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的晨光刚漫过滇西的山峦,25 个小伙伴便背着行囊集结 —— 我们要沿着西南丝绸之路的遗踪,用三天时间,在云南驿的马蹄声里、博南古道的青石板上,打捞那些沉在时光里的商旅记忆。</p> 云南驿~时光在此凝固 <p class="ql-block">旅程始于云南驿。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响亮得足以穿透时空。自汉代以来,它便是帝国版图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坐标,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然而,当我站在那片空旷的场地上,却只感到一种被时间洗涤后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马帮驿站,如今只剩下几段残垣和一条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这里的每一块石板,都曾见证过财富的聚散,承载过游子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旁,古宅与马店比邻而立,默默诉说着千年驿站的沧桑。古宅的灰瓦长满青苔,雕花窗棂透出往昔仕宦人家的雅致,照壁上的“紫气东来”字迹虽斑驳,仍守着一段静好岁月。</p> <p class="ql-block">宽敞院落里,昔年马帮汉子的谈笑与铜铃声仿佛仍在梁间回荡。二楼通铺木廊开阔,曾堆满普洱茶箱与缅甸货担,粗糙的栏柱上,深深浅浅的拴马绳痕,如时光刻下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在滇西抗战时期,云南驿是抵御日军从缅甸入侵云南的重要屏障。在1944年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如松山战役、腾冲战役)时,云南驿机场为反攻部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空中支援、物资补给和兵力投送,是反攻战役胜利的坚强后盾。</p> <p class="ql-block">如今,繁华散尽,只剩下天空流云与遍地荒草,无声地诉说着“逝者如斯”的亘古真理。这第一站,便让我们所有人都沉静下来。我们踏上的,不只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路,更是一条时间之河。</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们来到了永平曲硐古城。曲硐古称奇洞、石洞,因小狮山古老神奇的岩洞而得名。这里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集地,也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曲硐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区位优势突出,民族文化鲜明,饮食独具特色,街巷格局保存完整,地热资源丰富,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金牌旅游村、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等荣誉称号。是一个探寻丝路历史、体验民族文化、品味特色美食、追怀古老乡愁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永平曲硐清真古寺,始建于清咸丰年间,静立于博南古道旁。它将汉式殿宇的飞檐翘角与阿拉伯纹饰的精巧庄严融为一体,青瓦白墙间新月高悬。作为滇西穆斯林的精神中心,它不仅是古道多元文明的见证者,更以每日五次宣礼,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绵延的信仰与日常。</p> <p class="ql-block">斑驳光影里,老自行车斜倚墙边,石磨吱呀转动,我们就这样把古镇六百年的古朴时光,拍成青春记忆里最鲜活的一页。</p> 第二天:博南古道~千年回响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境内的三条丝绸之路中,以南方丝绸之路发展得最早。这条深藏在横断山脉间,在汉代被称为“蜀身毒道”的道路,成为连接中印古国最早的生命纽带。博南古道是“蜀身毒道”从大理往西至保山,翻越永平博南山这一段,这段古道是“蜀身毒道”上唯一没有岔路的一段路,也是“蜀身毒道”上的必经之地和咽喉要塞。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曾造访过博南古道,如马可波罗、徐霞客、杨慎、明永历帝、李根源、徐悲鸿等。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见证了不同的博南古道。如今随着交通形式和工具的快速发展,博南古道的历史作用在渐渐淡化,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却不会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本次行程的核心 —— 徒步博南古道。我们将沿着徐霞客的足迹,穿越近四百年的时光,重走他笔下博南古道从曲硐村至大花桥的这段旅程。这段路浓缩了博南古道的险、奇、秀,也浸透了历史的沧桑与行程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徐霞客沿博南古道到达永平,在曲硐温泉洗浴后前往宝台山。我们沿着徐霞客当年的徒步路线,出西门一公里后经过桃园铺,再一公里后我们进入“博南古道 ”万马归槽段石子坡。