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罗丹艺术中心罗丹雕塑展

耄耋老贺

<h1></h1><h1><b>罗丹艺术中心由原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升级改造而成,</b><span style="font-size: 17px;"><b>是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合作伙伴,是全球唯一一家由法国罗丹博物馆授权,拥有藏品所有权,自主运营的文化机构。</b></span></h1><div><b>罗丹艺术中心拥有中国首个大型的罗丹作品收藏,</b></div><h1><b>展览共包括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汇集雕塑、绘画、陶瓷、影像等106件作品,展品均为真迹,</b></h1><div><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而这106件作品当中,有50件是罗丹的作品。</b><b style="color: inherit;">其中有6件来自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加莱义民》及《让・埃尔巨型头像》,这些作品在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须经法国总统亲自签字才能出国展出。</b></div><h1><b>展品中有约30件作品来自17位与罗丹密切相关的艺术家,<span style="color: inherit;">包括他老师、好友、学生及助手,相当于用雕塑串联起一个时代的艺术脉络。</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共同成就了展览中“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这一主题,让观众得以一窥19世纪和20世纪初雕塑艺术繁荣的图景。</span></b></h1> <h1><b>进入艺术中心入口,左边立有思想者铜像。</b></h1> <h1><b></b></h1> <h1><b>罗丹1840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一位警署职员,母亲是佣人出生的平民女子。1854年,罗丹进入巴黎的素描与数学专科学校学习,接受了绘画和雕塑的基础训练。此后他一连三次报考巴黎美术学院失败,尽管这是人生的重大挫折,但对于他后来的艺术创作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旦进入巴黎美术学院,罗丹所接受的就是正统的学院派教育,很可能也就不会形成后来那种具有开拓性的风格。</b></h1> <h1><b>1864年,罗丹跟随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里学习雕塑,同时也在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学生卡里耶-贝勒斯的工作室里工作,这让罗丹逐渐在学习中探索进而形成了他后来的雕塑风格。观看展厅前部卡里耶-贝勒斯及其他人的作品,就大概能了解到所谓新古典主义雕塑的风格,即表现理想化的人体形象,强调比例和形态的完美,常常描绘出超越常人的美学标准,题材多为历史或神话,强调理性与秩序。</b></h1> <h1><b>下面三组半身像为罗丹老师作品。</b></h1> <h1><b>古罗马酒神巴克斯(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崇尚喝酒、跳舞、出游及享乐。这件名为《酒神节》的雕塑作品是罗丹通过拼接工作室里的碎块进行创作的典型例子。作品中女子与女半人马缠绵在一起,参加酒神节的都是男性半人马和女性半人马,而这里一名女子和女半人马缠绵在一起旨在突出爱情中肉欲的部分。男半人马、女半人马、森林男神和森林女神在为巴克斯举行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中起到陪衬作用。</b></h1> <h1><b>作品《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描绘的是远古时代的酒神节上众神寻欢作乐的场景。人们将葡萄倒入木桶中并用脚踩踏来提取汁液,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20 世纪。这件关于酒神巴克斯的作品可能是罗丹受18世纪装饰艺术影响后创作的第一批作品之一。</b></h1> <h1><b>《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成名作,是罗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亲眼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深受启发而做。