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6日,空出一天自由活动时间。自己一个人去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怀着虔敬之心拜访了两位古时著名的诗圣贤相。</p>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动荡,战火蔓延,杜甫和家人过着“一岁四行役”的逃亡生活。因听闻蜀地相对安定,遂辗转至成都避难。在亲友资助下,于浣花溪畔营建草堂,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结束了“四年流徙生活”。杜甫离开后,草堂历经兴衰,唐末韦庄寻得旧址重建,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扩建。1955年成立成都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草堂核心文物区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沿中轴线排列。大廨是为纪念杜甫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而建。诗史堂是主体建筑,因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得名,堂中塑有杜甫立像。工部祠内供奉杜甫神龛,两侧是陆游和黄庭坚塑像。此外,还有少陵草堂碑亭、唐代遗迹陈列馆等。</p> <p class="ql-block">杜甫在此创作了240余首诗作,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其中《茅…》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寄托了诗人博大的济世情怀。</p><p class="ql-block">杜甫一生创作的诗作有1400余首被保存下来,其诗全面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与民间疾苦,蕴含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贯穿着忠君爱国、关怀苍生的儒家精神。其诗语言“沉郁顿挫”,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交织在一起,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巅峰。杜甫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草堂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对研究杜甫的诗歌创作和唐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附视频文字:9月26日,空出一天自由活动时间,便一个人去了杜甫草堂,拜访诗圣杜甫。走进草堂不久,天便下起了小雨。雨是细的,像杜甫诗里遗落的墨迹,沾着蜀地的湿意,轻轻落在草堂的青瓦上。这里没有喧嚣,只听得细雨的“沙沙”声漫过竹篱,漫过阶前的兰草,把整个院子染成一幅淡墨画。走过草堂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仿佛走进了千年的光阴里。看着雨丝后面草堂书院沉甸甸的黑漆木门,恍惚间竟觉得,下一秒就会有身着青衫的诗人推门而出,手里握着一卷诗稿,袖口还沾着刚采的野菊香。离园时雨还未停,回望那片黛瓦白墙,竟觉得这细雨不是来打湿草堂的,是来赴一场千年之约。先生的诗早刻进了岁月里,而这雨,不过是替我们,轻轻拂去时光落在草堂上的尘埃。</p> <p class="ql-block">附视频文字:在草堂生活期间杜甫创作了240余首诗,《春夜喜雨》便是其一。巧了,我去草堂那天,天也下起了小雨,当时没带伞,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仿佛穿越了时光,走进了古铜色的光阴里。</p><p class="ql-block">漫步竹林小径,走过你曾走过的青石板路。抬起头,迎接那来自天际的雨。举起手,抚过廊柱上斑驳的木纹,指尖竟似触到了千年的微凉。先生,竹影深处,雨意朦胧中,您案头的墨汁可还晕着湿意,那支写尽“好雨知时节”的笔,可还悬在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武侯祠</b></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成都武侯祠大街,是全国唯一君臣合祀祠庙,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明朝初年重建时并入“汉昭烈庙”,明末毁于战乱,现存主体建筑是清康熙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建筑风格为明清宫殿式风格,灰青石雕花墙面,红砖木结构,屋顶覆琉璃瓦,有典型汉传佛教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武侯祠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等主要建筑。刘备殿中,刘备像居中,左右分别为关羽、张飞等蜀汉文臣武将塑像。诸葛亮殿内,诸葛亮像端坐其中,羽扇纶巾,神态睿智。</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主要景点有“三绝碑”,记录历史沿革的明碑,刘备殿前东西廊的文臣武将廊,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祭祀刘关张的三义庙,展示川派盆景的盆景园、红墙夹道,刘备墓惠陵以及三国文化陈列室,锦里民俗街等。</p><p class="ql-block">祠内保存有47尊蜀汉历史人物塑像,这些塑像造型逼真,神态各异,生动地展现了蜀汉时期的人物风貌。</p><p class="ql-block">祠内有50余块历代碑刻,匾联62方,其他遗存馆藏文物65件,其中以唐代“三绝碑”最为著名。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春,武元衡率僚属到武侯祠拜谒诸葛亮,节度掌书记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鲁建刻字,从“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功业进行全面评价。</p> <p class="ql-block">因武侯祠内多塑像祠堂,庄严肃穆,所以此行没留下多少影像,只留下了虔诚敬拜之心。</p> <p class="ql-block">注:文字参考相关资料简单整理而成。</p><p class="ql-block"> 视频文字:一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