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巷,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仍然完整保留着元代胡同院落的独特肌理,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且资源最为丰富的传统棋盘式民居区域。</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1270年)。明朝时期,锣锅巷属召回靖恭坊。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锣锅巷属镶黄旗,改称南锣鼓巷。清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锣鼓巷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锣鼓巷属内五区。“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改为辉煌街,后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呈南北走向,长787米,宽8米,东西两侧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俯看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又称“蜈蚣街”。该区域是元大都“里坊制”的活态样本,分属昭回坊和靖恭坊。</p><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是北京最热闹的胡同,10月3日我和老伴也来凑热闹,果不其然,热闹非凡,也让我们过了一把“追星〞的瘾。</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像被岁月打磨的玉,每一缝隙都藏着旧日的故事。我们在古巷漫步,在每一个店铺前驻足,突然发现“糖人潘”,一个小女孩正在配合吹糖师傅制作成品,“轻点吹,不着急,小心些〞,小女孩按照师傅的要求吹气,师傅开始制作,一会儿一只“小鸡”就吹出来了,看着挺有意思的,我们心里也想吹一个,但碍于一张老脸,只好作罢。我们继续前行,又遇到了捏面人、捶糖帮……捶糖帮店门口的“格格们”在音乐的衬托下,仿佛穿越了古代,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吹糖人儿、捏面人儿……都是老北京的玩意儿”,可不能小看了,它们都是非遗文化,展现的是手艺人的绝活,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看着这些“老古董”,很有老北京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作为北京网红打卡地,汇集了传统小吃和网红美食, 漫步古巷,青砖灰瓦间飘来炸酱面的醇香;铜锅涮肉的蒸汽模糊了雕花窗棂;门钉肉饼爆汁的瞬间,烫嘴的罪恶感和幸福感同时炸开;冰糖葫芦的竹签串起红灯笼的光影,咬下糖衣的脆响,是胡同里最甜蜜的标点符号……南锣鼓巷的每一寸空气里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们没能挡住诱惑,有选择的品尝,吉事果——现炸的油条裹着巧克力酱插入意大利冰激淋,冷热碰撞间跳跳糖在舌尖炸出烟花;爆肚——配以多种酱料,带来独特的口感,有点东北麻辣烫的口味……在这条古巷,不仅能感受到历史厚重,而且还能品味到地道的北京小吃,真可谓“一步一景,一步一吃,一步一味”。</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这里的每一个店铺,都如同一座文化的殿堂。小巷两旁的手工艺品店、书店、陶坊、咖啡屋、小酒馆等,每一处都充满着艺术气息,让我们感受到北京的文化魅力。我们来这里,看似闲逛,又好似寻宝,每一个店铺都让我们“留恋”,每一个小物件都“适于心〞,我们边走边欣赏,满心欢喜,好似“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一般。</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一条古老的胡同,一卷流动的历史,它是时光织就的锦锻,每一寸砖瓦都绣着老北京的烟火与诗意。</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巷尾回望,南锣鼓巷就像一本摊开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时光的注脚,它不张扬,却以沉默的力量,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成了故事里的一行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