少年从混沌中抬头,眼神里有迷茫更有坚定,肌肉的紧绷感仿佛下一秒就会迈步。这是雕塑史上第一次摆脱 “神话叙事”,直面 “人的本身”。</b></h1> <h1><b>这件作品曾因“太逼真”引发争议——1876年展出时,有人质疑罗丹是“直接翻模人体”。</b></h1> <h1><b>《夏娃》这件作品从1881年开始构思到最终向公众展示中间间隔了数年之久。为罗丹摆姿势的年轻意大利女模特其间失踪且再未回过工作室,于是罗丹将这件作品搁置一旁直至1899年。在这一年,一件罗丹于1883年创作的该作品的小尺寸版本获得了成功,罗丹因此决定以此作品当时的状态在比利时和荷兰展出。作品某些部分未完全完成,“表面粗糙不平”,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件强烈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表现出热情。在这里,罗丹将偶然性视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b></h1><h1><b>夏娃身体扭曲、双手遮挡的姿态,精准捕捉了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后的羞愧与挣扎,每一处肌肉的褶皱都在传递“原初情感”,让人读懂罗丹刻画复杂人性的高超能力。</b></h1> <h1><b>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自己创作的雕塑"加拉特亚",并祈求爱神阿芙罗狄忒将它变成活人,最终心想事。<br></b><b> 罗丹创作的雕塑,描绘的是雕塑家皮格马利翁倚靠在自己创作的雕塑加拉特亚脚旁,他身旁的这尊雕塑似乎正在渐渐褪去雕塑材料,化为人形,让人们对雕塑家的创作行为进行反思,也体现出罗丹对皮格马利翁的认同。的确,他自己不就爱上了模特卡米耶.克洛岱尔吗?</b></h1> <h1><b>与罗丹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这件雕塑的底座也很高。《梳头的女人》在1900年的展览上的文字说明:"这是一件坐姿人体雕像,身体前倾,头发垂落一旁。"不同观众看到这件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认为这是一位坐在岩石上,头低垂、陷入沉思的女子,有些则认为这位女子刚出浴,正在梳妆。但不管是沉思还是出浴,梳妆的女子或头发垂落的女子通常代表爱情或形体之美。</b></h1> <h1><b>《阿芙罗狄忒》:阿芙罗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这件作品呈现出爱神跳着人类舞蹈、舞姿绽放且凌空定格的状态。其造型灵感源于舞蹈,当时风靡巴黎的俄罗斯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尼金斯基给了罗丹启发。</b></h1> <h1><b>《永别》真的是让我非常动容的一个。这是罗丹以自己的缪斯和情人卡米耶·克劳岱尔(1864-1943)为模特制作的头像。</b></h1><h1><b>卡米耶·克洛岱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1883 年,卡米耶 19 岁时与罗丹相识,并进入他的工作室,比她年长 24岁的罗丹很快被卡米耶脱俗的美貌、火爆的脾气和出色的才华深深吸引,她成为罗丹的学生、情人、缪斯和助理,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成就着对方。两人的感情持续了十多年,在此期间一直分分合合。直至 1892年罗丹决定与之分手,这时的卡米耶也已小有名气,与罗丹分手后独立进行创作。</b></h1> <h1> <b>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藏有数百件《巴尔扎克》过程稿,显示出罗丹十分重视这件作品。这些过程稿包括部分人体雕塑研究,比如这件《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b></h1> <h1>1<b>891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下了《山谷中的百合》(1836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6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 1897 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 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在罗丹的雕像中,《巴尔扎克》 非常有辨识度,尤其是这里展示的头发向右撇去的版本。</b></h1> <h1><b>1888年,罗丹结识了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的意 大利妻子玛丽娜.马蒂奥科。她美丽优雅,富有古典气质,就像一尊希腊雕像,罗丹长期以她为模特进行创作,代 表作有《智慧女神半身像》(古希腊智慧女神名为雅典娜,对应古罗马智慧女神 密涅瓦)。