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杨长槐(1938.12.12-2015.9.25),侗族,生于贵州天柱。中国著名山水画家。196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系,师从孟光涛、宋吟可、王渔父、方小石等先生。曾为中国美协三、四、五届理事,贵州省美协三、四届主席,曾任贵州省美协名誉主席,贵州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六、七、八、九届委员。1983年至2008年,历任贵州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主席,贵州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共贵州省委候补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曾任第八届全国美展总评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杨长槐工作室导师、中国德泰书画院院长、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美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顾问,特约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策展人题记:师法自然·承古开新</b></p> <p class="ql-block"> <b>十年前的今天,著名山水画家杨长槐先生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饱含深情的黔山贵水,十年后,当作为一个与先生从未相识却又倾注心力、满怀热情的策展人去研究他数以千计的作品及其创作背后的思想时,我坚定地相信:先生并没有离开我们,他的艺术精神亦将随同他的作品永远活在后继者的心中。作为画家,杨长槐先生师法自然,内外兼修以得天地之精神,使其作品既有民族性的温润品格,又有自然性的朴拙厚重,同时又充分显扬了时代性的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b></p><p class="ql-block"><b> 更可贵的是,先生承前启后、化古开今,以毕生智慧和心力开创了“激流飞瀑”表现技法一一由此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自传统以来的中国山水画历史中表现水的技法,从而画活了水的生命、赋予了水的哲学,且毫不夸张地说,先生不愧是中国山水画界把激流飞瀑从山水配景角色抬升到绘画主体地位的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 杨长槐先生所崇尚的天地精神及其技法创新在“返本开新”的当下主流思潮中无疑具有引领性并深具时代价值。有鉴于此,贵州省美术馆秉承杨长槐先生的艺术理念,在长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推出“师法自然·承古开新———纪念杨长槐先生逝世十周年线上作品展”,旨在2023年美术馆成功举办的杨长槐个人作品展的基础上,透过线上展而寻求更深入、更广泛地表达对先生的缅怀和期以精神的回归。</b></p> <p class="ql-block"> 杨长槐先生一生崇尚天地精神。这种精神向外体现为创新不止、生生不息的奋斗意志;向内则凝聚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学养兼修的人文境界。二者共同构成其艺术思想的本体,也铸就其绘画创作的独特光芒。</p><p class="ql-block"> 杨长槐的艺术人生,扎根于黔山贵水的土壤,融汇了民族文化的血脉,更承载着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他的作品,无论题材、技法还是意境,皆可视为其天地精神的外化与延伸。这种精神并非抽象玄思,而是具体表现为时代性、自然性与民族性三重维度的碰撞与交融。</p><p class="ql-block"> 在时代精神层面,杨长槐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六七十年代,他以笔为歌,绘就了一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气象的作品。如《山坝新绿》中,层叠梯田如生命之阶,喻示百废待兴、重整山河的集体意志;《晨筏》捕捉清水江上竹排竞发的瞬间,既是对侗乡儿女勤劳形象的礼赞,亦暗含“争流”的时代节奏;《苗岭银渠》则以富于动感的构图,将农业图景升华为岭上飞歌般的浪漫诗篇。此外,《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等革命主题创作,进一步拓展了其艺术中的史诗气质。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风貌,更折射出画家融入社会、共建家国的真挚情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插图一:1963年,贵大艺术系领导和老师首届毕业生合影:后排孟光涛先生、中排左起,宋显旺、王志国、宋吟可先生、王渔父先生、朱石林、万主任、方小石先生。前排李清华副书记、龙潜珍、杨长槐、杨抱林、陈常浩、何伊华 ▲</span></p> <p class="ql-block"> 师法自然造化,感悟自然精神,则是杨长槐艺术的内核与灵魂。他自幼生长于苗岭侗乡,溪瀑奔流、云山变幻的自然景观,早已渗入其心灵与笔端。长槐先生师法造化而不囿于物象,重在捕捉天地运行之“理”与“势”。正如《乌蒙山中春色涌》《高山流水》以及《黄山组画》(共12幅)所展现的,其笔下山川非静止之景,而是气象氤氲、韵律流动的生命体。在《黄山组画》中,画家为我们创造一种“气清更觉观山近,意远从知宇宙宽”的审美想象——画中云蒸霞蔚、山势起伏、磅礴灵动,充分显扬了黄山的雄浑之美。该组作品“气在笔力,韵在墨采”,通观其系列作品,可窥于云山缠绕、迷离销魂之间极尽黄山变幻之美,从而蕴含了天人合一、超凡世外的禅宗至理。因此,笔者认为《黄山组画》当之无愧以超越实象而达至虚象所蕴涵的哲学表达而成为杨长槐水墨画的新高度。这一类作品,不仅是自然之再现,更是画家与天地对话的心灵迹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插图二:2010年10月 十万大山写生 ▲</span></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流水》、《乌蒙山中春潮涌》等堪称长槐先生细笔运用之典范。也是长槐借鉴了西画明暗光影的表现技法,探索中西合璧,守本开新的力证。