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换季或气温波动时,儿科门诊总能见到不少发热咳嗽的孩子。家长看着娃脸蛋通红、咳得难受,既焦虑又茫然:到底是普通感冒,还是需要警惕的病毒或细菌感染?今天就梳理近期儿童发热咳嗽的主要病因,帮家长精准判断、科学应对。<br> <br>一、病毒感染:占比最高的“头号元凶”<br> <br>病毒是引发儿童发热咳嗽最常见的原因,尤其在冬春、秋冬交替期活跃度极高,其中以下两类病毒最为典型:<br> <br>1.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br> <br>这是6个月以下婴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威胁”,在冬季和早春呈流行趋势。<br> <br>- 典型症状:初期多为低热、鼻塞、流涕,随后出现频繁咳嗽,严重时会伴随喘息、呼吸急促,婴幼儿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哭闹、拒奶。<br><br>- 传播特点: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或经污染的手、玩具等物品间接传播,容易在托儿所、早教机构等群居环境中扩散。<br><br>- 特别提醒: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感染后可能发展为细支气管炎或肺炎,需重点防护。<br> <br>2. 流感病毒<br> <br>流感病毒引发的感染常表现为“急重症”,每年冬春季节为高发期。<br> <br>- 典型症状:起病急,突然出现高热(多超过39℃),伴随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咳嗽多为干咳,部分孩子会有咽痛、流涕。<br><br>- 传播特点:飞沫传播为主,传播速度快,一家人或幼儿园里容易出现聚集性发病。<br><br>- 区别于普通感冒:比普通感冒症状更重、进展更快,单纯休息难以缓解,需及时干预。<br> <br>二、细菌感染: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br> <br>细菌感染虽不如病毒感染常见,但进展可能更迅猛,若未及时治疗易引发并发症,近期需重点关注猩红热和细菌性肺炎。<br> <br>1. 猩红热(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br> <br>2-10岁儿童是高发人群,近期部分地区已出现聚集性病例,广东1月曾报告2328例发病数。<br> <br>- 典型症状:除了高热、剧烈咽痛和咳嗽,最具特征的是“草莓舌”(舌面红肿、乳头突出)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皮疹消退后会有皮肤脱屑。<br><br>- 传播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中含大量细菌,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也可能感染。<br><br>- 关键提示:属于法定传染病,确诊后需隔离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治愈后再返校。<br> <br>2. 细菌性肺炎<br> <br>常继发于感冒或病毒感染后,细菌侵袭肺部引发炎症,婴幼儿和免疫力较弱的儿童更易患病。<br> <br>- 典型症状: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且伴有脓性痰,部分孩子会出现胸痛、呼吸急促,听诊时肺部可能听到异常的管性呼吸音。<br><br>- 诊断依据:需结合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痰涂片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明确诊断。<br> <br>三、支原体感染:“反复咳嗽”的常见诱因<br> <br>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尤为高发,近期也属于儿科门诊的常见病因。<br> <br>- 典型症状: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更频繁,随后可能出现发热(多为中低热,少数高热),咳嗽持续时间长,常被误以为“感冒没好透”。<br><br>- 传播特点:通过飞沫传播,在学校、培训班等人员密集场所易流行,感染后病程相对较长,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支原体肺炎。<br> <br>四、普通感冒(鼻病毒等):最“普遍”的呼吸道不适<br> <br>约80%的儿童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引起,全年均可发生,季节交替时更易高发。<br> <br>- 典型症状:低热或中度发热,伴随打喷嚏、流清鼻涕、轻微咳嗽,全身症状较轻,孩子精神状态大多较好。<br><br>- 病程特点: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1-2周可自行好转,护理得当即可缓解,无需过度用药。<br> <br>家长必看:3步应对策略,科学护理+及时就医<br> <br>1. 家庭护理核心要点<br> <br>- 发热护理:体温低于38.5℃时,通过温水擦浴、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超过38.5℃,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儿童专用退烧药。<br><br>- 缓解咳嗽:多喂温水稀释痰液,保持室内湿度50%-60%,用生理盐水喷鼻清理鼻腔,减少鼻涕倒流引发的咳嗽。<br><br>- 基础防护:勤洗手、勤消毒玩具和门把手,感冒高发期少去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交叉感染。<br> <br>2. 必须就医的5种信号<br> <br>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带娃看医生,避免延误病情:<br> <br>- 高热持续3天以上不退,或体温反复超过39℃;<br><br>- 呼吸急促(1岁内宝宝每分钟呼吸超50次)、喘息、嘴唇发紫;<br><br>- 精神差、拒奶、嗜睡,或剧烈咳嗽影响睡眠和进食;<br><br>- 出现皮疹、草莓舌等异常体征,或咳嗽伴有脓性痰、咯血;<br><br>- 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出现任何发热咳嗽症状。<br> <br>3. 用药原则:不盲目、遵医嘱<br> <br>- 病毒感染多无特效药,无需滥用抗病毒药,重点做好对症护理;<br><br>- 细菌感染需经医生诊断后,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br><br>- 2岁以下宝宝不建议使用复方感冒药,止咳化痰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br> <br>近期儿童发热咳嗽多与季节变化、病原体活跃相关,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学会“察言观色”。多数感染在科学护理和及时干预下能顺利康复,关键是分清病因、抓准就医时机,别让焦虑影响判断,也别因疏忽耽误治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