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6年修建的炮楼

仙阁

<p class="ql-block">下厝社下厝碉楼,也称为“大霞炮楼”,位于龙海区白水镇 大霞村下厝社。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碉楼为方形四层砖式建筑,外观涂抹灰涮, 楼高约14米,底层宽度5.3米,一层只开一门,二、三层四周各设一个枪眼, 四层四周开窗口。“大霞炮楼”是当时地方武装的一个据点。1945年、1959年、 1999年碉楼均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站在炮楼前,抬头望着那淡色的墙面,斑驳得像是被时间的手轻轻抚摸过。民国二十六年的字样静静地刻在底部,蓝得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那一年,山河动荡,人心不安,可这座塔楼还是立了起来,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它不是庙宇,也不是民居,而是一座炮楼——当年为防外患而建的瞭望之所。如今藤蔓未攀,鸟雀自飞,唯有风穿过圆形的窗洞,仿佛还在低语那段无人细说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塔身向上延伸,一层层小窗如同警惕的眼睛,曾彻夜注视着远方的地平线。红瓦屋顶下,那只鸟形装饰早已不知是何寓意,或许只是匠人随手一塑的灵光,却意外成了岁月里的记号。</p> <p class="ql-block">这片开阔地曾是村中最险要的位置,站在这里,四野尽收眼底。灰白色的塔身虽已风化,但骨架依旧硬朗,檐口的线条还保留着当年的利落。而今没有战火,也没有警报,只有阳光洒在水泥路上,暖得让人忘了它曾是一座军事设施。可我知道,每一块砖都记得那个年代的紧张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历史在这里叠印得如此自然——曾经的防御工事,如今那只塑料桶孤零零地立着,仿佛在说:这里已不再需要枪炮,只需要日常的清扫与守候。</p> <p class="ql-block">转到另一侧墙面,我看见那个方形开口上方,一枚红五角星赫然在目。它不是民国时期的印记,而是后来添上的符号,却与旧墙意外和谐。阳光正斜照在星上,光芒微微闪烁,像是两个时代在此握手言和。这炮楼见过战乱,也活到了和平,它不再指向敌人,而是指向记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无字的地方志。</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民国二十六年的炮楼,早已卸下武装,却未曾退休。它站在村庄的视线尽头,看四季更迭,看人事变迁。它不说话,但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会在心里听见一段沉默的讲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