</p><p class="ql-block"> 民族精神,则是其艺术中深沉而隐韧的底色。透过《亘古悠久的侗乡》可见,作为侗族之子,杨长槐将民族性格中坚韧、拙朴、灵动的特质,潜移默化融入笔墨语言中。他笔下的榕树、苍藤、民居、舟筏,皆具地域特征,却超越风俗画的局限,成为文化精神的象征。这种民族性并非表面符号,而是内在的、流淌于形象结构与笔墨节奏中的生命态度。</p><p class="ql-block"> 在技法层面,杨长槐承古开新,尤其以“飞瀑急流”笔墨技法为中国山水画开辟新境。其笔下的水,早已超越传统“勾染留白”之程式,融笔墨逻辑与气韵生动于一体,形成极具书写性的现代“急流飞瀑“笔墨语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插图三:1972年 杨长槐在娄山关写生 ▲</span></p> <p class="ql-block"> 长槐先生的艺术贡献可从四方面概括:</p><p class="ql-block"> 一曰技法范式的创新突破。他打破传统画水的范式束缚,利用书写性、逻辑性的笔墨语言与细节刻画手法,增强水的质感、动势与神采,从而补充并丰富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水的表现技法,据此拓展了水墨的表现维度,从而承前启后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水法”新的审美形式和笔墨语言。 </p><p class="ql-block"> 二曰独立主体价值。前人山水画多以山为画面主体,以水为配景,而长槐先生则使水成为画面主体,赋予其完整的审美品格与哲学意涵,实现从“画中之水”到“水即画意”的转变。长槐经由毕生的创造、几乎竭进智慧与心力,从而升华了传统山水画中“水”的价值,是中国山水画家中把“水”作为独立主体进行表现、歌颂、赞美的第一人。而通观古今,只有长槐先生把水视为主体而绘就成作品,塑其形、尽其意、赋其神,乃“长槐水”风神潇洒、妙不可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插图四:杨长槐早年学画师法自然,常常独自静观水之形态与意趣 ▲</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曰文化美学价值。其画水技法不仅在传统笔墨技巧上突破,更承载了中国文化中“上善若水”“随物赋形”的哲学理念,使水成为贯通天、地、人的精神媒介。长槐先生在其日记中感悟:“中国画用中国的哲学观和美学思想来观察和研究事物,从而产生某种特有的印象,作画时凭着此印象挥墨泼彩”。由此可见,长槐画水并不追求形的层面,而是使之承载哲学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四曰发展传承价值。长槐先生融汇古今、联结中西,既承续南宋马远《水图》之探究精神,又以“一线多变”“八韵归纳”等个人方法论,为后世提供可鉴之路。</p><p class="ql-block"> 杨长槐始终秉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坚持“学不厌杂,贵在归纯”的艺术态度。其作品气象宏阔而意蕴深长,既见时代之热烈、自然之雄浑,亦具民族之淳厚与哲思之幽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插图五:1986年 夏 席地巨制 ▲</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代山水画创作面临哲学意境匮乏、表现形式趋同、人文精神稀薄,尤其“书画一体”的写意传统与“艺为心画”的个性表达日渐式微的今天,杨长槐先生的艺术实践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一条“承古开新”的正途。他的艺术人生深刻表明,中国画的创新绝非形式层面的标新立异,而是应回归到中华文明的精神原脉之中,重拾“守本开新”的传承意识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杨长槐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是其艺术思想、人格精神的大背景。甚至包括深层次的民族性因素,凡此种种,均成为其作品风格、调性、技法、哲学表达的决定性因素,直接或间接,隐态和显态地影响了他的形式和笔墨,并终极于其作品精神面貌的刻画和意境的营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插图六:1988年 贵州省展览馆 创作中 ▲</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杨长槐先生个人艺术成就的回顾,更意在透过其作品,引发我们对山水画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如何再度建立起人与天地之间的精神联结,如何让笔墨重新承载文化与哲学的重量,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民族审美的主体性。长槐先生以他的生命与画作,为我们写下了一份庄重而深情的答案。愿行走在这条路上的后来者,能由此获得启发与力量,为当下中国画的精神传承继往开来,重振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0日 张月镜撰稿于正本堂</p> <p class="ql-block">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4年 《山坝新绿》 109cm×6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2年 《雄关漫道真如铁》 123cm×11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7年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75cm×69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 《峨眉山月》 100cm×5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0年 《古木印月》 60cm×41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1年 《待筏》 133cm×69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1年 《一江春水来》 192cm×11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年 《山国明镜》 