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秋时节话当年】,‍ 英语,让我与世界连接

思语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思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519126</p><p class="ql-block">‍ 摄影: 思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多伦多,阳光透过渐红的枫叶洒在街道上,那份暖意,像极了记忆里的光。</p><p class="ql-block"> 家附近的农场,大大小小的南瓜堆得高高低低,筐里装满了红彤彤的苹果,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香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走进商店,一幅写着“It’s the season to be thankful”的装饰画映入眼帘,满是十月感恩节的气息。那一刻,我心底泛起一丝熟悉的感动——秋天,总能让人想起那些年努力向前、满怀希望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青春,就像这季节里悄然成熟的果实,经历风霜,终会在记忆里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的秋天,我作为一名翻译,第一次在北京接待来自美国的石油代表团。</p><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巴车内,手握话筒,我笑着开口:“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Susan. Welcome to Beijing, China.”</p><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来宾的脸上,也映在我年轻的面庞上。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自己代表的不只是个人,更是国家的形象。那种紧张与自豪,就像秋日的枫叶——热烈、明亮,成为我青春最鲜艳的一抹色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为了练习英语口语,我在上学期间常去公园的英语角与志同道合的人对话,也会跑到碑林博物馆、广场等外国人常去的地方主动搭讪。刚开始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语法错误连连,但每一次开口说英语,都让我收获无比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这些主动练习的经历,让我在后来外事工作中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更加从容、自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工作的部门,是中国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那是中国刚刚对外开放的年代,全球的目光聚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作为外事工作人员,我有幸亲历许多跨国合作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在对外接待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一家宾馆,外宾习惯坐在摇椅上放松,却不小心把椅子腿摇断。宾馆要求赔偿,我一边安抚宾客,一边与当地负责人协调,化解了这场尴尬的小插曲。那次经历让我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与分寸。</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陪同美国专家去基层考察,国内指定专家因沟通不畅而临时拒绝继续前往,我必须迅速调整安排,确保整个行程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美国代表团一位成员在广西漓江丢失了手提箱。我动用一切人脉和渠道,终于帮他找回。那位宾客感动不已,晚上特意请我喝咖啡,我们也因此成为多年好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和美国石油专家在克拉玛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带领代表团走过中国许多地方。考察重点集中在新疆石油资源地——从北疆的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到南疆的喀什、阿克苏、库尔勒,再到泽普、和田、吐鲁番……每一站都印刻着我国能源开发的脚步与成就。</p><p class="ql-block"> 我也亲眼看到,在那片广袤荒凉的土地上,石油工人在前线工作的艰辛场景——那种迎风而立、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让我理解了何为责任、何为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和美国石油专家在新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新疆的考察,我还带团去过石油钻头生产厂,以及桂林、南京、武汉等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这些考察之旅,不仅展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实力,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一个开放、热情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带着一个四五十人的大型代表团下基层参观,接待单位竟配备了吉普车开道,街坊们纷纷探头观看。那一刻,我既紧张又激动,仿佛整个城市都在迎接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p><p class="ql-block">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接待委内瑞拉能源部长及夫人。我第一次走进钓鱼台国宾馆,第一次参与高规格的外事活动。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外语的力量,不仅让我站上世界舞台,也让我看到人生中更多的可能与机会。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和美国代表团在桂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工作两年后,我回到西安,进入外贸公司,一干就是八年。</p><p class="ql-block"> 我负责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洗衣粉添加剂——三聚磷酸钠及其他无机化工原料。工作涉及出口的每一个环节:从工厂拿货、协调运输,到港口装船、合同谈判、信用证结汇……每一步都需要细致与耐心。</p><p class="ql-block"> 这份工作充满挑战,也充满色彩。尤其在货源紧俏时,供销科长常笑着说:“不喝酒不给货”。我不会喝酒,也坚持原则,只能用机智和真诚去化解。</p><p class="ql-block"> 在外贸公司,我除了主管化工产品出口,也为公司经理担任翻译。多次陪同出国考察、参加广交会,为公司拓展国际市场。与外国客户会谈或共进餐时,我必须随时在筷子与翻译之间切换:刚准备吃饭,经理开口了;刚翻完一句,另一位客人又说起。我学会了在快节奏中保持清醒,也体会到肩头所承担的责任分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天前整理旧物时,我意外翻出了几封当年代表团成员写给我的感谢信——一封封娟秀的手写体,纸页已微微泛黄。</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位成员在信中写道,他们常常回忆那次中国之行,也会向朋友提起我,感谢我让访问愉快而难忘。</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张钓鱼台国宾馆的抬头纸,上面密密写满了34位外国专家的签名——这是他们在1986年离开中国前留下的心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当年代表团成员Joyce Sherwood</p><p class="ql-block">‍ 手写的感谢信</p> <p class="ql-block">  1986年美国石油代表团34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员</span></p><p class="ql-block">‍ 留给我的手写感谢信及签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信件,往日的笑声与问候又在耳畔回荡。那些经历与付出,如同秋日里成熟的果实,沉淀着奋斗与成长,也让我心生感恩。岁月酿就的丰盈人生,如同秋阳下的枫叶,闪烁着光芒,照亮来路,也温暖远方。</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我也想对自己说——Always Thankful(始终心怀感恩)。</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