1905 年的一天,罗丹在工作室里看到一个断了一截的头部雕像,可能是在一次意外中摔坏的,罗丹决定给雕像配上罗马式头盔,于是《戴头盔的智慧女神》就诞生了。</b></h1> <h1><b>为了塑造这位文学巨匠,罗丹曾翻遍巴尔扎克的手稿,甚至让助手穿上巴尔扎克的睡袍摆姿势。</b></h1><h1><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成品彻底打破传统肖像的“端庄感”:蓬松凌乱的头发藏着文人的不羁,宽松的睡袍裹着熬夜写作的疲惫,连脚趾都透着倔强——当时文学界评价:“这雕塑比巴尔扎克本人更像他”,因为它刻的不是外貌,而是灵魂。</span></b></h1> <h1><b>《地狱之门》的创作催生了罗丹最负盛名的作品《思想者》。这件几乎“代言”了青铜雕塑的伟大作品如今已经遍地开花,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复制品。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所有的“思想者”溯其根源,都脱胎于罗丹1880年亲手捏制的一尊高度仅为68.5厘米的彩色石膏模型。在成为“思想者”之前,它被取名为《诗人》,代表但丁的形象,以向前倾斜的姿势,观察地狱的九圈,并思考自己的作品。</b></h1><b><br></b><h1><b>  <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尊《思想者》初稿可谓是法国国宝级藏品,需要法国总统签字才允许出境,</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而且是首次离开法国,法国罗丹博物馆押运员全程陪同直至雕塑放置展台。</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为本次展览中最具分量的展品,参观者将有幸近距离一睹真容。</span></b></h1> <h1><b>罗丹花了数年完成了《思想者》凑近看会发现,他的指节因用力抵在眉骨而泛白,肌肉的褶皱里藏着对生命、苦难与救赎的追问。这种 “凝固的张力”,只有站在原作前才能真正感受。</b></h1> <h1><b>这件作品的名称暗指古罗马位掌管惩罚和复仇的"愤怒女神",她们负责追捕罪犯。这件作品是体现罗丹创作方式的典型案例,即通过组合不同人物创作新的作品。此作品包括一个身体前倾的男性,他怀里抱着一名女子,身上还背着两名 女子,仿佛正在逃亡。</b></h1> <h1><b>在古希腊文明中,"卡里亚蒂德"专门指女像柱,她们代替梁柱用头和脚支撑建筑物,比如雅典卫城的伊利斯索斯神庙。后来罗马人采用了这种设计。 这个被石头压着的坐姿女子是罗丹为《地狱之门》设计的人物之一,她位于门的左上角,半遮半掩。这件作品明显受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当时罗丹正仔细研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学习形体的对比。罗丹将这件作品视为他的得意之作,并在1883年3 月向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展出其汉白玉版本的雕像,这大概是罗丹第一次将局部人物作为作品单独展示。</b></h1> <h1><b>这件组合雕塑作品由《地狱之门》中的三个人物作品组成,一个是左臂向前伸展 的《被惩罚的女人》,其创作明显受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她的右臂抱住《永恒的偶像》中的两个人物。在这里,这两个人物前后交错并挨在一起, 而在《地狱之门》中他们是面对面的。</b></h1> <h1><b>《乌戈林》和《保罗与弗朗西斯卡》是《地狱之门》系列作品中最先完成的两件雕塑。但丁的《神曲》中,乌戈林的故事是最悲惨的情节之一:13 世纪,比萨国的暴君乌戈林被判和他的两个儿子及两个孙子活活饿死。这一悲剧激发了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及雕塑家卡尔波等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中卡尔波还曾于1863年的沙龙展上展出青铜雕塑《乌戈林和他的四个孩子》。罗丹十分崇拜卡尔波,大概率从卡尔波的这件作品中受到启发,但他在卡尔波创作的基础上对乌戈林的动作做了调整,与其让乌戈林坐在地上满脸愁容,罗丹版本的乌戈林不如跪在地上匍匐前进,爬过身边饿死的孩子。<br></b><b> 这件作品在 1900 年的沙龙展上展出,编号 76,旁边附有说明:"他已经看不到身后已饿死的儿子,其他的孩子带着极度的绝望向他求救,而乌戈林,骨瘦如柴、 筋疲力尽、神志不清,仿佛还剩最后一口气的野兽,跪在地上,已经饿得爬也爬 不动了。</b></h1> <h1><b>我们很难从此次展出的这件作品中看出这就是《地狱之门》里的乌戈林,因为之后罗丹对其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切割、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奥赛博物馆现存的石膏版《乌戈林》识别这个人。