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秦皇古驿道</b>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井陉是著名的<b>太行八陉</b>(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之一,作为古代连接京、冀、晋、陕的咽喉要道,例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今日的秦皇古驿道,就是被称为“冀晋通衢”的“井陉古道”之遗存。世界文化遗产官员考察这里后说:“这里的古道比罗马古道至少早100年”。从而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b>白皮关</b> 秦皇古驿道景区的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b> 白马告状</b></p> <p class="ql-block"><b> 立鄙守路驿铺</b></p> <p class="ql-block"> <b>立鄙守路驿铺</b>建于清嘉庆16年(公元1811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驿铺,被称为我国邮驿发展史上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b>驿铺”</b>是古代官方为过往官员提供住宿,邮差补充给养、转送函件以及看守维护道路的场所。兼具“官方招待所(驿)”与“邮局(铺)”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b>立鄙守路</b>”出自《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为在道路两旁栽植树木作为路的标志,设置馆舍以接待过往的信使与官员。</p> <p class="ql-block"><b> 秦皇驰道</b></p> <p class="ql-block"> <b>秦始皇歇灵台</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死广宗沙丘。赵高李斯密谋密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长子扶苏,携尸经井陉至九原返咸阳。因时值酷暑,车载鲍鱼以掩尸臭。传说秦皇辒辌车曾在此停,故名歇灵台。</p> <p class="ql-block"><b> 东天门</b></p><p class="ql-block"> 东天门是本段古驿道的最高处,由两座城门构成,俗称东阁和西阁,两阁斜对扼守住驿道关隘。</p> <p class="ql-block"><b> 庚子长墙</b></p><p class="ql-block"> 庚子长墙位于东天门北侧,1900年(庚子年),清政府为抵御八国联军西进,在此修筑防御工事,蜿蜒数十里,称“庚子长墙”。之后发生的“庚子之战”,是清政府抗击八国联军取得的唯一一场胜利。</p> <p class="ql-block"> 东天门的东阁门楼下,穿阁而过的两道深深的车辙,是秦皇古驿道的精华。印刻在青石板上的车辙痕,长约18米,深处达30厘米,浅处也有10来厘米,是“车同轨”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 东阁门西墙边,树立着范曾苍劲有力的亲笔一一“秦皇古驿道”,配上古老的城门、石墙特别是深深的车辙印,沉重的历史苍凉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b> 西阁城楼</b></p> <p class="ql-block"> 出西阁门,远处已见景区西门。路右山腰树立一石碑一一“淮阴侯谈兵处”石碑,这里便是“背水一战”古战场了。</p> <p class="ql-block"> 石碑为青石质,碑身高1.58米,厚0.3米。碑的正中刻隶书“淮阴谈兵处”五个大字,左题“中州范志完题”,右落“明崇祯戊寅”。范志完为宋代范仲淹后裔,在其任真定知府期间所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碑题中“淮阴”指汉淮阴侯韩信。“谈兵”源于井陉破赵之战后,诸将对韩信背水设阵却大获全胜的疑惑,向其请教兵法之事。</p> <p class="ql-block"><b> 背水一战陈列室</b></p><p class="ql-block"><b> </b>陈列室还原和展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役——井陉之战(又称“背水之战”)。这场战役由汉初著名军事家韩信指挥,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赵国军队,并由此诞生了“背水一战”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p>