60cmx5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4年 《镜中人家》 47cm×44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5年 《巍巍高耸云霄外》 80cmx37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8年 《古树人家》 68cm×4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4年 《明月隐高树》 180cm×9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4年 《古木苍藤》 180cm×9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4年 《雪浪》 96cm×12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年《披襟泳江流》 105cm×115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8年 《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 105cm×115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0年 《湍流生辉》 178cm×15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1年 《乌蒙磅礴势奇雄》 233cm×105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1年 《银河蛟龙出宫图》 233cm×105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1年 《乌蒙山中春潮涌》 370cm×145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 《亘古悠久的侗乡》 136cm×6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 《梨树梨园百花盛》 136cm×6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 《一舟自悠闲》 68cm×4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 《云飘苗岭峰回绕》 136cm×6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 《花桥横架 舟荡清江》 136cm×6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 《秋景层层尽染》 136cm×6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6年 《高山流水》 460cm×253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7年 《自流葱翠作春妆》 180cm×9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7年 《黄山(组画之一)· 千仞壁立光影出》 84cm×10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7年 《黄山(组画之一)· 雨后日出雾气升》 84cm×10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7年 《黄山(组画之一)· 白云登峰》 84cm×10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 《天水劈开银面滩》 96cm×13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8年 《奔泉谁可阻》 96cm ×136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玫云》 60cm×48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苗岭锦绣》 91cm×7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气吞山河》 60cm×48cm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涛声曲唤谷》 130cm×95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云端高速路》 48cm×6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 《珠练银光闪》 95cm×13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 《好雨洗山来》 97cm×6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 《乱石之中任我游》 48cm×60cm</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 《劈山而泻》 97cm×58cm</span></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简介:</p> <p class="ql-block"> 张月镜,笔名月镜。贵州画院特聘理论研究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书法与文化专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专委会委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广告协会(CAA)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职工文艺理论研究会秘书长、贵州省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正本堂文化创始人,著有《文化心力--财智时代的十年》等专著。</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贵阳花溪:</b></p><p class="ql-block">贵阳市花溪区板桥艺术村博睿同行设计学校一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