本次展出的雕塑是无头无手的版本,只剩身躯在空间中伸展,整个姿态表现得非常纯粹。</b></h1> <h1><b>《地狱之门》,在罗丹的创作中拥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在几年之内罗丹狂热的工作着,他创作了一百多个人像和组像,是之后的创作生涯中罗丹不断汲取的宝贵资源。在希望于1889年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之后,《地狱之门》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被搁置一边了。</b></h1> <h1><b>门上186个痛苦挣扎的形象层层叠叠,而《思想者》原本就是门顶中央的主体造型,站在模型前,能读懂罗丹艺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地位。</b></h1> <h1><b>《地狱之门》原作因尺寸巨大无法完整呈现,展览通过镜面反射装置,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这件耗时37年的心血之作(此照为下载网络照片)。</b></h1> <h1><b>艺术是无国界的。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深厚兴趣的收藏家,罗丹本人生前收藏了许多中国艺术品,例如明代青铜观音像、隋唐陶俑、清代青铜器和瓷器等,不仅体现出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也反映出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b></h1> <h1><b>《鼓凳》清代青花瓷高27.6厘米,直径24厘米</b><br></h1> <h1><b>1911年5月或6月,罗丹以400 法郎的价格从巴黎蒙索街9号的保罗•泰尔塞手中买下了这件《观音抱子坐像》。<br></b><b>《观音抱子坐像》呈现了佛教众神之一的观世音菩萨。观音身前抱着一个孩子(头部缺失),身着束腰长裙,头 披一件大斗篷,坐在一块云朵木雕上。</b></h1> <h1><b>缪斯跪在其脚后跟上,身体前倾,右臂向后伸展, 左臂略微抬起,微侧着头,雕塑将其扭曲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b></h1> <h1><b>罗丹在 1904 年展出汉白玉作品《女半人马》,它本身由 几个之前创作的碎块雕塑拼接而成,现存于罗丹博物馆,可能是拼接的缘故, 作品留下了未完成的特征。这一段女性身躯来自《地狱之门》中乌戈林的孩子之一。</b></h1> <h1><b>这个手臂向上高举的绝望少年形象是罗丹大约在1882 年创作的。 1899年,他在布鲁塞尔展出了一个没有手臂的少年雕塑,应该就是用于和《女半人马》拼接的半身像。</b></h1> <h1><b>在希腊神话中,女半人马是半人马中的女性形态,在古希腊艺术和古罗马艺术中都是常见题材。<br></b><b>这里的彩虹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指掌管彩虹和众神信件的女神,这个形象本身来自《维克多·雨果》纪念雕像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女性形象,在本作品中与女半人马紧贴在一起。<br></b><b> 罗丹创作的这些组合雕塑让人想起罗丹生前人们对他的评价。1912年12月8日,报刊《巴黎之声》夸赞罗丹是"我们时代最出色的半身像艺术家"。</b></h1> <h1><b>和罗丹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他也保留了这件作品不同部位的雕塑,比如这件没有腿和右臂的男子半身像。尽管《吻》十分受欢迎,但罗丹始终强调这件作品属 于"古典"风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件男子半身像是以更大胆,更现代的方式来表现吻。</b></h1> <h1><b>奥古斯特·罗丹《吻,男性躯体》,约1882/1888年<br></b><b>青铜<br></b><b>51x41.8x34厘米</b></h1> <h1><b>1905 年,罗丹受邀为美国画家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创作纪念雕像,直到去世前他一直为纪念雕像不辍耕耘。1918年,罗丹去世一年多后该雕像才展出,但被英国委员会拒绝,因为委员会希望雕像上能有象征惠斯勒成就的"胜利之翼",但罗丹更愿意以缪斯女神的形象来塑造这一雕像。他请来英国 威尔士女画家格温.约翰(1876-1939)做这件雕像的模特,这位画家之后成了罗丹的情人。</b></h1> <h1><b>费纳耶先生向罗丹订购了多件雕塑作品来装饰自己在巴黎西郊讷伊的别墅,罗丹还为其设计了喷泉,但始终没有完成建造,且目前无论在罗丹博物馆还是其他地方几乎都没有该喷泉的设计记录,具体内容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罗丹经常在不同作品中使用此前创作的雕塑,这里展出的费纳耶先生的形象也曾在其他作品中被借用。