">  石鼓亭内的“石鼓”,相传为刘邦的上马石,被誉为汉中名胜之一的“月台苍玉”即指石鼓而言。</p><p class="ql-block"> “月台”,是古代汉中府署大堂前方突出之平台;“苍玉”,是一块硕大碧玉雕凿而成的形如鼓、如础、如古代容器的石雕艺术器。宽肩,鼓腹,腹下收为圈足,有两处人为的切削面,腹周镌有四个兽面耳饰,表面纹路繁缛,整体造型庄重沉稳,优美古朴。</p> <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代的“桂荫堂”,位于望江楼的对面。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p><p class="ql-block"> 堂内陈列有汉代史迹。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p> <p class="ql-block">  桂荫堂的南面,是一潭水池,这是清初所建的镜吾池。</p><p class="ql-block"> “镜吾池”为长方形,长13米,宽6米,深2米,中为石拱桥。池沿四周由条石铺垫,其上有石雕围栏。中间的拱桥下镌有“龙”、“虎”二篆字。</p><p class="ql-block"> 道光三十年(1850),汉中知府段大章修建,名曰“镜吾”,取以水为镜之意,原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p> <p class="ql-block">  镜吾池再南,是汉台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里面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组陈列,这就是1962年被列为首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褒斜道石门筒介》</p><p class="ql-block"> 远古以来,人们沿山间河谷穿越山脉,沟通往来,渐成道路。在跨越“秦岭”的诸多道路中,“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褒斜道沿褒、斜二水河谷,贯穿秦岭山脉,北起陕西眉县的“斜谷口”,南至位于汉中市城北18公里处的“褒谷口”全长约250公里。</p><p class="ql-block"> “褒斜道”是秦汉时期关中通往西南最主要的交通干线。《史记-货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即指褒斜道而言。</p><p class="ql-block"> 在褒斜道的南端,有一段隧道,古称“石门”。开凿于东汉永平六年至九年(63一66年),长约16米,高3 .6米,宽 4米。</p><p class="ql-block"> 隧道南北走向与褒谷平行,用于保障道路安全通行。其名称源于“火烧水激”的施工方法形成的天然门状结构,并在崖壁刻有“石门”二字摩崖石刻,成为重要历史见证。这是中国最早人工开凿的用于通车的穿山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p> <p class="ql-block">《石门十三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后世感念褒斜道及石门开通之功,依山凿石,从东汉起,凡褒斜道通塞、水利维修等重大事件均就地勒石,还有许多行旅者的题咏。至清代仅“石门”内壁就留有石刻34件,连同褒水两岸崖壁石刻总数达104件。</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记录了古代交通、水利建设等历史,且系统展现了汉字从篆书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这些珍贵史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历代形成的摩崖石刻大观,于1961年被国务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初,该地因根治褒河,在石门所处峡谷修建水库,国务院将水库淹没区内摩崖石刻中的十三种碑刻(注:汉刻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南宋仿写汉隶三品)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并将石门洞及这些精选出的主要石刻计17方凿迁“汉中市博物馆”。后将石刻粘接复原专列一室保存,陈列室取名“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十三款摩崖石刻书法作品,故而被称之为“石门十三品”。</p> <p class="ql-block"> “石门十三品”,又称为“汉魏十三品”,是十三件著名摩崖石刻的合称,被誉为“中国书法演变史的活化石”,现藏于“汉中市博物馆”也誉为“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 “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分别为:</p><p class="ql-block"> 一是,《鄐君开通褒斜道》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东汉摩崖,记述汉中太守鄐君修路事迹。</p><p class="ql-block"> 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四载功成,时人记其事,镌刻于褒谷石门南断崖中。在南宋时,“晏袤”发现此摩崖时有159字,这为研究汉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笔画平直,无波磔,字形扁平,富有早期隶书的特色,以古拙见长。其分行布白尤有独到之处,在古今书法界中备受推崇。</p><p class="ql-block"> 二是,南宋绍熙年间的南郑县令“晏袤”,勘查堰渠至褒谷,一览“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全文,情不自禁地写下一篇考证的文章,镌刻在摩崖之近侧,世称《鄐君开通褒斜摩崖释文》(注:这也是“十三品”之一)。晏袤的隶书在当时享有盛誉,被推为“宋代第一”。此摩崖的书法艺术价值,是不可抵估的。</p> <p class="ql-block">  三是,《石门颂》摩崖。此摩崖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镌刻在古褒斜栈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文22行,满行31字,额题隶书“故司隶校尉健为扬君颂”十字,其中“命、升、诵”等字下垂之笔俱长。其书风天真流露、洒脱自然、挺劲多姿,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清王昶等称其为汉人极作,为习隶书者临摹之佳本。此摩崖文字记述杨孟文奏请复修褒斜道事,是考查褒斜道通塞、变迁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石门铭》摩崖:</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为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所刻,在褒谷石门东壁。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文27行,行22字,字径5 至6厘米,魏体楷书,北魏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撰文并书写。