</p> <p class="ql-block">石子坡位于万马归槽段以东,因该段采用砾石铺砌而得名,虽路面遗存不完整,但线路仍基本延续。</p> <p class="ql-block">两公里后一棵枝繁叶茂的金桂花树伫立眼前,即使错过了开花季节,但站在树荫下也仿佛能够触摸到它掉落的花瓣,弥漫的芳香伴随古道的历史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告别这个600岁的“老者”,我们来到了博南古道上最为浩大的工程之一“万马归槽”。</p> <p class="ql-block">“万马归槽”一眼望去,巨大的山体被均匀的切开,路中央的“引马石”依旧清晰可见,当时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情况下,开挖如此庞大的土石方并铺筑石块是何等的艰辛。2000过去的,道路保存依旧完好,可见古人铺筑道路的技术之高超。</p> <p class="ql-block">走过“万马归槽”后,经铁厂、小花桥,大约五公里后来到大花桥关壁。这是博南古道沿线的地标建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推测为大花桥古驿站入口,目前保留历史古道114米。</p> <p class="ql-block">大花桥村位于博南山东侧,是我们所走这段路上的第二个重要驿站。大花桥村是公元69年博南县建县的县府所在地,现花桥村小学是当时的县衙门,大花桥村是进入博南山的门户,历史上曾有多位封疆大吏在此驻守。</p> <p class="ql-block">村中蜿蜒的青石板路,被无数马蹄和脚步磨得光滑如镜,路边的古老民居墙垣上,斑驳的痕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西南丝绸之路”往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与同窗邂逅博南古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在晨光里共读、在暮色中畅谈,那些并肩走过的青葱岁月,早已将彼此的心意酿成岁月里最醇的酒,这份同窗情,历经时光沉淀仍愈发醇厚。</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想象徐霞客在此稍作休整,或许在某个马店饮一口水,向当地人打听前路的险阻。从这里出发,古道开始显现其“博南”二字的真意——它将引领旅人进入博南山绵延的群山之中。</p> 第三天:巍山寻古,宝山问道 <p class="ql-block">巍山古城位于云南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南诏国发祥地。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年间改建,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其城方如印,以文笔楼为中心,街道呈“棋盘式”布局,保留了25条街、18条巷。城内有拱辰楼、文庙、等觉寺等众多明清古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此外,巍山古城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打歌、洞经音乐等文化独具特色,还有一根面、过江饵丝等诸多美食,1994 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抹晚霞隐入西山,巍山古城的夜便悄悄铺展开来。最先亮起来的是临街店铺的灯笼,红灯笼顺着青石板路一路蜿蜒,暖黄的光透过绢面,在灰瓦上晕出朦胧的光晕,像给古城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纱。</p> <p class="ql-block">沿着巷陌往里走,拱辰楼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楼顶的琉璃瓦被射灯勾勒出金边,飞檐上的瑞兽仿佛要从阴影里跃出,檐角的风铃偶尔被晚风拂动,“叮铃” 声轻得像怕惊扰了时光。</p> <p class="ql-block">站在街角回望,整个古城在灯火的映衬下,少了几分白日的古朴,多了几分夜晚的柔情,让人沉醉在这独有的夜韵里,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下午攀登巍宝山,则是另一番体验。作为南诏国的发祥地和道教圣地,这里古木参天,宫观清幽。行走在山间,松涛阵阵,钟磬声声,尘世的烦扰仿佛被隔绝在外。在山顶俯瞰巍山坝子,田园如织,炊烟袅袅,一种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永恒在此刻交织,让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红尘中,你的无上清凉、寂静光明,默默照耀世界。</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殿前的石凳上歇脚,听山间的鸟叫,看云雾漫过山头,忽然觉得,那些关于王权、关于信仰的故事,仿佛就藏在这山间的风里,轻轻一吹,便飘进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三天的徒步结束了,回到现代都市,腿脚的酸痛尚未消退,但那段石板路的光滑触感,却更深地烙印在心里。我们25个小伙伴,用脚步重走了这段历史,仿佛完成了一次与古老灵魂的对话。那回荡千年的马蹄声,其实从未远去,它只是化作我们心中每一次为探寻广阔世界而怦然跳动的脉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