罗丹博物馆藏有此雕像的一个陶土版本,但其上半身不是倾斜的,而是 水平的。</b></h1> <h1><b>1347年,六名加莱贵族赤膊,脖子上套着绳索,将被围困许久的加莱市城门钥匙 交给英国侵略者。这一事件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当时加莱市已被英军封锁长 达一年多。1884年,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加莱市长委托罗丹设计一座纪念碑, 并为此公开募资。罗丹花了很长时间设计这一作品,制作了多个模型, 经过十一年的不断调整,这座纪念碑最终在1895 年揭幕落成。</b></h1> <h1><b>加莱城持匙者让·德·艾尔的头像构思于1886年,表现了人物内在的压力;除了脸部尤其是下颌的紧张之外,作品还展现出他对必须将城市钥匙交给征服者这一举动的抗拒。1908年,罗丹对头像进行了放大处理,从正面展示了这张不朽的面孔,就像特写镜头一样,让观众无法回避这一对质。</b></h1> <h1><b>这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347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王爱德华三世围攻法国港口城市加莱。城市濒临饿死,最终投降。爱德华三世提出一个残酷的条件:如果六位最显赫的市民愿意剃光头、赤脚、颈套绳索、带着城市的钥匙走出城门前来送死,他就赦免全城百姓。六位市民最终站了出来,自愿牺牲。虽然最后他们因英国王后的求情而幸免于难,但他们的勇气成为了传奇。</b></h1> <h1><b>而展览中单独展出的《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1887年彩色石膏像),堪称“细节控的盛宴”。长袍的褶皱如波浪般流动,人物的表情里藏着悲壮与坚定,罗丹用个体的情感,折射出集体英雄主义的重量。</b></h1> <h1><b>《吻》成为罗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法国政府于 1888 年委托罗丹制作了这个雕塑的汉白玉放大版本,但罗丹让铸铜商勒布朗-巴伯迪耶纳浇铸了四种不同尺寸的青铜雕像(分别高71.1厘米、60.2厘米、40厘米和25.7厘米)。大型汉白玉版本的《吻》高181厘米,目前有四尊,分别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哥本哈根新嘉士伯美术馆和费城罗丹博物馆。同样大小的青铜版本雕像有十二件,本次展览展出了其中一件,其他青铜雕像版本的《吻》存于世界各地,比如卡迪夫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巴黎杜乐丽花园、巴黎总理府、东京罗丹博物馆等。</b></h1><h1><b>在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有一对因偷情而被判进入地狱的情侣。《吻》所表现的就是这一由情欲所带来的悲惨故事。而展厅现场,作品的四周安放了一圈镜子,布置了大量的花束、流苏,妥妥地营造出了浪漫喜庆的氛围。</b></h1> <h1><b>《吻》西方雕塑史上最著名的爱情主题作品之一。情侣相拥吻的瞬间,线条流畅如流水,姿态充满激情却不艳俗,罗丹用细腻的肌理,将“爱”这一永恒主题定格成“凝固的浪漫”。</b></h1> <h1><b>罗丹艺术中心创始人吴静</b></h1> <h1><p><b>回首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吴静还和所有的嘉宾分享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许多人所关心的6件国宝级藏品,按照计划,这些藏品将在近期撤展告别上海并返回巴黎。“按照国际惯例,借给我们的6件国宝级艺术品已经延展,正常情况来讲是展出到9月26号,展品运回去的时间是10月5日。我向罗丹美术馆提出了申请,罗丹美术馆也向法国文化部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够再给我们延期6个月,一直延期到明年的3月26日,所以这样的延期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段时间来参观,也请你们身边更多的人来看罗丹伟大的真迹。”吴静在宣读消息时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b></p><b>不过,这些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长期驻留上海的光鲜背后,也有个体艺术推动者的艰难坚守。开馆至今,罗丹艺术中心的每一笔开支——房租、安保、物业能耗、员工工资,都由吴静个人承担。</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