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秩逢中秋:雨里听音,屏上团圆!</p><p class="ql-block"> (撰文:王乃金)</p><p class="ql-block">晨光初透窗棂时,我习惯性地点开微信,旅游群里的问候如潮水般涌来——“中秋快乐”的祝福带着旅友们熟悉的热忱,网友们的表情包里满是玉兔与圆月的俏皮。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才恍然惊觉:公元2025年10月6日,农历恰是八月十五,原来今天不仅是阖家团圆的中秋,更是我七十周岁的生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溯至公元1955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凌晨,我在一声啼哭中与这个世界初遇,从此便与中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站在七秩之年的节点回望,岁月里的风霜与暖意都成了珍贵的馈赠。这份与中秋同庆的巧合,更像是时光赠予的一份厚礼,让每个团圆夜都多了一层专属的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只是今年的中秋,家中比往常安静些。妻子昨天就回老家了,要将精心准备的月饼供奉给逝去的亲人——这是我们家多年的传统,用最朴素的方式铭记故人与过往,让思念在袅袅香火中延续。子孙们也在大陆与各自的小家团聚,偌大的三亚市吉阳区荔枝沟中学教师小区宿舍里,便只剩下我一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起身走到窗边,才发现天空早已变了模样。受“麦德姆”台风影响,豆大的雨点密集地砸在玻璃上,远处的楼宇隐在厚重的乌云里,整个世界都浸在一片昏暗中。原本计划好去东岸湿地公园和朋友们一起玩音乐,此刻也只能遗憾取消。随手刷新新闻,目光不自觉地追着台风的动向,看着文昌市及周边地区受影响的报道,心里难免揪紧——天灾无情,只愿每一个身处风雨中的人都能平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手机屏幕亮着,信息如流水般不断更新。图文、音频、视频交织在一起,关于台风的消息、中秋的趣事、各地的风俗……海量内容让人应接不暇,可真假对错却难辨分明。有时前一秒看到的“实况”,下一秒就被辟谣;评论区里更是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到最后也没个定论。我笑着摇摇头,年过七十,早已没了与人争长短的念头,与其在繁杂信息里纠结,不如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寻一份清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既然去不了公园,便把客厅当成了临时的“排练厅”。取出乐器,指尖落在熟悉的旋律上,《洪湖赤卫队》的插曲缓缓流淌。音符漫过耳边时,仿佛又看到了年底文化夜市演出的热闹场景——为了那份舞台上的光彩,此刻的练习便多了几分期待。一曲终了,屋子里还留着余韵,孤独感似乎也被这旋律冲淡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中秋是团圆节,可团圆的形式从来不止一种。手机里,网友们的祝福还在不断弹出,素未谋面的人们隔着屏幕分享着各自的中秋故事,一句“同乐”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样想来,我哪里是一个人过节?分明是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在云端共享这份佳节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忽然想起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前总以为这是诗人的孤寂,如今才懂,那份抬头望月的瞬间,藏着的是最澄澈的心境。孤独从不是快乐的敌人,反而能让人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与时光同行。就像此刻的我,在台风过境的雨声里,伴着音乐,读着祝福,既庆祝着生辰,也享受着中秋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外的雨还没停,可心里已是一片晴朗。七十岁的中秋,没有轰轰烈烈,却有细水长流的温暖。愿这份平和与喜悦,能随着文字传递给每一个看到的人——中秋快乐,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寻得一份独有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