</p><p class="ql-block"> 铭文记述梁秦二州刺史“羊祉”从天险难度,表求自迴车以南开创旧路,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这是褒斜道改道至今迴车(今凤县东南)的重要依据,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紧接《石门铭》的下方,另有一段摩崖,字径同前,仍为楷书,后有贾三德的题名。记后汉永平中开石门,至北魏永平又复通石门之事,是研究古石门隧道通塞的重要史料。</p><p class="ql-block"> 《石门铭》的书法艺术,在北碑中地位极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为飞逸之宗。近代于右任先生在《右任墨缘》中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之句。</p> <p class="ql-block">《石门》摩崖:</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镌于石门隧道北口西壁,源于《石门颂》中“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之句。此处的石门,即指隧道之义。</p><p class="ql-block"> “石门”二字笔力遒劲,前人曾以为刻于隧道完工之际,而其笔意与《石门颂》中“石门”二字相似,应为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之后所镌。</p> <p class="ql-block">杨淮杨弼表记:</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镌于东汉灵帝熹平二。1年</p><p class="ql-block">(173年),时有黄门卞玉谒归,过石门,见《石门颂》石刻,念及楗为武阳杨孟文世代三辈之轶事,乃为文记述杨孟文孙辈杨淮、杨弼生前的官位升迁及建树,是研究汉代职官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的书法似师承于《石颂》,而纵放恣肆更有过之。其笔画并无一般隶书所常见的波势,以其奇特的结体而独具风姿。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润泽如玉”“真书之《爨龙颜》、《晖褔寺》所师祖也”,在书坛享有崇高声誉。</p> <p class="ql-block">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镌刻在褒谷石门隧道北口西壁。考此残刻摩崖,约略知李君姓名、爵里仕迹。此刻专述李君在东汉永寿年间修褒斜道之事。功成,民受其惠,后历官巴、陇、汉中,待迁宜禾都尉时,人感其德,乃为之记也。</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隶书6行,行10字至13字不等。书法与《石门颂》《杨淮表》有相通之处。唯书写较随便,似不经意而为之。今石虽漫漶,而生动秀雅之气,仍可入于眉宇之间。</p> <p class="ql-block">《玉盆》:</p><p class="ql-block"> 在石门南三华里的河水中,有一巨石,色泽如玉,形状似盆,前人因书“玉盆”二字以喻之。书者姓名未详,世传是西汉张良所作。但就隶势而论,书家皆断为东汉书体。其笔力遒劲,气势奔放。玉盆边缘又有隶书小字“玉盆”和两段南宋时的人题名。</p><p class="ql-block"> 后人有诗赞日:“大器盘盘水面浮,长江万里一盆收。”这正是对玉盆所在地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衮雪》:</p><p class="ql-block"> 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建安二十年(215年)和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两次来到汉中。据传见此情景,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此摩崖笔触圆浑而流利,柔和而有力。后人有诗赞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倾波”。</p><p class="ql-block"> “衮雪”旁有“魏王”二字,己漫漶,曾见于宋人之著录,亦由来久远矣。</p> <p class="ql-block">《石虎》:</p><p class="ql-block"> 褒谷口东侧的山峰,险绝凌云,更有巨石状如下山之猛虎,石虎摩崖就镌刻在虎石下。不远处的龙潭又有郑子真钓魚台。</p><p class="ql-block"> “虎石啸风”、“隐士钓台”钧属褒谷二十四景。邓朴,字子真,汉代褒中县人,先后五次辞掉权臣王凤的聘请,躬耕山林,世人服其高洁。</p> <p class="ql-block">《山河堰落成记摩崖》:</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又名《重修山河堰碑》,是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所刻。据《與地纪胜》云:“褒水又名山河水。”引山河水灌田所修之堰,故名“山河堰”。又据宋代诸石刻记载:山河堰系汉相萧何所创,曹参落成之。后人因怀萧、曹之德,故又称之为“萧曹堰”。</p><p class="ql-block"> 宋《山河堰赋》石碑记述:“是堰围之从木,聚之以石,每岁孟陬,鸠工聚材,以缮修之。”此堰既肇自汉时,历代屡有修葺。</p><p class="ql-block"> 《宋史-河渠志》曾记,乾道七年(1171年)吳拱发卒助役修堰之事。而绍熙四年(1193年)夏季涨水,六堰尽决,是年秋,使者奉旨乃重加修葺,至次年二月落成。此摩崖之文,即记此事也。</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文字中有“贾嗣祖、晏袤、张柄实董其事”之句,而晏袤为当时的大书法家,因此可以悬揣其为晏袤所书。</p><p class="ql-block"> 此摩崖通篇系擘窠大字,波势纵横,气势磅礴。在“石门十三品”中,是最能引人瞩目的。</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李苞通阁道”和“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释文”摩崖二品,总之共有“十三品”。</p><p class="ql-block"> 珍贵的“石门十三品”,不仅是“国之瑰宝”,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且誉满海外,清光绪五年(1879)“石门石刻”介绍到日本,受到东瀛书界的激赏,被列为学习书法“必修之古典”。建国后,随着文化开放,每年日本及各国游客莅临汉中,都要瞻仰石门摩崖石刻书法,无不叹为观止。日本书道界权威种谷扇舟先生访汉时,亲笔写下了“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快乐!</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提供张铸崑</p><p class="ql-block">校对赵元勲</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6日(中秋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